我們對項目的具體定位是構築中老年人嶄新的生活方式,使建築與居者的精神生活之間產生前所未有的親密度,力圖通過對「退休社區—進修生活」的倡導,把社區構建為一個退休者的超級文化生活園地,進而達到以全新退休方案解決養老問題的目的。結合我們的定位,在此提出社區規劃方案,以期達成美好的願景。
(一)社區規劃
在老年人的住宅規劃和設計上,不僅要滿足居住功能的要求,使老年人的居住建築設計達到安全、衛生、方便和適用的要求,還要無處不在的體現出對老人的關懷,更要考慮社會心理學所涉及的居住心理問題。
環境園林化,低容積率
幽雅的環境,讓老人充分享受陽光,接觸自然,廣闊的公共活動空間以及安全的娛樂、鍛鍊場所。
公建設施高比例,配套完善化
小區配有完善的醫療保健、超市商場、銀行、保險、郵局、會所、健身房、閱覽室、書畫室、花房、老年大學、棋牌娛樂室、門球場、釣魚臺等生活配套設施。
設計人性化
平面設計要方便老人出行,沒有過多的臺階(有臺階處有相的輪椅通道);電梯前廳和電梯內要確保擔架及輪椅的活動範圍;要保證充足的陽光入室,空間通透;樓梯踏步高度不大於140㎜,踏面寬度不小於300㎜,坡道坡度小於1/12,兩側均有扶手,每間隔200m設休息坐椅;室內地面採用防滑設計,防跌扶手;各種開關、按紐均採用大型號,避免老年人因視力下降而使用不方便;入戶陽光花園、陽臺相通,便於串門和互相照等等,總之設計要人性化,無障礙居住,滿足老年人的特殊使用功能和要求。
生活智能化
配備緊急呼叫對講系統,安防系統,網絡系統、消防系 統等保障老人安全。
戶型要合理化
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階層、不同居住人數等的不同居住要求,大部分戶面積控制在40~60㎡左右。
建築藝術化
在此居住的老年人均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和欣賞要求,相 均有較高水平的建築藝術,給視覺以美感,使之由美感產生吸引力。
規劃特徵
項目佔地63畝,規劃建築總面積6萬平方米;低密度、低容積率、高綠化率;全區無障礙設計,以多層為主,輔之以少量低層;有相的配套服務設施;整體建築風格以的新中式為主,通過體塊、片、構架等幾何化的建築元素的組織,在比例、韻律、構圖、秩序等方面,運用多種建築語言展現田園風貌,同時在立面細部處理上,要避免中式風格的過度細部,注重神似形簡,創造性的展現新中式現代建築形象。裝飾在色彩、造型和用料方面要獨特,豐富建築立面的質感,與周邊建築物有鮮明的色彩對比,突出本項目的獨特性。建議採用坡屋頂,充分展現現代,簡潔的新中式風格。滿足以上這些要求的同時,採用建材環保、裝修美觀大方、功能分區明確等基本建築標準。
社區構架
社區構架是以社區幹道、組團道路、庭院道路為骨架,以住宅、公建配套、園林景觀為主體形成的建築景觀群。分為三塊四層次,即住宅、公建設施、園林景觀三塊。單棟住宅既自成體系,獨立配套又與小區相協調,聚散得體、疏密為保障行人和車輛出入安全、方便,社區設2個主出入通道。
(四)總體平面布置
保證大部分住宅均南北朝向,保證每棟樓,每間房均有充足的陽光照射適當偏西南、偏東南,避免「兵營」式排列,沒有層次感,沿湖、主題公園、丘地走勢呈流線型或圍合式布置,使之高低錯落有致。各組團住宅部分底層部分架空,設有小型會所、休閒娛樂和公共活動場所。利用原始地形地貌,營造緩坡淺山微地形,在同一小區內既有低層,又有多層,和高層,空間布置關係錯落有致。
(五)產品功能組合
產品主要功能為養老、休閒,並要針對老年人這一特殊客戶群體的特殊需要「量身定做」,既要滿足他們居住的物質需求,也要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無論是住宅部分還是公建設施部分,都該讓老年人沒有孤寂失落感。住宅產品要保證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以及安全(主要指生命安全)、方便、舒適等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公建設施要注意老年人的參與和互動,能調動老人活動的積極性等,讓他們在心理上感到年輕。
(六)社區會所設計與布置
社區會所分兩大塊,一是整個社區的大會所,一是各小區的小會所。所有會所都集休閒、娛樂、健身、交流等於一體,使其不但具有社區配套服務功能,還具有景觀功能和商業價值。會所配套用房佔總建築面積5%,用於配套服務的商業用房佔總建築面積的3%。
(七)社區內環境規劃設計
園區的環境為老人提供優美、安全、方便的娛樂交往場所。老年人,特別 是60~70歲年齡階段的老年人,因離職、退休,生活方式的轉變帶來了身心、環境等多方面的不適,對戶外活動有著強烈的渴望。主要的活動有:敘談、飲茶、賞鳥、下棋、散步、健身、釣魚、看書、作畫、寫字、種菜養花等,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活動能力的老年人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規劃設計時充分認識到這一特殊群體的特殊需要。
整個社區的景觀規劃總體上該是典雅、歡快、童趣和積極向上的,使其充滿生活情趣,這樣可以激發老年人熱愛生活的欲望,有助於改善其身體機能,促進健康長壽。
園區內修建大型具有特色的中央主題花園,給老人帶來美的享受,發揮景觀功能作用,同時可以作為老年人交流、休憩以及娛樂活動場所。
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統。步行是老年人主要空間轉移方式,也是老年人日常重要活動。完善的步行系統可結合園區交通與景觀路線,將居民日常生活出行置於步行區域之中,人流與車流近而不擾;沿湖設置蛇行健康步行道,供老人清晨跑步或者散步;道路要進行無障礙設計,每間隔直線距離200m左右即修建休息坐椅,方便老人休息。道路設計有清晰道路脈絡系統和特色的空間意象設計,老年人可以通過道路脈絡找到自己熟悉的感覺,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消除孤獨和自閉症。
為保證景觀規劃設計與小區建築風格相協調,滿足老人懷舊心理,修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以「梅、蘭、竹、菊」為主題的組團花園,供老人近距離的養心、養性、養情。
整個社區規劃形成從整體到局部,從組團到單體,多層次,多樣化景觀體系。同時,各小區景觀既相對獨立,各成體系,又和小區、社區景觀脈絡相通,一脈相承,豐富多彩。
(八)單體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低層和多層均為框架結構;樓層:低層為2-3層,多層為6層,高層為12層,多層、高層均配有電梯。多層建築依山而建,底層架空,用作組團小型會所和娛樂活動中心,保證視野通透。架空層層高不低於3米,局部能達到3.6米,順山勢可延伸室外景觀。
採用環保地熱供暖,分戶計費。分戶空調室外機懸掛位置,做到統一,保證立面整齊美觀。「三線三管」入戶,即電話線、有線、寬帶和自來水管、直飲水管、集中供熱水管。
隱蔽管線,管道設置在室外的凹槽中,室外和外立面都看不到;室內管線暗敷,尤其在管線布置上要集中布線,避免管線出現在視線明顯可及的位置。
房屋內窗戶大量採用外飄窗形式,保證每戶均有一個陽光充足的陽臺。
(九)戶型面積控制及戶內設施
針對市場需求,保留住宅戶型檔次多樣性。高層主要是一房和二房套間,及經濟型,套間均帶廚衛;一房套間面積控制在40㎡左右,二房套間面積控制在50~60㎡,單間及一房、二房佔總套數的70%。低層建大戶型老年住宅,滿足兩代、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需要。
陽光是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所有的戶型都最大限度地保證採光。陽光透過大飄窗,灑在房間的每一個角落,一種溫暖擁入心房。中空隔熱斷橋鋁合金保溫窗,保持房屋節能通透、四季如春。大起居室寬敞明亮,滿足老人交流、活動之需要。房間每個細節都需要求設計師深思熟慮:無障礙設計,保證家中老人安全。長柄門鎖,便於使用。超寬入戶門足夠兩個老人並排攙扶通過。步入式浴缸、防滑扶手,保證老人洗浴安全。房屋還安裝電子安防系統、緊急呼叫援助系統等。
(十)車位、商業配套的設置
停車:在不影響小區道路交通的前提下,設置了部分露天停車位,方便車輛停放,以地下停車場為主要停車方式。
道路布置:實行完全人車分流,在主幹道構架下,沿基地外圍布置消防環路,形成車行道路系統。內部結合景觀建築物組織步行系統。
商業配套設置按外圍商業步行街物業形態考慮,單位面積根據商業使用功能確定,商業步行街既具備商業配套功能,同時具備休閒遊玩功能。(來源於中國養老地產網)
(責任編輯:shenyan)
中國網地產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產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以引導正確的行業輿論導向為己任,為行業上下遊關聯企業、相關產業提供一個高效溝通與互動的優質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