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澆帶

2021-01-07 土木智庫

後澆帶是在建築施工中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範要求,在基礎底板、牆、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後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後澆帶的澆築時間宜選擇氣溫較低時,可用澆築水泥或水泥中摻微量鋁粉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構件強度高一級,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造成薄弱部位。超長基礎底板施工中後澆帶的留置有利於解決超長結構溫度應力及高低層差異沉降應力導致底板裂縫,但影響結構安全及防水質量。後澆帶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須比原結構提高一級。

對於這一塊規範中是怎麼規定的,今天邱老師該大家匯總一下。

首先還是老生常談的,大家要熟悉一下我們的學習體系和路徑,深入理解規範體系,才談得上「按規範執行」。

工程概念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2015修訂]GB 50010-2010 > 8 構造規定 > 8.1 伸 縮縫

8.1.3 如有充分依據對下列情況,本規範表8.1.1中的伸縮縫最大間距可適當增大:

1 採取減小混凝土收縮或溫度變化的措施;

2 採用專門的預加應力或增配構造鋼筋的措施;

3 採用低收縮混凝土材料,採取跳倉澆築、後澆帶、控制縫等施工方法,並加強施工養護。

當伸縮縫間距增大較多時,尚應考慮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對結構的影響。

機理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2015修訂] GB 50010-2010 > 8 構造規定 > 8.1 伸 縮縫

8.1.3 近年許多工程實踐表明:採取有效的綜合措施,伸縮縫間距可以適當增大。總結成功的工程經驗,在本條中增加了有關的措施及應注意的問題。

施工階段採取的措施對於早期防裂最為有效。本次修訂增加了採用低收縮混凝土;加強澆筑後的養護;採用跳倉法、後澆帶、控制縫等施工措施。後澆帶是避免施工期收縮裂縫的有效措施,但間隔期及具體做法不確定性很大,難以統一規定時間,由施工、設計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應該注意的是:設置後澆帶可適當增大伸縮縫間距,但不能代替伸縮縫。

規範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JGJ 3-2010 > 3 結構設計基本規定 > 3.4 結構平面布置

3.4.13 當採用有效的構造措施和施工措施減小溫度和混凝土收縮對結構的影響時,可適當放寬伸縮縫的間距。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於下列方面:

1 頂層、底層、山牆和縱牆端開間等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頂層加強保溫隔熱措施,外牆設置外保溫層;

3 每30m~40m間距留出施工後澆帶,帶寬800mm~1000mm,鋼筋採用搭接接頭,後澆帶混凝土宜在45d後澆築;

4 採用收縮小的水泥、減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

5 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筋率或採用部分預應力結構。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JGJ 3-2010 > 12 地下室和基礎設計 > 12.2 地下室設計

12.2.3 高層建築地下室不宜設置變形縫。當地下室長度超過伸縮縫最大間距時,可考慮利用混凝土後期強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設置貫通頂板、底部及牆板的施工後澆帶。後澆帶可設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間範圍內以及剪力牆附近,其方向宜與梁正交,沿豎向應在結構同跨內;底板及外牆的後澆帶宜增設附加防水層;後澆帶封閉時間宜滯後45d以上,其混凝土強度等級宜提高一級,並宜採用無收縮混凝土,低溫入模。

高層建築筏形與箱形基礎技術規範 JGJ 6-2011 > 7 施 工 > 7.4 筏形與箱形基礎施工

7.4.2 當筏形與箱形基礎的長度超過40m時,應設置永久性的沉降縫和溫度收縮縫。當不設置永久性的沉降縫和溫度收縮縫時,應採取設置沉降後澆帶、溫度後澆帶、誘導縫或用微膨脹混凝土、纖維混凝土澆築基礎等措施。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 GB50007-2011 > 8 基 礎 > 8.4 高層建築筏形基礎

8.4.20 帶裙房的高層建築筏形基礎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高層建築與相連的裙房之間設置沉降縫時,高層建築的基礎埋深應大於裙房基礎的埋深至少2m。地面以下沉降縫的縫隙應用粗砂填實(圖8. 4.20a)。

2 當高層建築與相連的裙房之間不設置沉降縫時,宜在裙房一側設置用於控制沉降差的後澆帶,當沉降實測值和計算確定的後期沉降差滿足設計要求後,方可進行後澆帶混凝土澆築。當高層建築基礎面積滿足地基承載力和變形要求時,後澆帶宜設在與高層建築相鄰裙房的第一跨內。當需要滿足高層建築地基承載力、降低高層建築沉降量、減小高層建築與裙房間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層建築基礎面積時,後澆帶可設在距主樓邊柱的第二跨內,此時應滿足以下條件:

1)地基土質較均勻;

2)裙房結構剛度較好且基礎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結構層數不少於兩層;

3)後澆帶一側與主樓連接的裙房基礎底板厚度與高層建築的基礎底板厚度相同(圖8.4.20b)。

3 當高層建築與相連的裙房之間不設沉降縫和後澆帶時,高層建築及與其緊鄰一跨裙房的筏板應採用相同厚度,裙房筏板的厚度宜從第二跨裙房開始逐漸變化,應同時滿足主、裙樓基礎整體性和基礎板的變形要求;應進行地基變形和基礎內力的驗算,驗算時應分析地基與結構間變形的相互影響,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產生有不利影響的差異沉降。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範 GB 50666-2011 > 8 現澆結構工程 > 8.3 混凝土澆築

8.3.11 超長結構混凝土澆築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可留設施工縫分倉澆築,分倉澆築間隔時間不應少於7d;

2 當留設後澆帶時,後澆帶封閉時間不得少於14d;

3 超長整體基礎中調節沉降的後澆帶,混凝土封閉時間應通過監測確定,應在差異沉降穩定後封閉後澆帶;

4 後澆帶的封閉時間尚應經設計單位確認。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JGJ 3-2010

13.6.4 現澆樓板模板宜採用早拆模板體系。後澆帶應與其兩側梁、板結構的模板及支架分開設置。

13.6.9 模板拆除應符合下列規定:

5 後澆帶拆模時,混凝土強度應達到設計強度的100%。

13.8.11 後澆帶應按設計要求預留,並按規定時間澆築混凝土,進行覆蓋養護。當設計對混凝土無特殊要求時,後澆帶混凝土應高於其相鄰結構一個強度等級。

13.9.7 超長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可採取留置變形縫、後澆帶施工或跳倉法施工。

13.11.4 大底盤多塔樓結構,塔樓間施工順序和施工高差、後澆帶設置及混凝土澆築時間應滿足設計要求。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 GB 50108-2008 > 5 地下工程混凝土結構細部構造防水 > 5.2 後澆帶

5.2.2 後澆帶應在其兩側混凝土齡期達到42d後再施工;高層建築的後澆帶施工應按規定時間進行。

5.2.3 後澆帶應採用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築,其抗滲和抗壓強度等級不應低於兩側混凝土。

5.2.4 後澆帶應設在受力、和變形較小的部位,其間距和位置應按結構設計要求確定,寬度宜為700~1000mm。

5.2.6 採用摻膨脹劑的補償收縮混凝土,水中養護14d後的限制膨脹率不應小於0.015%,膨脹劑的摻量應根據不同部位的限制膨脹率設定值經試驗確定。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 GB 50108-2008 > 5 地下工程混凝土結構細部構造防水 > 5.2 後澆帶

5.2.5 後澆帶兩側可做成平直縫或階梯縫,其防水構造形式宜採用圖5.2.5—1~5.2.5—3。

圖5.2.5-1 後澆帶防水構造(一)
圖5.2.5-2 後澆帶防水構造(二)

圖5.2.5-3 後澆帶防水構造(三)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 GB 50108-2008 > 5 地下工程混凝土結構細部構造防水 > 5.2 後澆帶

5.2.10 後澆帶混凝土施工前,後澆帶部位和外貼式止水帶應防止落入雜物和損傷外貼止水帶。

條文說明:5.2.10 為了保證後澆帶部位的防水質量,必須保證帶內清潔,同時也應對預設的防水設施進行有效保護,否則很難保證防水質量。

5.2.11 後澆帶兩側的接縫處理應符合本規範第4.1.26條的規定。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 GB 50108-2008 > 4 地下工程混凝土結構主體防水 > 4.1 防水混凝土

4.1.26 施工縫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強條)

1 水平施工縫澆築混凝土前,應將其表面浮漿和雜物清除,然後鋪設淨漿或塗刷混凝土界面處理劑、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塗料等材料,再鋪30~50mm厚的1:1水泥砂漿,並應及時澆築混凝土;

2 垂直施工縫澆築混凝土前,應將其表面清理乾淨,再塗刷混凝土界面處理劑或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塗料,並應及時澆築混凝土;

3 遇水膨脹止水條(膠)應與接縫表面密貼;

4 選用的遇水膨脹止水條(膠)應具有緩脹性能,7d的淨膨脹率不宜大於最終膨脹率的60%,最終膨脹率宜大於220%;

5 採用中埋式止水帶或預埋式注漿管時,應定位準確、固定牢靠。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 GB 50108-2008 > 5 地下工程混凝土結構細部構造防水 > 5.2 後澆帶

5.2.13 後澆帶混凝土應一次澆築,不得留設施工縫;混凝土澆筑後應及時養護,養護時間不得少於28d。

條文說明:5.2.13 後澆帶採用補償收縮混凝土,可以避免出現新的收縮裂縫造成工程滲漏水的隱患,如果後澆帶施工留設施工縫,就會大大降低後澆帶的抗滲性,因此強調後澆帶混凝土應一次澆築。

混凝土養護時間對混凝土的抗滲性尤為重要,混凝土早期脫水或養護過程中缺少必要的水分和溫度,則抗滲性將大幅度降低甚至完全消失,其影響遠較強度敏感。因此,當混凝土進入終凝以後即應開始澆水養護,使混凝土外露表面始終保持溼潤狀態。後澆帶混凝土必須充分溼潤地養護6周,以避免後澆帶混凝土的收縮,使混凝土接縫更嚴密。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 GB 50108-2008 > 5 地下工程混凝土結構細部構造防水 > 5.2 後澆帶

5.2.14 後澆帶需超前止水時,後澆帶部位的混凝土應局部加厚,並應增設外貼式或中埋式止水帶(圖5.2.14)。

總結

1、後澆帶是避免施工期收縮裂縫的有效措施,

2、但間隔期及具體做法不確定性很大,難以統一規定時間,由施工、設計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3、應該注意的是:設置後澆帶可適當增大伸縮縫間距,但不能代替伸縮縫;

4、地下室不宜設置變形縫。可每隔30m~40m設置貫通頂板、底部及牆板的施工後澆帶。

5、調整差異沉降用 (沉降)後澆帶。

6、後澆帶應強調施工管理。施工質量與防水效果直接相關。

相關焦點

  • 建築後澆帶鋼筋鏽蝕、泥漿雜物較多時,如何澆筑後澆帶混凝土?
    二、現場情況介紹由於分期建設,前期施工預留後澆帶緊鄰土方開挖,雖原施工單位採取了防護措施,但預留鋼筋仍有鏽蝕,後澆帶內泥漿雜物較多。後澆帶的淤泥清理、鋼筋除鏽、保護、防水接縫、混凝土的澆築與養護均屬於我項目工作。地下室底板後澆帶分布圖現場實拍圖案例工程地下室底板和頂板、剪力牆、樓層板均設有後澆帶。
  • 後澆帶設計(設置)要求
    1 、後澆帶的設置應遵循「抗放兼備,以放為主」的設計原則。因為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設置後澆縫的目的就是將大部分的約束應力釋放,然後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餘應力。2、後澆帶的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築物後澆帶間距一般可設為30~40m,後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於施工操作,並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 700 ~1000mm為宜。現常見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種。
  • 後澆帶怎麼做不漏漿?看個實例!附後澆帶模板支設完美做法!
    需要留置後澆帶的混凝土澆築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生後澆帶漏漿,清理起來非常麻煩,不但費時費工,還影響工程質量。那麼,後澆帶怎麼做不漏漿?下面分享鄭州二建的工程實例,該項目在地下室底板後澆帶施工中採取一系列措施,防止了漏漿通病,供工程朋友們參考借鑑。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厚分別為1200mm、700mm、600mm,平面設置了220米後澆帶,後澆帶寬度均為1000mm。地下室底板後澆帶構造做法如下所示:
  • 淺談:外牆後澆帶施工的方案
    二、後澆帶施工流程:1、 施工後澆帶以外砼;2、 拆其餘部位模板;3、 砌築磚鈦模;4、 到設計規定時間後,施工後澆帶砼;5、 後澆帶砼強度達到100%後,拆後澆帶底模(側模);6、 做防水卷材搭接;7、 做防水保護層;8、 養護。
  • 後澆帶施工要點及注意事項
    d、應熟悉設計圖紙、本施工工藝標準及相關技術規程,對後澆帶的做法、位置、配筋進行了解,以確定後澆帶上述內容的合理性,並確定是否提出修改建議。2、材料要求1)後澆帶砼所用碎石應根據所澆後澆帶的鋼筋密度確定,一般為5—31.5㎜,含泥量不得大於1.0%,泥塊含量不得大於0.5%。
  • 關於後澆帶施工工藝的一點改進
    在面積較大的地下車庫或長度較長的住宅結構中,為減少因混凝土收縮和主體沉降量差異引起的裂縫,通常做法是設置施工後澆帶。然而在實際施工中,後澆帶部位經常出現鋼筋鏽蝕嚴重,混凝土夾渣、錯臺,以及後澆帶滲漏等一系列質量問題,原因主要是後澆帶模板支設工藝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 後澆帶怎麼做不漏漿?現場示例!
    ,一旦發生後澆帶漏漿,清理起來非常麻煩,不但費時費工,還影響工程質量。那麼,後澆帶怎麼做不漏漿?下面分享鄭州二建的工程實例,該項目在地下室底板後澆帶施工中採取一系列措施,防止了漏漿通病,供工程朋友們參考借鑑。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厚分別為1200mm、700mm、600mm,平面設置了220米後澆帶,後澆帶寬度均為1000mm。地下室底板後澆帶構造做法如下所示:
  • 高層建築後澆帶施工安全注意事項
    1.3後澆帶保留的支撐,水平方向應可*拉結,以防失穩。;  1.4對地下室較厚底板、大梁等屬大體積砼的後澆帶,兩側必須設置專用模板和支撐,以防止砼漏漿而使後澆帶底部斷不開。對地下室有防水抗滲要求的,還應留設止水帶或作企口模板,以防後澆帶處滲水。
  • 工程技術知識:後澆帶的接縫處理
    (2)鋼筋是保持原狀還是斷開,這要由後澆帶的類型來決定。沉降後澆帶的鋼筋應貫通,伸縮後澆帶鋼筋應斷開,梁板結構的板筋應斷開,但梁筋貫通,若鋼筋不斷開,鋼筋附近的砼收縮將受到較大制約,產生拉應力開裂,從而降低了結構抵抗溫度應力的能力。不同斷面上的後澆帶應曲折連通。(3)後澆帶砼澆築,一般應使用無收縮砼澆築,可以採用膨脹水泥也可採用摻和膨脹劑與普通水泥拌制。
  • 工藝展示|基礎底板後澆帶快速收口施工
    後澆帶是在建築施工中為防止自身及環境溫度變化、混凝土收縮、結構不均勻沉降等因素影響,在梁、板(包括基礎底板)、牆等結構中預留的具有一定寬度且經過一定時間後再澆築的混凝土帶。為此,深圳市越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周密試驗,反覆優化,成功研究出基礎底板後澆帶快速收口施工工藝。減少工序、工作量的同時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成品質量,對保證建築使用具有深遠意義。施工流程及要點:工藝做法:1、材料準備:快易收口網、止水鋼板、鋼筋、扎絲、方木(複合木龍骨)等材料。
  • 你真的了解變形縫、施工縫和後澆帶嗎?
    關於變形縫和後澆帶、變形縫及施工縫的區別一、後澆帶1、後澆帶是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範要求,在板(包括基礎底板)、牆、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後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
  • 建築後澆帶模板如何施工既規範又簡便?中建標準做法很好(多圖)
    (4)後澆帶施工前應對施工部位圖紙進行審查,熟悉圖紙掌握設計要求和標準。2 .材料準備2.1 品種規格1)後澆帶砼所用碎石應根據所澆後澆帶的鋼筋密度確定,一般為5—31.5mm,含泥量不得大於1.0%,泥塊含量不得大於0.5%。2)後澆帶的砂子應採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於3.0%,泥塊含量不得大於1.0%。
  • 遇水膨脹止水條在後澆帶出現滲漏時的使用方法
    後澆帶牆體出現滲漏時,可採用安裝遇水膨脹止水條來止滲漏水。使用小錘子、鋼釺鑿除後澆帶內鬆動的商砼,清除乾淨,不要破壞鋼筋。主要是要剔除後澆帶內的支設鋼筋、鋼絲網、模板、木方處雜物、灰漿。後澆帶遇水膨脹止水條安裝部位要剔鑿平整,使用工具施工縫部位的商砼表面的水泥浮漿,雜物灰塵,保持乾燥清潔。施工縫安裝遇水膨脹止水條,把止水條上包裹的隔離紙撕掉,沿著施工縫混凝土縫面直接鋪裝遇水膨脹止水條,每隔100mm釘一個鋼釘,將止水條與混凝土縫面固定牢固。遇水膨脹止水條鋪裝完後,用滾子滾壓止水條表面,使止水條與混凝土表面粘貼密實牢固。
  • 後澆帶外貼式止水帶的特性和作用是什麼?施工方法有哪些?
    後澆帶外貼式止水帶的特性和作用是什麼?後澆帶外貼式止水帶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比較廣泛,您是否清楚它的特性與作用呢?後澆帶外貼式止水帶是利用它高彈性和壓縮變形性的特點,在各種載荷下產生彈性變形,從而起到有效緊固密封,防止建築結構的漏水、滲水及減震緩衝作用。
  • 後澆帶外貼式止水帶常用規格及安裝方法
    後澆帶外貼式止水帶常用規格及安裝方法後澆帶外貼式止水帶也叫背貼式止水帶或外置式止水帶,是一種在地下構築物混凝土變形縫、沉降縫壁板外側設置的一種止水構造,從材料選擇來區分可分為外貼式橡膠止水帶、外貼式塑料止水帶、外貼式橡塑止水帶等,從結構形式上可分為EB型止水帶和EP型止水帶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