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讀了塗世勇老師「遠去的路口井」敘事詩,首先是詩的標題讓我眼前一亮。似乎,詩中這口井已經久遠,耐人尋味。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悟……此首敘事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詩是用一口小小水井作為敘事特殊歲月的平臺,講述"知青"那個年代的故事,描述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所面臨的艱苦生活點滴,從而也感受到那一代青年面對困難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回想時年,知青們經歷多少艱難曲折,也經歷多少自信、堅強和憧憬。
作者真情謳歌了一代青年曾經奉獻出的青春與熱血,是在磨難中奮進,是在挫折中前行。 這首敘事詩的主題鮮明「沉重中偉大,蹉跎之收穫」。
為紀念塔橋知青那段難忘的青春足跡,用一口小小的水井以特殊的激情歲月為平臺,敘述出了一段又一段艱辛苦澀的風雨洗禮,演繹出一個又一個平凡深刻的點滴成長和感人的故事,那個多年的路口井正在跳躍出的朵朵浪花,匯集成一支屬於這個群體心中共同的青春之歌"。就此賞析如下 。
一、標題的新穎:標題揭示和引出作品的線索,從而奠定作品的情感基調。俗話說:"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標題可以使讀者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內容。我感受到《遠去的路口井》,標題明確、語言簡練、詞句新穎。
作品的獨特之處,就是引人入勝,賞心悅目,從而激起讀者的興趣。看到標題讓讀者去聯想、去品味作品的內涵。用作者的話說:這口水井蘊含當年走過坎坷的碰撞與洗禮,親身真切感悟人生旅途精神之光,也正是這一代知青經過短暫迷茫後不懈追尋的真實寫照……
二、意境的魅力:我們說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生活中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精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這首詩歌是用抒發出時代潮流的旋律,也是對知青精神當代價值的再次延伸。
作者是以詩性的藝術魅力,以自己的才華,不斷地向著更高的藝術攀登,求得詩句更加完美。這首敘事詩對於真、善、美以及畫面感、詩境和意象都非常得體,他詩中有景,景中有聲,聲中有情……特別是詩的語言、簡潔明快、張力豐厚,見解精闢;吟詩長感,細雨綿綿,讀罷掩卷,餘音迴響。
三、詩作的風格:顧名思義,詩歌的風格,往往就是詩人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獨特的語言藝術個性;系詩人的氣質、詩歌的美學觀念在作品中的凝結;是具有恆定性的區別於其他詩人的藝術特色。這首詩歌的風格在於質樸流暢,不尚隱晦曲折。
▲襄渝線
塗老師的詩我讀過不少,如《斷了線的"片斷"》一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線,斷了嗎"、"想起毛壩,想起襄渝線" 、"蒲公英"等多首作品。
他那嫋嫋的詩之香馨、輕妙淡雅,卻瀰漫心扉,搖撼靈魂。自然而真誠,樸素而優雅,如果把這些看成是他寫詩的風格或氣質;是不是可以說是一種審美的品味;也是一種人生志向和境界,更是經歷了歲月長河的千山萬水和大漠風沙後呈現出的遼闊和深情。
四、敘事的共鳴:詩人艾青在《詩與時代》一文中說:「最偉大的詩人,永遠是她所生活時代最忠實的代言人;最高的藝術品,永遠是產生它的時代的情感、風尚、趣味等等之最忠實的記錄″。
《遠去的路口井》這首作品充分地反映了知青時代對人和物的真實寫照,特別是經當地媒體和新華網播報以來,這首詩作不約而同引起江西乃至全國知青,尤其是塔橋知青圈引起強烈的共情共鳴。
不難看出,作者寫出了知青的精神、文化與表達,凝神靜氣地用樸素而淡定的語句,抒發動人的旋律和心靈的感應,傳達給廣大聽眾和讀者。這首敘事詩是作者精心構思,用超凡脫俗的努力,弘揚了屬於一個時代、一個群體久遠的回憶。
五、水井的啟迪:這首敘事詩讓一直處在門檻旁朦朦朧朧、似懂非懂的自己,就此以期窺探詩性深刻魅力有了全新的啟迪。他用情感寫出歲月鐫刻下知青村落的年輪,時光烙印出遠去那口水井的思索。
▲知青上山下鄉
知青,經受過風雨的洗禮,井壁劃出一道道清晰的印跡,一股清泉甘甜純淨,從地底噴薄而出,春夏散發著清涼,秋冬輕吐暖意,一朵朵浪花鮮豔嫵媚,日暮的夕陽滄桑靜美,執著的綻放。
所以,塗世勇老師是用《遠去的路口井》作為創作背景、詩的題記、詩的題材、到詩的引經據典,作品構思新穎、視角獨特。從作品的數字線、色彩線、聲音線、情感線、加上作者有著獨特的想像力,手法靈活地將人和事物深度藏於畫面中,構成了唯獨屬於他的抒發語言節律所形成的氣韻以及風格的內涵。
縱觀此首敘事詩,作者善於挖掘「路口井」意象後的歷史背景、政治高度;哲理思維、文學藝術;繼而,以一個小小「路口井」之縮影,形象、生動、直觀地拓展了知青形象、精神、文化、表達的正能量,既注重了語言的錘鍊,又採用多種人稱交替;夾敘夾議,時而隱喻細膩,時而蘊含懸念;
直抒胸臆,呈現出梨樹、梨葉、梨花獨有的語言特徵;尤其是在最後一段時,不得不感慨塗世勇老師以慷慨激昂的語調:"知青,把青春留給了廣闊天地,把汗水留給了紅土地,把蹉跎留給了歲月長河,留給了偉大的祖國,也留給了當年知青自己。
特別是在詩的結尾處莊重點題,可謂是全詩的靈魂聚焦高潮點睛之筆,那就是:一部路口井敘事曲演繹一代人不懈的追尋......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作者:樊紀華
編輯:毛 秘 李郎傑《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