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一起追尋追尋錢學森的選擇與成長

2020-11-25 澎湃新聞

「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一起追尋追尋錢學森的選擇與成長

2019-12-12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年,是錢學森誕辰108周年、錢學森圖書館開館8周年。12月10日,歷時2年籌備的「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展覽正式開幕。

展覽結合近年錢學森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深挖內容的基礎上,以「人的成長」為視角,「人生選擇」為線索,追尋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何以形成、實踐與實現,不僅向社會公眾弘揚家國情懷、奉獻擔當、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也探索崇高的品質從何而來,如何形成與表現,使觀眾對錢學森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來源:錢學森圖書館

原標題:《「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一起追尋追尋錢學森的選擇與成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錢學森圖書館「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專題展覽獲頒國家級...
    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作為此次活動重點推介項目單位參加會議,並獲頒榮譽證書。  2020年8月,錢館於2019年12月11日推出的特別展覽「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100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如何將國家命運與個人相連,來看看錢學森的選擇【圖】
    上海教育新聞網報導 為紀念錢學森誕辰108周年,12月1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主辦的「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展覽舉行,以錢老的「人生選擇」為線索,追尋他的初心與信仰何以形成、實踐與實現。
  • 錢學森的另一面:滿分不是最佳選擇
    當時,錢學森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在美國享受著優厚的科研條件。為了回國,錢學森先後辭去在美國的一切職務,脫離美國軍方身份。但美國軍方並不想放錢學森回國。美國海軍部副部長丹尼爾·金貝爾甚至威脅說:「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
  • 錢學森回國的選擇,改寫了兒女的命運,他們如今過得怎樣?
    錢學森,作為我國的科制之父,更是火箭之王,還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科學家。正是因為有了錢學森的回國效力,這才使得我國的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20年, 可以說,他回國的這個選擇對我國來說有著倒巨大的作用,與此同時,錢學森的這個選擇,同樣也改變了兒女的命運。也讓不少人都十分關心,他的一雙兒女們如今過得怎麼樣了?
  • 《他日歸來:錢學森的求知歲月》出版: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
    隨後,他重點介紹了書中存在的三條「故事線」:第一條故事線是「科學自信」,敘述的是錢學森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經過科學覺醒,如何憑藉著個人的探索和鑽研精神,在二十年間從一位普通中國留學生成長為在世界航空航天科學領域內的頂級科學家。第二條故事線是「思想啟蒙」,展示錢學森青年時代樹立「科學報國」理想的啟蒙過程,揭示錢學森是如何成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的。
  •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初心使命
    作者:姜斯憲(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2019年是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同志逝世10周年。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之際,從錢學森光輝燦爛的科學人生中,我們可以重溫他作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熾熱情懷。
  • 中國女高音歌唱家蔣英:錢學森是其丈夫,李雙江是她的學生
    spanclass=bjh-h3追尋音樂之路/spanspanclass=bjh-p音樂於蔣英而言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也是一生的quot;摯愛quot;,更是指引她前進的方向。但沒想到,錢學森卻邀她一起去美國。/spanspanclass=bjh-p原本,她決定回絕,並多次對錢學森表示,二人可以試著書信往來,這樣也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了解對方,但錢學森卻還是執意邀請她一起去美國。/spanspanclass=bjh-p於是,她終被錢學森的誠意所打動,之後不久,二人便在國內喜結良緣,又一同前往美國。
  • 第二個「錢學森」:在美國待遇優厚,卻毅然決然選擇回國
    作為近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這個名字想必每一個人都很熟悉。在錢學森的帶領下,我國的飛彈和原子彈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如果沒有他的幫助與支持,我國這兩項事業至少需要延後二十多年。除了在科學領域做出巨大貢獻外,人們敬佩錢學森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有著濃厚的愛國情懷。
  • [特稿]楊利偉等眼中的錢學森:<錢學森故事>讀後感
    ,他的故事陪伴了我們幾代人的成長。>>>全文  質感英雄錢學森:《錢學森故事》讀後感     國防大學教授 公方彬  《錢學森故事》帶給我的最突出印象和強烈感動,是愛國主義者的情懷及其鑄就的精神高地
  • 楊靖宇的訣別書、錢學森的求救信……家書成史政課主角兒
    楊靖宇留給妻子的訣別書、謝覺哉家書、錢學森的求救信……今天下午,一場以「五育並舉 全人教育」為主題的教育實踐研討活動在匯文中學舉行,在多節歷史、政治課堂上,家書成了主角兒。此次活動是匯文中學建校150周年系列活動的第一場,相關學科教師深入發掘學校百年革命傳統,分別從「講好紅色故事 做自信中國人」「讀紅色家書 追尋初心力量」等7個角度,圍繞家書和紅色基因,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進行課堂教學的新探索。圖片來源:匯文中學
  • 我國載人航天奠基人錢學森的名言 王永志和錢學森的伯樂相馬故事
    我知道一個人最難的是保持最初的初心,一個人在二十歲不愛錢我可以理解,但是十年二十後依然可以信誓旦旦的說我不愛錢的,這世上恐怕沒有幾人。錢學森的名言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一點點的去體會。王永志和錢學森的關係如何錢學森突破美國的重重阻隔之後最終回到了他熱愛的祖國,在祖國的熱土上,雖然受到研究條件的諸多限制,但是錢學森和當時的一批有能力的科學家一起戰勝了重重困難,最終研究出了兩彈一星,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和軍事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錢學森本人更是獲得了中國飛彈之父的稱謂。
  • 錢學森初心不改,為國家科研事業付出一生
    由於錢學森不顧艱難險阻回到中國,為國家初期建設無私貢獻,把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研製和成功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他憑藉自己的能力,轉變了一個國家科研的未來。美國有一位海軍次長叫丹金布爾,他對錢學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像錢學森這樣的人物,無論走到哪裡,都值五個師的能力。但毛主席說:錢學森的能力是五個師都比不上的。可見,國家領導人對錢學森是多麼的看重。
  • 圖畫「四史」,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受訪者供圖青年報記者 劉春霞本報訊 「黨在我心中」「改革開放」「學四史惜今時,守初心擔使命」……這個暑假,松江區泗涇第三小學的學生們用一幅幅圖畫、小報表達了自己學習「四史」的感悟。而葉芷優同學的《四史小報》,則詳細介紹了錢學森和中國夢。而像他們這樣,用圖來畫「四史」的同學在泗涇三小並不少。了解「四史」才能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才能知道共產黨為什麼「能」,憑什麼「行」,才能堅守理想信念,走好新時代長徵路。
  • 新時代用錢學森智慧指引科技創新
    關鍵轉折,善於「造勢、借勢、順勢」錢學森的一生,面對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作出了五次順應潮流、合乎時勢的重大選擇,因而幹成了許多別人沒有幹成的大事。遭遇低谷,堅定「信仰、信念、信心」錢學森的堅定信仰,體現在面對強權迫害忠貞不屈、面臨人生絕境從容淡定。
  • 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就能解開錢學森之問這個痛點嗎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學森感慨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句話後來被媒體修改為:「為什麼我們的高等教育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並上升為「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拷問著我們興辦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也折射出中國學術界繁榮表面下的內在危機,同時也必然引領著未來科技創新的方向。
  • 「報告老師,我不是滿分」學霸錢學森拿到試卷後,選擇了舉手……
    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科學家,有人形容他「一個人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近日,錢學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講述了褪去偉人光環後,作為一名普通學生、普通教師的錢學森的生活趣事。「報告老師,我不是滿分」以入學考試第3名的成績從北師大附中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是當仁不讓的「學霸」一枚。
  • 蔣英:丈夫錢學森,學生一級演員李雙江,她如何活成一代傳奇?
    不是因為她傾城的美貌,顯赫的家世抑或與"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婚姻,而是因為音樂。蔣英在追尋音樂的過程中充滿了曲折和磨難,最終得以建立自己偉大的事業與精神家園。 那麼,蔣英,這位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音樂的道路,並且成功地以音樂為依託,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完成自我建設的呢?
  • 錢學森與蔣英:伉儷情深,在被美國軟禁的那5年裡,一起同甘共苦
    如此天才人物,自然吸引了不少才子前來拜訪,而這些人中,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赫然在列。 不久之後,蔣百裡考進了求是書院,並與錢均夫成為了同窗好友。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很快便成了莫逆之交。此後,蔣百裡便常常與錢均夫一起漫步西湖,無所不談。 之後,兩人各自成婚。
  •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人生中的榜樣有若干個,我父親是其中一位
    在錢永剛一歲的時候,錢學森蔣英聽聞了新中國成立的好消息,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國報效祖國,參與祖國建設。1950年,錢學森夫婦帶著尚還幼小的錢永剛和妹妹想要搭乘輪船回國,卻在碼頭上被美國政府人員逮捕,他們誣陷錢學森的行李中有美國國家機密。
  • 錢學森教育觀念
    像航天技術和火箭技術等,當時都還剛剛起步,選擇這些課題風險很大。但錢學森卻大膽對此進行探索,沒有獻身科學的精神和向困難挑戰的勇氣,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從搜集文獻資料入手,從頭開始自己研究問題,分析計算,建立數學模型,進行求解,並依次得出自己獨立研究後的結論。 如此嚴格的治學態度,錢學森一生貫穿始終,成為他攀登科學高峰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