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看到的石頭等無機物都是由原子堆積而成的。隨便找塊石頭,放大了看,它是長這樣的。大塊的石頭是由小塊石頭堆成的,小塊石頭是由更小的像沙粒一樣的顆粒堆成的,而這一個個顆粒由更小的顆粒堆成,直到電子顯微鏡下的一個個小球般的原子。

而我們看到的動物植物等都是由一個個細胞構成,細胞內則包裹著大量的水、有機小分子和有機大分子,比如各種蛋白質和核酸,而這些有機分子再放大了看,便可知它們也是有大量原子構建而成,主要是碳原子構成的骨架,在原子層次上,有機物與無機物沒有任何區別。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還將原子按不同的種類排成了一個元素周期表,現在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原子穩定的總共有92種,正是它們的不同堆積方式,產生了我們看到的世界。後來,人們通過核反應又合成了一些原子,合在一起,總共118種,這是我們對於世界構成的全部認識。人工合成的原子大都不穩定,很快就變成其他種類的原子。

那麼,原子內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原子就是一個實心小球麼?核反應讓大家意識到原子內部還有結構。
湯姆生注意到有些原子會發射β射線,經驗證,β射線本質上是一種很小的帶負電的粒子流,湯姆生給這種粒子起名叫做電子。原子是不帶電的,而原子內的電子是帶負電的,所以原子內必然還有一種帶正電的東西。湯姆生由此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即所謂的葡萄乾布丁模型。它是長這樣的,原子是一個帶正電的布丁,電子像葡萄乾一樣鑲嵌在裡面,所以電子能被發射出來形成β射線。

湯姆生的學生盧瑟福為了證實湯姆生原子模型的正確性,利用當時新發現的另一種射線,α射線——它是一種帶正電的粒子流,後來被證實是2號元素的原子核——去轟擊金原子。實驗是這樣設計的,金箔被壓製成非常非常薄的狀態,大約只有十萬分之一毫米,也就是幾十納米,約一百層金原子;然後用每秒兩萬公裡的α粒子流去轟擊,並用一個環形探測屏其探測轟擊出來的東西。可想而知,絕大多數α粒子都直接穿透過去了,但還有一下現象很神奇。

結果:1)探測屏上探測到的都是α粒子,沒有發現其他東西;2)大多數α粒子直接透射過去了,約1/8000被散射到同一側(即散射角大於90°),極個別的被反彈回來(散射角接近180°)。
而後,盧瑟福是這樣分析的,大多數α粒子穿透金箔說明原子內(或原子間)有較大空間,電子質量很小 ;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路徑說明原子內部有一微粒,而且該微粒的體積很小,帶正電;極少數的α粒子反彈說明原子中的微粒體積較小,但質量相對較大。並得出結論:正電荷集中在原子中心。由此,盧瑟福否定了其老師的原子模型,並提出原子的核殼結構。它是長這樣的,正電荷位於原子的中心,併集中了原子的幾乎所以質量,就像太陽一樣,而電子像行星一樣圍繞原子核運行。

盧瑟福的原子模型完美地解釋了其實驗結果。然而不幸的是,電子畢竟與行星不同,行星與太陽間的引力很弱,所以發射的引力波相對於行星的動能可以忽略不計,但電子與原子核間有極強的電磁相互作用,電子的高速繞行必然發射超強的電磁波,從而使得電子能量損失巨大,很快就會落到原子核上。而現實中,我們既沒有探測到原子發射的電磁波,也沒有發現原子的坍塌。這個矛盾,是由玻爾首次解決的,他提出了所謂的「量子化條件」,以修正盧瑟福的模型。

玻爾的量子化條件是這樣的:1)電子只能在特定能量的軌道上運行,運行時不發射也不吸收能量;2)電子可以吸收能量從低軌道躍遷到高軌道,電子自發地從高軌道躍遷到低軌道,並發射特定能量的電磁波。
玻爾的這個模型看似毫無道理,卻完美地解釋了氫原子光譜的測試結果。
後來,德布羅意提出物質也有波動性的觀念,薛丁格依照這樣的觀念寫出了物質運動的波動方程,建立了量子力學,從波動方程中可以解出原子中電子的運動狀態,這就是電子云模型:電子以概率在原子附近出現,不同能量的電子,其高概率的區域是不相同的,比如1s電子概率流是球狀的,2px電子的概率流關於x軸對稱。

最近。人們已經可按照自己的意志移動單個的原子,下面的照片是掃描隧道顯微鏡下的48個Fe原子在Cu的表面排列成直徑為14.3nm的圓圈構成一個「量子圍欄」,照片中反映的是電子密度的高低,圍欄內是電子密度波的駐波。

這就是目前我們對於物質結構的基本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