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經典實驗理解物理學的進化

2020-12-03 數學經緯

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看到的石頭等無機物都是由原子堆積而成的。隨便找塊石頭,放大了看,它是長這樣的。大塊的石頭是由小塊石頭堆成的,小塊石頭是由更小的像沙粒一樣的顆粒堆成的,而這一個個顆粒由更小的顆粒堆成,直到電子顯微鏡下的一個個小球般的原子。

原子堆積的無機界

而我們看到的動物植物等都是由一個個細胞構成,細胞內則包裹著大量的水、有機小分子和有機大分子,比如各種蛋白質和核酸,而這些有機分子再放大了看,便可知它們也是有大量原子構建而成,主要是碳原子構成的骨架,在原子層次上,有機物與無機物沒有任何區別。

原子構建的有機界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還將原子按不同的種類排成了一個元素周期表,現在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原子穩定的總共有92種,正是它們的不同堆積方式,產生了我們看到的世界。後來,人們通過核反應又合成了一些原子,合在一起,總共118種,這是我們對於世界構成的全部認識。人工合成的原子大都不穩定,很快就變成其他種類的原子。

元素周期表

那麼,原子內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原子就是一個實心小球麼?核反應讓大家意識到原子內部還有結構。

湯姆生注意到有些原子會發射β射線,經驗證,β射線本質上是一種很小的帶負電的粒子流,湯姆生給這種粒子起名叫做電子。原子是不帶電的,而原子內的電子是帶負電的,所以原子內必然還有一種帶正電的東西。湯姆生由此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即所謂的葡萄乾布丁模型。它是長這樣的,原子是一個帶正電的布丁,電子像葡萄乾一樣鑲嵌在裡面,所以電子能被發射出來形成β射線。

湯姆生原子模型

湯姆生的學生盧瑟福為了證實湯姆生原子模型的正確性,利用當時新發現的另一種射線,α射線——它是一種帶正電的粒子流,後來被證實是2號元素的原子核——去轟擊金原子。實驗是這樣設計的,金箔被壓製成非常非常薄的狀態,大約只有十萬分之一毫米,也就是幾十納米,約一百層金原子;然後用每秒兩萬公裡的α粒子流去轟擊,並用一個環形探測屏其探測轟擊出來的東西。可想而知,絕大多數α粒子都直接穿透過去了,但還有一下現象很神奇。

盧瑟福實驗

結果:1)探測屏上探測到的都是α粒子,沒有發現其他東西;2)大多數α粒子直接透射過去了,約1/8000被散射到同一側(即散射角大於90°),極個別的被反彈回來(散射角接近180°)。

而後,盧瑟福是這樣分析的,大多數α粒子穿透金箔說明原子內(或原子間)有較大空間,電子質量很小 ;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路徑說明原子內部有一微粒,而且該微粒的體積很小,帶正電;極少數的α粒子反彈說明原子中的微粒體積較小,但質量相對較大。並得出結論:正電荷集中在原子中心。由此,盧瑟福否定了其老師的原子模型,並提出原子的核殼結構。它是長這樣的,正電荷位於原子的中心,併集中了原子的幾乎所以質量,就像太陽一樣,而電子像行星一樣圍繞原子核運行。

盧瑟福原子模型

盧瑟福的原子模型完美地解釋了其實驗結果。然而不幸的是,電子畢竟與行星不同,行星與太陽間的引力很弱,所以發射的引力波相對於行星的動能可以忽略不計,但電子與原子核間有極強的電磁相互作用,電子的高速繞行必然發射超強的電磁波,從而使得電子能量損失巨大,很快就會落到原子核上。而現實中,我們既沒有探測到原子發射的電磁波,也沒有發現原子的坍塌。這個矛盾,是由玻爾首次解決的,他提出了所謂的「量子化條件」,以修正盧瑟福的模型。

玻爾原子模型

玻爾的量子化條件是這樣的:1)電子只能在特定能量的軌道上運行,運行時不發射也不吸收能量;2)電子可以吸收能量從低軌道躍遷到高軌道,電子自發地從高軌道躍遷到低軌道,並發射特定能量的電磁波。

玻爾的這個模型看似毫無道理,卻完美地解釋了氫原子光譜的測試結果。

後來,德布羅意提出物質也有波動性的觀念,薛丁格依照這樣的觀念寫出了物質運動的波動方程,建立了量子力學,從波動方程中可以解出原子中電子的運動狀態,這就是電子云模型:電子以概率在原子附近出現,不同能量的電子,其高概率的區域是不相同的,比如1s電子概率流是球狀的,2px電子的概率流關於x軸對稱。

電子云模型

最近。人們已經可按照自己的意志移動單個的原子,下面的照片是掃描隧道顯微鏡下的48個Fe原子在Cu的表面排列成直徑為14.3nm的圓圈構成一個「量子圍欄」,照片中反映的是電子密度的高低,圍欄內是電子密度波的駐波。

電子密度波

這就是目前我們對於物質結構的基本認識。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十大著名經典實驗!你知道幾個?
    科學實驗是物理學發展的基礎,又是檢驗物理學理論的惟一手段,特別是現代物理學的發展,更和實驗有著密切的聯繫。現代實驗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揭示和發現各種新的物理現象,日益加深人們對客觀世界規律的正確認識,從而推動物理學的向前發展。
  • 王正行讀《物理學的進化》︱愛因斯坦眼中的物理學三百年
    《物理學的進化》、《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與愛因斯坦合寫《物理學的進化》這本書的英費尓德,他的名字我在胡寧的《電動力學》中讀到過。他與玻恩(M. Born,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合作研究如何修改電動力學的麥克斯韋方程,以描述電子的經典結構,被稱之為Born-Infeld模型或Born-Infeld理論。
  • 經典物理學實驗第九名——α粒子散射
    媽咪說:知識就是力量今天咱們接著講十大經典物理學實驗,第九名,α粒子散射。其實這個實驗媽咪叔之前就說過,在量子專輯和粒子專輯都說過,就是因為它真的很經典,今天咱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個實驗誰做的啊?他和兩個助手蓋革還有馬斯登,所以這個實驗有很多名字啊,α粒子散射實驗、金箔實驗、盧瑟福散射實驗、蓋革-馬斯登實驗都是一個,你聽到的時候別蒙,都是一個東西。實驗的背景是什麼呢?就是當時人們對於微觀粒子的認識還停留在JJ湯姆森的階段呢,JJ湯姆森就是第一個發現電子的人,盧瑟福的老師,他提出了一個原子模型叫做西瓜模型,或者叫棗糕模型,就是原子就像是蛋糕一樣,電子是鑲嵌在上面的一些大棗。這個很好理解吧?
  • 現代物理學7大經典問題,你能理解幾個?
    這個理論建立在狹義相對論之上,主要解決重力的問題,重新定義我們對重力的理解——通過大質量天體而造成的時空扭曲。 廣義相對論最準確的描述了整個宇宙中的星系和星系集群的運動。它還預測了奇怪物體的存在,比如黑洞以及引力透鏡效應的現象,後者是指光在經過彎曲的時空中會發生彎曲。比如圖中顯示的星系群阿貝爾1689,因我們所觀測到的引力透鏡效應而聞名。
  • 量子力學誕生的奧秘,從經典到量子,物理學究竟遭遇了什麼?
    科學發展就像生物的進化,在客觀實在的土壤中,科學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到衍生出眾多的學科、學派,直到今天呈現出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盛世繁華。那些定理、定律、公式、物理量就像是科學的基因。如果把物理學比喻成生物,那麼量子力學的「基因」是怎樣從經典物理學中誕生的呢?
  • 馮端:愛因斯坦對實驗和技術物理學的影響
    世界物理年將通過展示物理在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增進公眾對物理學的理解。因此,簡略介紹愛因斯坦的科學工作在物理學中的傑出貢獻及其對世界與公眾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很有必要。下面將從四個方面介紹愛因斯坦對實驗物理學和技術物理學的貢獻和影響。
  • 相對論誕生前夜,經典物理學差點崩潰
    相對論是近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之一,即使是不了解它的人也都聽說過尺縮效應。對於不了解相對論的人來說,尺縮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本文將以經典物理學的視角,帶您回顧相對論誕生之前,物理學在面對新現象時所遭遇的困境。
  • 開爾文的兩朵「烏雲」——經典物理學的危機
    它們是從根基上動搖了經典物理學大廈,使經典物理學處於深刻的危機之中。開爾文所稱的第一朵烏雲就是指的邁克耳遜一莫雷的「以太」漂移實驗。人們知道,水波的傳播要有水做媒介,聲波的傳播要有空氣做媒介,它們離開了介質都不能傳播。太陽光穿過真空傳到地球上,幾十億光年以外的星系發出的光,也穿過宇宙空間傳到地球上。光波為什麼能在真空中傳播?它的傳播介質是什麼?物理學家給光找了個傳播介質—「以太」。
  • 一場革命正在席捲經典物理學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需要用到它們,但它們的存在是經典數學中公認的假設,這些數出現在物理學的許多公式中。 然而,有一個問題:既然我們的世界是有限的,那麼它怎麼能包含無限的數字和具有無限信息量的數字呢?為了避免這種「有限包含無限」的矛盾,吉辛教授建議回到經典物理學的源頭——改變數學語言,這樣我們就不必再依賴實數。
  • 《科學》首次證明:量子物理學中,理論預測與經典對稱性的偏差!
    自然界許多現象在動態演化中證明了對稱性,這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一個系統的內在機制。然而,在量子物理學中,這些對稱性並不總是能得到。在超冷鋰原子的實驗室實驗中,海德堡大學量子動力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證明了理論預測與經典對稱性的偏差,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上。在經典物理學中,理想氣體的能量與施加壓力成正比。
  • 經典物理學中的以太存在嗎?
    曾經的經典物理學大廈上空飄著兩朵烏雲,第一朵就是沒有證明以太的存在,第二點是黑體輻射理論和實際的不匹配。這兩朵烏雲一朵發展出了相對論,另外一朵發展出量子力學。如果在當初實驗後證明了以太是存在的,那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就不會出現了。
  • 量子計算機應該是一個重大突破,一個實驗成果一個理論突破
    量子計算和經典計算機一樣,研究已經很成熟了,相同點就是一個數據,兩種處理,但中間的邏輯鏈,理論完全不同。量子計算機應該是一個重大突破,一個實驗成果一個理論突破,所以超弦理論的完善是它不可缺少的,它並不意味著物理學達到真正的成熟。基本模型都是經典力學。實驗證據已經成為事實,就和牛頓力學一樣。問題是跟不上其他理論發展。沒辦法建立算符空間和微觀形式的轉化關係,或者讓微觀解釋宏觀運動。
  • 因果論必須死,因為新物理學需要生!上帝在貝爾實驗的炮火中倒下
    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興起動搖了整個經典物理學乃至對於物質世界存在了長達幾千年的共識,量子力學提出的不確定性理論更是向因果律宣判了死刑,量子力學與經典物理學在理論方面進行長達數十年的爭論,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的玻爾與堅持經典物理學因果論的愛因斯坦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交鋒,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個名不叫經傳的物理實驗將經典物理學的因果論推向了死亡的深淵
  • 從超級計算機到量子計算機的飛躍,或將解開物理學中最神秘概念!
    一個缺點是,它需要比零溫度計算多一倍的量子比特來處理雙態。研究人員演示了如何在包含幾個粒子的簡單系統上,實現有限溫度下溫度場動力學的量子算法,並發現與經典計算完全一致,研究使用了經典和量子計算的資源,使用了Qiskit開源量子計算軟體,這使得可以在雲中創建研究人員的算法。
  • 十大經典物理實驗 | 光的幹涉實驗
    楊在「關於聲和光的實驗與研究提綱」的論文中指出,光的微粒說存在著兩個缺點:一是既然發射出光微粒的力量是多種多樣的,那麼,為什麼又認為所有發光體發出的光都具有同樣的速度?二是透明物體表面產生部分反射時,為什麼同一類光線有的被反射,有的卻透過去了呢?楊認為,如果把光看成類似於聲音那樣的波動,上述兩個缺點就會避免。
  • 看看國外的物理學與國內的物理學教材有什麼不同,通俗易懂直觀
    第1章 物理與測量和所有其他科學一樣,物理學是建立在實驗觀察和定量測量的基礎上的。物理學的主要目標是找出支配自然現象的基本定律,並利用它們發展出能夠預測未來實驗結果的理論。發展理論所用的基本規律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因為數學語言是在理論和實驗之間架起橋梁的工具。當理論和實驗之間出現差異時,必須用新的理論來消除這種差異。很多時候,一個理論只有在有限制的條件下才是令人滿意的;更普遍的理論可能在沒有這種限制的情況下是令人滿意的。
  • 現代物理學7大經典問題,4個與量子力學有關
    現代物理學7大經典問題 這個理論建立在狹義相對論之上,主要解決重力的問題,重新定義我們對重力的理解——通過大質量天體而造成的時空扭曲。 廣義相對論最準確的描述了整個宇宙中的星系和星系集群的運動。它還預測了奇怪物體的存在,比如黑洞以及引力透鏡效應的現象,後者是指光在經過彎曲的時空中會發生彎曲。比如圖中顯示的星系群阿貝爾1689,因我們所觀測到的引力透鏡效應而聞名。
  • 經典物理學也能像量子力學一樣具有隨機性
    一位來自瑞士威尼格的物理學家一直在分析現代物理學中使用的經典數學語言。他揭示了本應解釋我們周圍現象的方程式與有限世界之間的矛盾。他建議改變數學語言,讓隨機性和非決定論成為經典物理學的一部分,從而讓它更接近量子物理學。 在經典物理學或牛頓物理學中,人們普遍認為一切都是自大爆炸以來就已確定的。
  • 物理學中的十大著名思想實驗
    在物理學中,有一類特殊的實驗:它們不需要購置昂貴的儀器,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的只是有邏輯的大腦;而這種實驗卻可以挑戰前人的結論,建立新的理論,甚至引發人們對世界認識的重新思考。這種實驗就是傳說中的思想實驗。
  • 有沒有一個簡單的原則能夠解釋世界上的所有問題?| 物理學思維預告
    你可能在奇怪,為什麼混沌大學會開設物理學這門課?今天混沌君先來回答物理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職場人要學習物理學?這兩個核心問題。物理學是一個什麼樣的科學呢?物理學的目標就是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以及他是如何運作的。物理學有著它的價值原則和審美態度,追求世界的普遍性和簡潔性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