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頭腦解碼——腦電波會揭示你在聽什麼歌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 現代科學可能離「讀心術」又近了一步。由巴西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團隊開發了「頭腦解碼」技術,可以根據腦電波推斷出人們正在聽什麼音樂。這一技術未來可用於再現聽覺想像和內在思維,幫助閉鎖症候群患者加強腦機交互能力。

  這一研究由巴西、德國、芬蘭和印度的科研人員聯合完成。他們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報告說,在試驗中6名志願者一共聆聽40首樂曲,包括古典音樂、搖滾、流行和爵士樂等類型,並用核磁共振影像記錄下志願者聆聽樂曲時的大腦活動;同時,一臺計算機會結合樂曲的音調、力度強弱、節奏和音色等各種特徵,學習分辨每段樂曲在大腦中激發的腦電波圖形。

  隨後,研究人員讓計算機反向操作,即基於腦電波圖形推斷出志願者正在聽什麼歌曲,這一技術被稱為「頭腦解碼」。結果顯示,在給出2個選項時,計算機分析準確率達到85%。當進一步增加實驗難度——即給出10個選項時,計算機從中選取正確答案的正確率也能達到74%。

  研究人員認為,未來基於頭腦解碼和機器學習的類似研究可為不同語種的書面和口語交流創造可能。研究參與者、巴西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塞巴斯蒂安·赫夫勒說,機器將能把人們的音樂思維翻譯成歌曲,該研究還為理解神經功能和利用人工智慧與之互動提供了新思路。

責任編輯: 潘子荻

相關焦點

  • 腦電波會揭示你在聽什麼歌—新聞—科學網
    據新華社電 由巴西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團隊開發了「頭腦解碼」技術,可根據腦電波推斷出人們正在聽什麼音樂。
  • 今日《自然》研究解密:愛的主打歌,她什麼時候聽了會火熱?
    熱衷於窺探大腦秘密的神經科學家以果蠅為模型,向我們揭示了雌性動物做出是否接受求偶對象的重要決定時,大腦裡發生了些什麼。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就把關注點放在了雌性果蠅身上:當它們聽到雄性的情歌時,大腦會如何處理信息,並且在什麼情況下會被打動,做出準備交配的動作?
  • 阿爾法腦電波:能測出你腦中的偏見
    是人都有好惡,但關於它什麼程度算是「偏見」或「歧視」,這個問題是主觀的。如果你更喜歡某種外表的人,這是否意味著你對不同外表的另一種人有偏見?答案可能是「是」。這涉及到一個「隱性偏見」的概念。有理論認為,人們存在內隱態度(隱性偏見),這來源於人們過去經驗的痕跡,雖然不能被個體意識到或自我報告,但仍會對個體的某些行為產生潛在影響。
  • 《自然》研究解密:愛的主打歌,她什麼時候聽了會火熱?
    熱衷於窺探大腦秘密的神經科學家以果蠅為模型,向我們揭示了雌性動物做出是否接受求偶對象的重要決定時,大腦裡發生了些什麼。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就把關注點放在了雌性果蠅身上:當它們聽到雄性的情歌時,大腦會如何處理信息,並且在什麼情況下會被打動,做出準備交配的動作?
  • 解密腦海中的聲音,未來人類或許可以直接用腦交流
    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不說話只是思考時,為什麼在我們的腦海中會出現說話聲?這種現象僅僅是我們對言語的記憶引起的錯覺嗎?我們是否能用這種方式與別人交流呢?從聲波到電波讓我們先來考慮一個簡單的問題:語言是由什麼組成的?當然,語言是由詞組和它們的組合規則構成的。但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它存在於兩個不同的物理空間中:大腦外部和大腦內部。當它在我們的大腦之外時,它由機械聲波組成;當它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時,它由電波組成,這些電波是神經元溝通的通道。
  • 華裔科學家成功解碼腦電波什麼情況 什麼是腦電波有什麼用
    通過解碼與人類下頜、喉頭、嘴唇和舌頭動作,相關的腦電波信號,合成想表達的語言。這項腦機接口技術有望讓喪失語言能力的人每分鐘輸出150單詞,接近正常人水平。類似「讀心術成」或「讀腦術」成為可能!它記錄大腦活動時的電波變化,是腦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在大腦皮層或頭皮表面的總體反映。腦電波來源於錐體細胞頂端樹突的突觸後電位。腦電波同步節律的形成還與皮層丘腦非特異性投射系統的活動有關。腦電波是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腦電波監測廣泛運用於其臨床實踐應用中。
  • 抖音聽你呼吸裡的傷是什麼歌 歌名《聽》完整歌詞試聽地址
    抖音上有一首歌手,歌詞是「聽你呼吸裡的傷,聽你心跳裡的狂」是什麼歌,不少很好奇,想知道這首歌歌名與完整歌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抖音聽你呼吸裡的傷是什麼歌?這首歌的名字叫做《聽》。
  • 冷知識科普:你為什麼會被神曲洗腦?
    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刷了很長時間抖音,關了後,有些歌的旋律還是會迴旋在腦海中,甚至跟隨你很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科學研究發現,其實不一定是那些「洗腦神曲」,很多音樂旋律都會產生這樣的效果,西方學界統一稱這種現象為「耳蟲效應」。什麼是「耳蟲效應」?
  • 這首歌唱給你聽是什麼歌誰唱的 給陌生的你聽完整歌詞介紹
    這首歌唱給你聽歌詞是什麼?最近抖音上歌詞為這首歌唱給你聽的歌曲可以說是很火了,那麼下面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是這首歌唱給你聽歌詞。  給陌生的你聽歌詞  作曲 : G.G(張思源)  作詞 : G.G(張思源)  編曲:劉羽晟  這首歌寫給你聽  我想請你閉上眼睛  這首可能不太動聽  但是我有足夠的用心  這首歌寫給你聽  我想請你閉上眼睛  這首可能不太動聽
  • 頭腦風暴是什麼?如何正確的進行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應該很多人都聽說過,但是同樣的很多人不曾使用過,對他大概就是「只看過豬跑,但是沒吃過豬肉的狀態」。那麼到底「頭腦風暴」究竟是什麼呢,他的存在是否有意義,對於我們的生活有何意義呢?頭腦風暴是什麼?「頭腦風暴」的最初,大概很多人都不會想到,他曾經是精神病理學上的一個名詞,還是一個針對精神病患者神經錯亂時用的一個詞。
  • 做什麼事,聽什麼歌,這篇講透了
    你相信聽音樂能達到變聰明的目的嗎?不能。腦科學家研究表明,聽音樂並不能達到上面大學生所達到的效果。至於聽音樂能讓孩子變得聰明,則更無從說起,因為兒童本來就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跟天才莫扎特沒有關係。音樂代表著身份。有哪些人喜歡聽古典音樂呢?有研究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有可能聽古典音樂。這是不是一種身份的認同感呢?我們無從得知。
  • 什麼是白噪音?當你只聽一種聲音時
    當你搜索焦慮、失眠歌單時,看看它的播放量,各種治癒、自我調節的歌單、app應市產生。今天我們科普關於白噪音,如何看待白噪音原理?01 什麼是白噪音?02 白噪音抵消外界噪音是什麼原理?比如下雨天聽著雨聲會很快入眠,在睡眠時,聽覺會繼續工作,而雨聲類似於白噪聲,會製造一個遮蔽效應,屏蔽了很多突然發生、可能會讓你在睡眠時感覺到的聲音,從而提高了你的睡眠質量。
  • 「腦育未來」掀起科普頭腦風暴
    5月23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以「腦育未來」為主題舉辦第十屆公眾科學日,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邀請五位腦科學領域科研人員開展腦科學公開課、腦科學趣味實驗等科普活動,並以連線方式與深圳中學、紅嶺實驗小學、坪山二外等校的中小學生互動,探尋大腦的奧秘。活動共吸引近50萬人次收看。
  • 抖音你問我想要的是什麼聽我最愛的歌是什麼歌 我要的完整版歌詞分享
    抖音「你問我想要的是什麼聽我最愛的歌」是什麼歌,我要的完整版歌詞分享。抖音你問我想要的是什麼聽我最愛的歌是什麼歌:  歌名:我要的  歌手:C.vo / 阿達娃 / 蘇靖凱抖音你問我想要的是什麼聽我最愛的歌完整版歌詞分享:  作曲 : 蘇靖凱/ C.vo/ 阿達娃/ 王曉夫  作詞 : 蘇靖凱/ C.vo/ 阿達娃/
  • 在你思考時,腦海中的聲音究竟是什麼?
    ,你在默默思考時,腦海中的聲音究竟從何而來呢?聲音通過耳朵進入人體內部,然後穿過鼓膜、聽小骨和蝸牛狀的耳蝸。這套複雜的系統可以將聲信號的機械振動轉化為電脈衝,將複雜的聲波解碼成為可以概括聲波的基本頻率。接著,不同的頻率會投射到初級聽皮層上的特定點位上,聲波也就此被電波取而代之。
  • 抖音我頂著大太陽只想為你撐傘是什麼歌? 浪漫情歌《園遊會》百聽...
    抖音我頂著大太陽只想為你撐傘是什麼歌? 浪漫情歌《園遊會》百聽不厭時間:2019-08-30 10:40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我頂著大太陽只想為你撐傘是什麼歌?
  • 點歌的人歌詞意思 不做寂寞的「努力」是什麼歌 《點歌的人》哪裡聽
    抖音不做寂寞的「努力」是什麼歌?抖音每過一小段時間就能帶火那麼幾首歌,最近比較火的有一首就是唱得很苦情的「不做寂寞的「努力」是什麼歌」。讓我們一起看看就把這首歌是什麼吧。其實這句 「不做寂寞的努力」原句是不做寂寞的奴隸,來自《點歌的你》抖音就把這首歌送給失意的你是什麼歌  歌名:《點歌的人》。這是由四川彝族歌手「海來阿木」作詞、作曲的原創歌曲,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歌。
  • 《電波騎士》蠕蟲來襲!丨《科幻世界譯文版》2019年7月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電波騎士
  • 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
    但仍需攻堅克難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海濤為您講述——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腦機融合大腦在不同的思維意識狀態下,會產生不同的神經電信號活動。科研人員在對這些特徵腦電信號進行處理分析基礎上,可將提取出的特徵信號解碼後,通過控制指令對外界設備進行有效控制。這種大腦與外界環境和裝備之間的直接信息交流方式,謂之「腦機接口」。
  • 搶先聽!首支全國科普日主題曲《科學之歌——夢想的翅膀》推出
    搶先聽!首支全國科普日主題曲《科學之歌——夢想的翅膀》推出 2020-09-1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