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巴西陸軍第一軍軍長,是位三星將軍,現已卸下戎裝。近日他來京訪問並將赴廣東臺山尋根。在接受記者獨家專訪時,他說回鄉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從那裡捧走一把泥土。
高鼻梁、深眼窩、一口葡萄牙語,身形壯碩。在不知情者的眼裡,72歲的李安尼就是位普通的巴西老人。
然而在知情人眼中,李安尼絕不像他的外貌那樣平凡。他不僅有著1/2的華人血統,更是巴西的首位華裔將軍。
在肩章上再添「一星」
8月下旬,李安尼來到北京。這位已經榮休的三星中將,仍在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勤勉於社會工作。
此番來中國,李安尼的身份是巴西裡約熱內盧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訪問團團員。他將隨訪問團進行一系列拜會。這位裡約中國統促會榮譽會長對記者說,促進中國和平統一是一項非常偉大、非常有意義的事業,他希望利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社會影響,為這項事業做些有益的事情。這是「自己的三星肩章上又添的一顆星」,李安尼這樣比喻。
裡約中國統促會名譽會長裘克毅告訴記者,李安尼出任榮譽會長不久,就被巴西僑界引介給中國駐當地的總領館。當時,李安尼爽快地提出,假如中國人在巴西遇到安全問題,他願意利用自己在當地良好的人際關係,協助領館為人們提供幫助。
現在,李安尼也致力於在中巴經貿交流中穿針引線,他把巴西實力雄厚的企業家介紹給中國駐當地總領館。這次來中國,李安尼也受CAMARGO CORREA委託,帶來了該公司的投資意向書。裘克毅告訴記者,李安尼雖然行伍出身,但擁有經濟學專業背景,因此退休後,他仍被一些大公司聘為顧問,利用豐富的社會閱歷為企業發展提供建議。
「感謝我的中國根」
李安尼曾經對媒體說:「我之所以能成為我,要感謝我血管中流淌著的中國人的血液,要感謝中國的文化和傳統,中國人的美德和觀念——這是我的根。」
上世紀20年代,李安尼的父親來到巴西。由於他忙於餐館工作,李安尼出生後便總和母親在一起。母親是巴西人,於是李安尼只會講葡萄牙語,對中文則一竅不通。
但是,父親的朋友圈子裡不乏華人。他們時常聚在一起,慶祝中國傳統的節日,談論有關中國的東西。耳濡目染,漸漸長大的李安尼對中國的印象也漸漸加深。此外,也許正如父親所說,即使有外族血統混入,中國的文化傳統也能在華人身上傳承七代,李安尼對中華文化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
今天,回顧自己有所成就的原因,李安尼再次強調自己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受益匪淺:「中國人勤勞、執著、百折不回的傳統品德,通過父親的血液傳到我的身上。」
受到中巴兩國文化雙重滋養,李安尼一生頗有建樹。18歲考進軍事學院後,他成績優異,年年保持班級第一名。從軍初期,在服役的同時,他也不忘繼續深造。在經濟學、管理學和軍事學領域,他多次進修。1955年從軍事學院畢業後,他開始了長達40多年的軍旅生涯。李安尼曾擔任巴西陸軍部秘書長和陸軍第一軍軍長等要職,獲得授勳30次。
藉故鄉一捧泥土
身體裡有著華人的血脈,李安尼一直牽掛著中國的故鄉。隨著年事漸高,他歸鄉的情感越來越強烈。這次回到中國,他終於可以去廣東臺山——那個他從未謀面的家鄉看一看了。他要從那裡帶走一捧泥土,灑到父親在巴西的墓上。
「這是我一定要為父親做的!」他雙手對攏,比劃著說:「把土分成兩半,一半放在我父親的墓上,另一半放在我家的花園裡。」
「父親從未忘記自己的祖國,從未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他也從未放棄希望回到中國的心願。但是,父親生前,我沒能帶他回家鄉,這是我一生最大的遺憾……」說到此處,李安尼哽咽了。他有些顫抖,兩手握在一起,不斷地揉搓,壯碩的身軀內有一腔劇烈的情感在衝撞。
實際上,這是李安尼第二次回到中國。第一次回來時,他尚在軍隊擔任要職,返鄉尋根的願望沒能實現。
這一次,解甲歸田的他終於如願以償。他哽咽著告訴記者,自己對歸鄉那一天是那樣期待,因為借那一捧灑在墓上的故土,他將圓父親思鄉的心願,而自己也可以回饋父親生養的恩情:「巴西是我的根,中國也是我的根。我相信,回到臺山那天,將是我一生中最激動的一天!」而後,思忖良久,他寫下了一句歸鄉時最想說的話:臺山,我終於實現了一生最大的心願!(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王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