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發,讓這個喧囂的世界瞬間安靜下來。
但有一項活動,卻是活躍度反升的:口罩的生產。
從各種報導中,我們看到,各類口罩生產商,搶時間拼速度造口罩。
造襯衣的、造汽車的、造空調的,紛紛都加入口罩生產陣營——一時間,雪花般的口罩,撲面而來。
據統計,目前我國共有4.7萬家口罩企業,每天的口罩產量超過兩億。
最近兩個月,又有上百萬人爭相湧入,加入這場月入千萬的暴富神話。
瘋狂模式的開啟,也預示著新的災難即將臨頭!
隨著國內疫情的緩解,有不少地方,慢慢解禁,可以不戴口罩了。
也就意味著,很多居民家中囤積的口罩,恐怕未來幾年也用不完。
還記得2003年的非典期間的教訓嗎?「非典」結束時,口罩滯銷,送人都沒人要,最後只能當抹布處理。
如此瘋狂,疫情過後或是一地雞毛,它將是血本無歸的投機生意。
教訓如在昨日,而人們卻選擇忘卻!
17年後依舊如此,一些微商在疫情期間拼命囤貨,甚至不惜抬高價碼,現在卻開始慌了。
分析如今的「玩家」,大抵要分成兩類,一類是2月份進場的,以防護用品廠家為主,也有和口罩相關行業,比如藥企、衛生和個人護理企業。
另一類,則是跨界而來的「門外漢」。如比亞迪、格力等也是從2月開始投產口罩。
3月9日,格力牌口罩正式上架「董明珠的店」,而在不久前,比亞迪派口罩也開始了線下銷售。
比亞迪,如今變身為世界上最大的口罩製造商之一。
截止至今年3月中旬,比亞迪每天已經能生產500萬個口罩和30萬瓶消毒液。
為何出現如此局面,不得不從企業的本質追逐利潤說起。
有人算了一筆帳:假如每天能生產50萬個口罩,成本一個1元左右,賣3元一個,一天的淨利潤是100萬,一個月就是3000萬。
在旺盛需求的支撐下,口罩廠老闆們各個喜笑顏開。
然而,不過到了3月,情況卻開始複雜起來。
隨著國際疫情開始出現,大家看到了出口的可能性,於是真正的投機分子加入了進來。
據統計,從3月1日至今,有超過60%的新增口罩企業。
更恐怖的是,那些臨時改造的生產線,例如,某服裝廠原本專門用於生產女裝的縫製設備,經過不到24小時的加裝和調試後,搖身一變成為口罩生產線。
這部分產能有多少?恐怕短時間內難以統計。
不得不說,疫情如戰爭,在這種狀態下,會產生大量的臨時市場需求。
但需要清醒的是,這樣市場充斥著各種投機心態。
由於未來疫情走勢的不確定性,讓不少企業出現「再賭一把」的心態,開啟空前的「暴風雪」模式。
在疫情前,中國已經集中了全世界50%的口罩產能,這個月底,產能恐怕夠幾個地球人用的吧!
這還是在原材料短缺的情況下,一路狂奔的結果。
如果還不能警覺的話:隨著中國需求的減弱,和疫情的結束,對於大多數廠家而言, 投資無法回收、大量的工人被辭退、設備和原材料賤賣,將演變為新的危機。
有人說,中國用不了,可以出口!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表示,為應對新冠疫情,WHO預計全球每月需要使用8900萬個醫用口罩、 7600萬副檢查用手套和160萬副護目鏡。
不過,要做海外生意真有那麼簡單?
據了解,只有拿到歐盟CE和美國FDA這兩個資質的,才有資格談出海。
不僅如此,亞馬遜、eBay、速賣通等電商平臺,也對於銷售醫療器械的賣家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資質要求。
更何況,稍微大一點的訂單,都只跟大廠籤訂,中間商靠拉業務賺佣金,基本沒有意義。
因此才有人疑惑,隨著疫情,口罩還會是門好生意嗎?
近三十年的事實反覆證明,賭徒心態,結果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