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不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而又意義深遠的,父母能夠直接影響年輕一代的身心健康和社交技能,包括孩子認知功能的發展,而父母的忽視或虐待可能使他們在成年期易患抑鬱,多犯罪行為和精神疾病等。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父母的行為對於確保物種的生存至關重要;並且在整個動物界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許多哺乳動物物種都是母系單親,一項開創性的研究結果顯示,向未生育過的雌鼠輸入哺乳期雌鼠的血漿可以誘導未生育雌性大鼠的母體行為,包括築巢、舔舐等母愛行為。
隨後的研究發現,在整個懷孕期間,齧齒動物雌性中水平升高並保持升高的三聯激素(雌激素,黃體酮和催乳素)負責誘導母體行為。與這些激素一起,催產素已被發現在誘導和調節母體行為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後來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母體激素與母體行為之間的關聯。
然而,儘管豐富而不斷增長的文獻揭示了母體行為的神經和激素調節,但雙親物種後代父系護理的機制仍然模糊不清。學界還不知道父親行為的先決條件是否默認存在或是由生育後代的過程引起的,現在,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 Cell雜誌上發表了一份論文報告了其對父親行為的條件的研究。
研究人員利用位於父系譜系兩端的兩個物種Sprague-Dawley大鼠和C57BL/6小鼠,發現神經內分泌多巴胺神經元中不同的電振蕩模式與多巴胺低釋放、高循環催乳素、催乳素受體依賴性激活內側視前區甘丙肽神經元有關,這影響了雄性小鼠的父愛行為。
具體來說,SD大鼠和C57小鼠在父愛的表現完全不同:SD大鼠完全不顧仔鼠的死活,扮演著一個「虎毒食子」的父親,而C57小鼠則悉心照顧幼崽,是個實力寵娃的「奶爸」。此外,這兩個品系的鼠神經內分泌多巴胺神經元的活性存在差異。
對於探究催乳素對父愛行為的影響,研究人員直接向沒有父愛的SD大鼠腹腔中注射催乳素,半小時後血液中催乳素含量升高,內側視前區催乳素受體高水平激活,並且表現出對幼崽的呵護行為。也就說原本沒有父愛的大鼠在接受一針催乳素注射後變得富有父愛。
進一步通過基因工具小鼠結合病毒策略特異性敲除小鼠內側視前區催乳素受體後,小鼠並不能像之前那樣呵護自己的孩子了,父愛行為則消失。
此外,按照大鼠振蕩頻率光抑制小鼠神經內分泌多巴胺神經元後血漿中催乳素水平降低,父愛行為出現障礙,而按照小鼠本身的振蕩頻率抑制TIDA神經元後並不會產生任何不良影響。這就說明神經內分泌多巴胺神經元的振蕩頻率可以精準調控催乳素的分泌,進而控制父愛行為。
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對父親行為機械和概念上的理解的作用,這些發現確定了一個頻率調諧的大腦內分泌迴路,它可以作為一個增益控制系統來決定一個物種的親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