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誕生於哲學,它們都是人類探究世界的學科,科學走著走著,往往就會走回哲學!科學家則很容易走向某種意義上神的懷抱!大抵是因為科學世界觀的惡無限性即真理的彼岸性意味著它永遠有待於完成!
現在我們來考慮現代理論物理的宇宙學應用在體系宇宙論框架下打破熵增規律的可能性,也就是在紅移新解釋統一解決光度學佯謬與引力佯謬的基礎上(我們不需要引入暗物質暗能量並且在數學和審美上更合邏輯)與封閉勢場中熵的相對性結合起來!從而給出宇宙物質自組織為耗散結構吃進負熵獲得進化的可能解!
熵,這種量與能量有關, 但又不是能量本身。熱力學系統做功的能力,並不取決於熱量本身,而取決於冷熱之間的溫差。無論一個孤立系統內含有多少能量,只要系統內的所有物體的溫度都相同,它就無法對外做功,也就是達到了平衡態!熵就是這種能量不可用(無法用於做功)的程度!玻爾茲曼用統計力學對熵進行了詮釋,為物理學引入了概率。這裡能量的秩序就是負熵!而熵,指的就是能量無序的程度,是系統內分子熱運動無序程度的一種量度,熵就是分子隨機熱運動不確定度的度量!
一個過程中的熵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於摩擦與混合產生的熵,另一部分則是熱量轉換的熵,兩者都表徵著系統內能量不可用的程度、混亂程度。
那麼我們需要知道,我們基於世界理想化的目標對星系紅移的重新解釋的背後是我們關於勢場中物理規律的相對性的演繹!而溫度這樣的熱力學核心概念也是相對的!遙遠星系的紅移意味著它對於我們來說不只是看起來比它本身要冷一些!而這種溫度的相對性可能是打破宇宙熱寂前景的思想出發點!
二、生命賴負熵為生
生命是什麼?我們要從理論物理最前沿的原理性思想去探究生命的真相,然後再回到我們的出發點重新建立我們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並且期待在一個更高層面把以中西醫學為代表的中西文化思想成果統合為一個整體!這就是我們所謂自然主義世界理解體系!
儘管薛丁格是量子物理的先驅,是諾貝爾獎得主,但是,和其他諾貝爾獎得主一樣,他們在涉足其他領域時,也不得不犧牲一些嚴謹性,代之一些大膽推測。恰是他跨界的大膽推測,居然奠定了一門新興學科的基礎,一門整合了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交叉學科——分子生物學
但是,許多人認為,正是薛丁格的這本小冊子引發了一場生物學的革命!薛丁格先提出了」神秘的生物恆定性「,這種恆定性不僅伴隨著生命體的一生,還能通過遺傳代代相傳!」生命的特徵是什麼?「」一個物體怎樣才可以說是活的?食色性也,生存與繁衍是生命活動的兩大主題!順則凡,逆則仙!生命信息的返還態!修行的目標指向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再到虛合道的進化與生命本身的進化的關係?
「一個生命有機體,在不斷地增加著它的熵——你或者可以說是在增加正熵——並趨於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險狀態,那就是死亡。要擺脫死亡,就是說要活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中不斷汲取負熵,我們馬上就會明白負熵是十分積極的東西,有機體就是賴負熵為生的。
如果說熵代表著能量的不可用程度,進而代表了混亂程度。負熵的正解自然應該是代表能量的可用程度,是耗散結構在系統內秩序化的原動力所在!
負熵=秩序=有序的能量=可用的能量
一個生命有機體,在不斷地增加著它的熵——你或者可以說是在增加正熵——並趨於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險狀態,那就是死亡。要擺脫死亡,就是說要活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中不斷汲取秩序,我們馬上就會明白秩序是十分積極的東西,有機體就是賴秩序為生的。
一個生命有機體,在不斷地增加著它的能量的不可用程度——你或者可以說是在增加能量的混亂程度——並趨於接近最大值的混亂程度的危險狀態,那就是死亡。要擺脫死亡,就是說要活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中不斷汲取有序的能量,我們馬上就會明白有序的能量是十分積極的東西,有機體就是賴有序的能量為生的。
那麼,我們從熵的角度來看待生老病死以求深化我們對生命的理解!而不局限於細胞分裂,質粒體之類衰老的解釋!
生命有機體死的關鍵是,它的能量不可用程度達到了最大值,就是達到了無序、混亂的極限值,能量的可用程度微乎其微,它整體處在了平衡態,不再發生變化,一團靜止,了無生氣,也就是克勞修斯的熱寂說。
生命有機體活的關鍵則為,因為能量的不可用程度會自發增加,這是不可逆的,只有持續地從外部汲取有序、可用能量,才能抵抗熵增!
作為一個系統,哥德爾不完備性原理與熱力學規律的默契:如果沒有外部能量輸入,孤立系統趨向越來越混亂(熵越來越大)。如果想讓一個系統變得更有序,必須有外部能量的輸入,當然,前提是系統是開放的。當一個系統(或部分)變得更加有序,必然有另一個系統(或部分)變得更加無序,而且無序的增加程度將超過有序的增加程度!
那麼我們要解決生命體能夠短暫地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保持著低熵(低混亂程度)的狀態的因緣!生命的新陳代謝過程,目的就是和外界交換物質,並在這個過程中補充生命活/動所消耗的能量!新陳代謝的本質是,生命體使自己擺脫在其存活期內所必然產生的熵增加!
整個生物圈其實就是一個負熵(秩序)循環「傳遞」的過程。
任何一個組織和文明實際都是千方百計想出各種方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情況下,減少系統的熵—這種遠離平衡的能力,只有開放系統才有。
萬物都有熵增的趨勢,熵減少並不能憑空產生。
生命通過進食維持自身的低熵狀態,就需要把自身產生的無用能量,以代謝廢物和廢熱的形式排放回所在環境中,這就增加所在環境的熵!消耗的能量更大,吸收的物質更多,導致環境的熵增比以往更大。從RNA到DNA聚合體再向單細胞演化。單細胞只能繼續向更高級的多細胞進化,又因為孤立系統無法獲取足夠的能量,所以多細胞開始移動,並且產生了感知能力,比如視覺、嗅覺、聽覺等。
生命走上了智能的進化之路王東嶽稱為遞弱代償。
即生命的熵減過程,會加劇環境的熵增,於是環境會變得越來越惡劣。
生命為了生存,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物質,必須變得更加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