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標南方電網自動化成套設備1億元採購項目,進一步擴大廣東地區的市場優勢;河北產業研究院智能電氣裝備研究所正式落戶,公司科研實力有望進一步提升……今年下半年以來,科林電氣喜事很多。
從「作坊小廠」到A股主板上市公司,科林電氣董事長張成鎖和他的小夥伴們用了17年。在這17年間,科林電氣的產品從深耕河北到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用於FAST天眼、央視大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中俄輸油管道、蒙西特高壓工程等眾多大型工程項目。
上市以來,科林電氣完成了二次創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公司年營收從2017年上市之初的9.7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4.2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張成鎖告訴記者:「集中精力抓重點項目、堅持科研創新和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就是科林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
集中優勢,抓大項目
「在今年1月、2月無法正常開展工作的情況下,公司3月至6月的營收和利潤已經超過去年前6個月。我們的經營策略就是集中優勢,抓住大項目。」張成鎖說,「公司鼓勵經營人員盯準大項目,抓重點工程、大合同。事實證明效果是很好的,今年我們在國網及多項重點工作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根據披露,今年上半年,科林電氣實現營業總收入5.1億元,同比增長3%;歸母淨利潤3293.1萬元,同比增長25.72%。
「打鐵還需自身硬。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努力延長產品線,才能讓企業更具競爭實力。」張成鎖告訴記者,科林電氣在一二次設備領域全面布局,是行業內產品線較為齊全的少數企業之一。近年來,公司還積極布局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樁等領域,加速企業轉型升級。藉助產品線全的優勢,公司客戶拓展不斷取得成效,除了國網客戶收入穩定增長外,網外軌道交通、化工等大客戶也拓展順利。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科林電氣營銷戰略是深耕河北、布局全國。近期中標南方電網,對公司未來在南方電網市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除西藏外,公司在全國其他地區都有業務布局。
科林電氣還將積極「借船出海」,完善海外市場的布局。截至目前,公司已經打開印度、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巴基斯坦、南蘇丹等國家電氣設備市場,並已進駐蒙古、越南、緬甸、寮國、伊朗、約旦、阿聯等地開展業務。
持續創新,著眼未來
電氣設備行業競爭激烈,如何在競爭大潮中不被淘汰並且穩步發展?張成鎖說:「我們起步晚,規模比南方許多企業小很多,要想生存只有持續創新,讓企業著眼於未來。」
「很多人會發現,當企業有不錯的主營產品後,一年不投資研發不影響銷售,第二年也不影響,但第三年一定有影響。為什麼?因為人家的新產品出來了,你沒有就要被淘汰。」張成鎖清楚地記得,當年河北做電度表的企業有幾十家,在電錶的智能化進程中,不少企業被淘汰,就是因為不創新。
憂患意識讓科林電氣將科研創新視為生命。在研發費用方面,公司每年基本保持6%的穩定增長:2018年研發投入7287萬元,2019年研發投入8759萬元。
據介紹,科林電氣一直專注於智能電網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經過10餘年的不斷研發與改進,在110千伏及以下智能電網配電、變電、用電領域,公司形成了涵蓋整個生產過程的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掌握微機繼電保護、電能量信息採集等多項核心技術,涵蓋設計、生產、檢測等各個環節。科林的電動汽車充電樁在安全充電、無感支付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性突破。
「我們的多個產品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先後通過了歐洲DLMS聯盟、荷蘭KEMA實驗室、南非STS協會的認證,廣泛應用於巴基斯坦、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南蘇丹、賴比瑞亞等國。」張成鎖自豪地說。
重視人才,論「薪」攏「心」
從一家小作坊式的工廠,到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河北省智能電網配用電技術創新中心等眾多科研平臺,以及承擔多個省部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現代化企業,張成鎖認為,人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關鍵。
科林電氣研發人員很多。2018年,公司研發人員595人,佔公司總人數的36%;2019年,公司研發人員729人,佔公司總人數的43.63%,在行業中處於較高水平。
科林電氣的科研和管理隊伍穩定,極少出現核心骨幹辭職跳槽。專業、穩定的團隊,讓公司擁有技術研發持續創新能力,保證了公司產品能緊跟智能電網的技術發展方向。
談起原因,張成鎖幽默地說:「我們的薪酬就是行業平均水平,但是我們給人才一道一道地『上菜』,他們走不了。」「菜」就是企業文化。這個企業文化不是虛的,而是實打實的要讓大家有歸宿感、認同感。
為解決大學畢業生剛上班沒有住房的問題,科林電氣建起了100多套設施完善的職工公寓,員工可以免費租住。公司管理團隊、核心技術人員和骨幹員工,大部分直接持有公司股份。公司對核心團隊的股權激勵,提高了管理、技術團隊的工作熱情和凝聚力。
「我們要為未來發展儲備人才,把人才牢牢抓到手裡。」張成鎖說,「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在科林的大家庭裡,大家團結奮進,在企業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