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以後是「牛蛙」還是「普娃」,跟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到底有多大?

2020-11-24 騰訊網

前幾天發了《愛、金錢和孩子》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很多時候,『雞娃』這事真由不得自己來選擇》),書中講了一個挺讓人好奇的結論,那就是:在父母育兒常見的四種教養方式當中,「權威型的教養方式」育兒的效果最好

評論裡,有不少朋友都說想多了解一下有關教養方式的問題。到底這四種教養方式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它們分別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

那今天這篇文,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父母的教養方式都包括哪些

先說我們經常提起的四種教養方式,包括:

權威型

專制型

放任型

不過問型

教養方式這種說法,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研究提出的。

在研究過程中,她注意到了學齡前兒童表現出明顯不同的行為類型,而每種類型的行為都與一種特定的養育方式高度相關。

鮑姆林德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孩子的行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並導致了孩子未來生活的不同結果。

經過一系列的觀察、訪談和分析,鮑姆林德最初確定了三種不同的養育方式:

權威型、專制型和縱容型。

後來,Maccoby和Martin兩位研究者又將「縱容式」擴充為「放任型」和「不過問型」,形成了現在我們所共識的四種教養方式。

那麼這四種教養方式,分別有何特徵呢?

★ 權威型

先提醒一下,此「權威」非彼「權威」,它不是我們習慣理解的「說一不二,高高在上」的育兒方式。

這裡的「權威型」,是指關心孩子,敏感地關注並積極的回應孩子的需要;制定的規則合理、有原則,並對規則作出解釋;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做決定,鼓勵孩子表達思想、情感和願望。當父母與子女出現意見不合時,可以商量決定。

在《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作者強調權威型父母也會向孩子「輸出」價值觀,試圖通過自己去影響孩子。但和專制型父母不同,他們擁有高超的「軟實力」,可以用技巧幫助孩子養成對他們有利的習慣、行為和價值觀。

這樣的軟實力,也許是充滿共情的話術,也許是自身的榜樣力量,也許是更有耐心的行動。

這讓我想到了美劇《This is us》中那個「別人家的爸爸」Jack。電影中,Jack與子女之間的相處和對話,有許多都可以作為「育兒教科書」來反覆品味,而Jack的教養方式也可以被歸為權威型。

★ 專制型

對孩子冷漠、拒絕,經常羞辱孩子。為了讓孩子遵守規則,對其強制要求、使用武力和懲罰,經常使用心理控制、愛的回收並幹涉孩子的個人隱私;替孩子做決定,很少傾聽孩子的想法。

《虎媽戰歌》中的蔡美兒看似是典型的專制型父母。為了讓孩子練琴,不惜對孩子威逼利誘,甚至辱罵羞辱,只為達到讓孩子堅持的目的。

★ 放任型

關心疼愛孩子,但比較放縱。對孩子很少或幾乎不提要求,在孩子具備足夠能力之前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在《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為了區分不過問型的教養方式,作者對其解釋為一種「自由主義式的父母」。作者認為,放任型父母也關心他們的孩子並希望孩子好,但他們相信給予孩子很多自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好方法,他們甚至並不care孩子是否遵守傳統的價值觀。

記得在《大小謊言》裡, Madeline前夫 Nathan的現任老婆 Bonnie就是典型的放任型教養。特別是在與繼女Abigail討論身體權、性等問題上,更顯現了她嬉皮士的自由價值觀。

但在一些書籍和文章中,放任型也被解釋為對孩子的某種溺愛。想想我們許許多多的「隔輩親」,就不難理解什麼是放任型了。

★ 不過問型

不愛孩子,自我退縮。對孩子很少或幾乎不提要求,對孩子的想法和決定不管不問。

這樣的父母事實上也不少見,比如生了孩子之後不親自帶,也不時常探望,缺乏親子連結;或者因為自己太忙,完全沒有精神和時間顧及孩子。

而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也有不同的影響:

▲ 權威型養育的孩子:

表現出快樂和滿足;更獨立;取得更高的學術成就;養成良好的自尊;使用有效的社交技巧與同伴互動;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少抑鬱,焦慮,自殺,犯罪,酗酒和吸毒;較少的暴力傾向。

▲ 專制型養育的孩子:

有不愉快的傾向;不獨立;沒有安全感;擁有較低的自尊;表現出更多的行為問題;在學業上表現更糟;社交技能較差;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更有可能有吸毒的問題。

▲ 放任型養育的孩子:

不遵循規則;自控能力差;具有自我中心的傾向;在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中遇到更多的問題。

▲ 不過問型養育的孩子:

更衝動;不能自我調節情緒;遇到更多的違法和成癮問題;有更多的精神問題。

現實中的教養方式遠非這四種能概括

當然,很多時候,研究孩子和養孩子是兩碼事。理論上的精準,在現實中會顯出各種各樣的偏差。

就像我們身邊,很少有人能在養娃時嚴格按照某一種教養方式來進行。大部分人會表現出偏向某種類型的教養方式。

這個坐標圖可以更好的概括我們的養育方式,每個父母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養娃坐標點。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父母們的教養方式也並非一成不變:

根據不同的情況,改變教養方式

我們身邊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學習這件事上,都屬於專制型。對孩子有著比較高的要求,替孩子做著各種決定,對學習任務的制定和執行,經常用強制、懲罰等方式迫使孩子遵守。

在生活方面,一部分人,特別是隔輩,更傾向於放任型。不會要求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的行為絕大部分時候都表示接納,或者因為妥協而不得不接納。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在生活其他方面,表現出溫柔而堅定的權威型教養方式。

既有原則,又能與孩子共情。

在孩子不同年齡,採用不同的教養方式

有的家庭,選擇在孩子小的時候,採用偏權威或者專制型的教養方式,認為孩子越小,越應該管的「嚴一些」,幫助其建立良好的習慣和價值觀。反而是孩子越大,越放手,偏向放任型。

而有的家庭可能正相反,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們的要求不高,具有很高的包容度,更偏向放任型。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要求越來越嚴格,轉為權威或者專制。

孩子的氣質也會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

孩子自己的行為也會影響父母的選擇和結果。

父母對過於活躍、衝動的孩子,反應可能與對害羞、膽小的孩子的反應截然不同。

比如,對於那些特別活躍的孩子,父母可能會採取專制型的教養方式,以阻止他們做出一些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衝動行為。

但對於那些害羞的孩子,可能父母會在某些方面,採取偏權威型或者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以鼓勵他們做出更加自信、獨立的行為。

像那些在氣質類型上比較容易相處的孩子,因為他們性格沉穩、快樂、適應能力強、飲食習慣有規律,所以父母自然也就用不著採取專制型的教養方式,去強迫孩子按照某些標準行事。

而對於那些在氣質類型上難相處的孩子,因為他們比較挑剔,進食和睡眠習慣不規律,適應能力差,或者那些慢熱型的孩子,相對不活躍,總是退縮、消極的,父母也許就容易採用專制型的教養方式,用更為強勢的方法「推」他們一把。

我們很難找出一種養育模式,對所有孩子都適用。最關鍵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間是否很好的匹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強調,要找到最合適自家娃的相處方法。

那些優秀的孩子,父母都屬於權威型嗎?

在四種養育方式中,權威型是最成功的,對孩子影響最好的,這一點已經在許多研究中被證實,也被大家廣為接受。

不僅如此,還有研究表明,不一定父母雙方一定要採用同樣的養育方式,只要至少有一位父母是權威型,對孩子的影響就要好過父母雙方都採用效率更低的教育方式。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一個孩子很優秀,他的父母採用的養育方式一定是權威型?

答案是:不能。

也就是說,研究的結果只能表明,孩子的發展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

除了孩子的氣質,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在和父母的教養方式一起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一些研究發現,在來自不同種族(如亞洲人、黑人、西班牙人)和社會經濟背景(如收入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活躍的父母數量)的家庭中,權威式教育並不總是與孩子的最佳學習成績掛鈎。

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有權威的父母但沒有同伴支持的非裔美國學生學習成績並不好。

至於亞裔美國學生,他們在學校裡表現最好的時候,是有專制的父母和同伴支持的時候。

在西班牙,一項研究表明,寬容和權威的養育方式都與好的結果有關。

而在《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則表明在瑞典,大多數父母都實行放任型教養方式,孩子們也成長的很棒,和權威型教養方式下的兒童表現的一樣好。

還有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的馬哈維亞就屬於典型的專制型教養方式,他幾乎沒有給女兒選擇未來的權利,一直像虎爸一樣,嚴厲的督促孩子按照自己計劃好的「摔跤」之路死磕下去。

我們能說這樣的養育方式不好嗎?在印度那樣女性權利缺失的社會環境下,也許這樣的教養方式才是最合適的。

那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會不予餘力的推薦權威型教養方式呢?

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究表明權威型教育有什麼不好的地方。

新興育兒方式:直升機式教育

在我看來,直升機式教育更像是權威型的plus版,或者說是權威型和專制型的mix版。

它是指高參與度、高時間密集度、高控制度的教養方式。

前段時間,一個前同事的孩子剛讀大學。在開學季,系裡不僅專門安排了家長會,還組建了家長群。而家長們在群裡的熱情程度也不減當年,什麼孩子的課表、軍訓時間等等掌握得一應俱全。

想想當年自己讀大學那會,哪有家長來參與這些?只要孩子不出什麼大問題,家長基本上與大學是絕緣的。

不僅是咱們的大學有這樣的變化,在心理學家哈拉·埃斯特羅夫·馬拉諾將那本名為《弱者之族:入侵式家庭教育的高昂代價》(A Nation of Wimps:The High Cost of InvasiveParenting)一書中,也指出了在美國同樣的變化。

書中將直升機式教育稱作「過度育兒」。

描寫了在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幹預已逐漸擴大到成人範圍,並且父母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他們孩子的教育中,甚至遠遠超出了高中和本科階段。比如,越來越多的父母介入孩子博士階段的錄取流程,訪問校園並打電話要求與招生官會面。

這樣的事例,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直升機式育兒方式正在飛速席捲世界各個角落。

這種新型育兒方式,不僅僅意味著時時刻刻的監視與保護孩子,還意味著插手孩子在學校(甚至是大學)的表現、孩子選擇的活動,甚至孩子的交友與戀愛。

史丹福大學前本科生教務主任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在那本《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中反覆強調過度養育的危害,誡父母要「及時牽手,適時放手」,並在書中附上了如何平衡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和讓他們自主選擇人生的問題。

比起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頭頂盤旋,父母更應該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如何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最最重要的是如何激發他們的自我效能。

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

「自我效能意味著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及把控局面。它意味著你相信自己做事情的能力,而不是父母幫助你,或者替你做事情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自我效能的建立取決於童年時期反覆試錯的機會,這就是『童年』給一個成長中的人帶來的人生價值。」

雖然我們都知道,娃養的好不好,不能完全讓父母的教養方式來背鍋,還有其他因素也同樣在影響著娃的成長。但我們也同樣不能否認,教養方式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僅僅讓大家知道有這四種經典的教養方式,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通過文中的坐標軸,時時回看,時時審視自己的育兒風格,找到最合適孩子的相處方式,才是此文的初衷。

最後,把海姆·G·吉諾特《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的一段話送給大家共勉:

光有愛是不夠的,觀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

愛不僅僅是感情和激情,愛是一個系統,包括態度和一系列的行為,使愛的人和被愛的人的生活得到升華。浪漫的愛經常是盲目的,它只承認所愛的人的優點,卻看不到他的缺點。

相反,理智的愛在接受長處的同時並不拒絕短處。理智的愛,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不會試圖利用或佔有對方。

每個人都只屬於他或她自己。這樣的愛給每個人自由發展的機會,使每個人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那我們是不是也願意,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性來尊重,在適度的規則內,讓他們做自己呢?

-END-

參考來源:

https://www.parentingforbrain.com/4-baumrind-parenting-styles/

https://my.vanderbilt.edu/developmentalpsychologyblog/2014/05/traditional-parenting-styles-tried-and-true-or-dated-an-analysis-baumrind%E2%80%99s-parenting-styles-and-modern-parenting-advice-2/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 從0歲到青少年》

相關焦點

  • 「雞娃」,「牛蛙」,「青蛙」,對照看看你家是哪種娃?
    「雞娃」,「青蛙」,「牛蛙」……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娃(蛙)」到底代表什麼意思?「雞娃」就是家長們為了孩子能取得優秀的成績,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任務,不斷激勵孩子上進。「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素雞」接受級別較高的素質教育的娃,比如鋼琴、圍棋、畫畫等各種才藝情商活動,還有延伸到馬術、擊劍、花樣滑冰、冰球等的教育。
  • 為什麼中產階級躲不開雞娃的命運?耶魯教授:還不是因為不夠富....
    到底是放手,還是死抓,很多父母卡在中間左右為難,不禁感嘆還是「過去好」: 過去沒有補習班、興趣班的時候,孩子雖然沒有什麼選擇,想上好學校只能好好努力、認真讀書,但道路是清晰、明確的。 現在教育資源雖然比過去豐富多了,但是競爭也倍數增長,娃累媽也累。
  • 生娃前後的差距有多大?冒「毀容」風險生娃的媽媽,都是勇士
    前段時間,網上流行這樣一句話:想知道女人生孩子有多辛苦,那就看看她們生孩子前後的對比吧! 於是就有了「生娃前VS生娃後的對比」話題,很多寶媽紛紛曬出自己生娃前後的對比,一眼就能看出前後差距有多大。
  • 雞娃、牛娃、青娃……拼娃的背後,是家長的焦慮還是培訓班的狂歡
    幾個網絡熱詞自行體會一下:雞娃:北上廣深中產家庭流行的教育方式,「虎媽」「狼爸」打雞血式養娃。不停給娃安排各種學習、培訓班等。牛蛙:特長拔尖的娃。比如,英語很棒叫英牛;奧數棒就叫奧牛。英語、奧數都很強?恭喜你,英奧混血牛。
  • 娃身上有沒有這些小疙瘩,長在哪裡,超過多大最危險?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畢竟,之前科大大就看到一個新聞:一對年輕父母發現娃有淋巴結,聽信偏方,竟讓人在娃脖子上密密麻麻扎滿了針。本來啥事沒有,硬讓娃受了大罪,還留下了伴隨終身的印記……新聞來源:錢江晚報近半寶寶能摸到的淋巴結,到底需不需要擔心?性感科大大這就上線解答!1報!娃出現來歷不明的小疙瘩!
  • 父母協同育娃,才是家庭穩固的根基
    但是想想,如果從一開始就引導孩子父親參與到育娃的整個過程當中,夫妻合力協同育娃,也許是維護家庭穩固的最有力的辦法。 哪怕父親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能佔到三成,也不要完全脫離育兒的實踐,只有了解帶娃、育娃的不容易,才能懂得體恤對方,才可能尊重和感恩對照顧家庭付出更多的一方。 而且在協同育娃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夫妻雙方更多的交流和互動,這也是增進夫妻親密情感的重要契機。
  • 教育到底該喝雞湯還是打雞血?或者勾兌?做父母太難了
    孫:最近發生的幾單新聞,有幫孩子造假學籍考心儀大學的,有竊取別人的身份資料和成績讓自己孩子取而代之被錄取的,有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把孩子打造成神童的,有砸錢給娃出書讓娃年紀輕輕就著作等身的,這些家長為孩子拼錢拼權拼資源的方式,你覺得算不算雞娃?
  • 孩子有暴力傾向,除了父母教養問題,基因也得背鍋
    實驗結果雖然表明有的孩子的暴力性就是先天自帶的屬性,屬於基因的一種,但這並不意味著有這種基因的孩子就會變成「暴力狂」,家長的教養方式對暴力或促進、或消除,有著深遠的影響。父母教養得宜,孩子的這一基因影響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終生休眠。
  • 娃身上有沒有這些小疙瘩,長在哪裡,超過多大最危險?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畢竟,之前科大大就看到一個新聞:一對年輕父母發現娃有淋巴結,聽信偏方,竟讓人在娃脖子上密密麻麻扎滿了針。娃出現來歷不明的小疙瘩!很多寶爸媽發現娃有淋巴結,是無意間看到或摸到娃身上有「小鼓包」,登時嚇出一身冷汗。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別慌!其實啊,這很常見。
  • 孩子長了滿口的「鯊魚牙」,父母無知坑了娃,急壞網友
    牙齒對一個人的健康和顏值來說,太重要了,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不僅讓孩子吃什麼都香甜,還讓孩子看起來十分健康可愛,長大以後,牙齒對一個人的顏值影響也很大,可以說一口好牙齒會讓一個人的顏值提升幾個檔次。但很多時候,孩子本來可以長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全因為家長的無知,最後害了娃。
  • 我發現了一個讓娃記憶力翻倍的小秘密……
    文/元媽有陣子我還挺納悶的,娃都生出來4、5年了,怎麼這孕傻還沒結束?我好像還是常常記不住手機、身份證擱在哪兒,做飯會糊了鍋,以及剛跟老公吵完的架就忘了為了啥,只知道反正我很生氣。看,一般人在20歲以後,流體智力的發展就達到頂峰,30歲以後就在走下坡路了,唯有晶體能力還在勉力堅持著。可別小看晶體智力,我可是真體會到了它拐彎向下的威力,因為它,我經常在跟兒子battle時被碾壓!
  • 你的孩子是「孝順娃」還是「白眼狼」?不妨對照這3點,一眼便知
    對於這點擔憂,育兒專家有自己的想法, 他認為,想看你的孩子是孝順娃還是白眼狼,不妨對照這三點,一眼便知道是前者還是後者。那麼,這名育兒專家所說的哪三點呢?然而有些孩子依舊很自私,不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東西,而這樣的行為如果沒有及時再教育,那麼很有可能演變成一個"白眼狼"。第三:和父母關係是否親密與父母的關係其實也能看出孩子未來是否孝順,畢竟人是情感動物,彼此的關係親密以後才更會懂得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
  • 娃過生日選陰曆還是陽曆,它們之間有啥區別?決定前先考慮這3點
    照這麼說,以後春節也得過陽曆的?其實不光是表妹,之前我們群裡也有寶媽吐槽過類似的問題。大家給娃選擇生日也都是陰曆陽曆都有。在這之前,我真沒意識到這個問題還挺嚴重。咱們先下面來說說,陰曆和陽曆有啥區別。我們常說的陰曆和陽曆到底有啥區別?
  • 跟季節真的沒有一點關係
    跟季節真的沒有一點關係 民間有一種說法,冬天給娃斷奶容易生病,這是真的嗎?我身邊,確實有不少例子,寶寶在冬天斷奶後出現了感冒、腹瀉等不適症狀。因此,也就有不少人堅定地認為,冬天給娃斷奶並不明智!但其實,這一觀點並不科學!斷奶生病和季節真沒多大關係,必須要為冬季君正名!
  • 靠譜的父母,通常會給娃這樣起名字,不僅好聽還有寓意
    網上有一孫姓的網友吐槽自己的名字,他從記事起就受人嘲笑了,就是因為自己的名字叫起來太逗太好笑了,因為自己叫「孫串出」。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也都不理解,什麼樣的父母能給娃這麼個拗口又難聽的名字啊,後來那個孫串出自己出來解釋了。
  • 你若罵娃成績渣,娃會罵你基因差
    問題來了,智商Y這一後天變量,到底能帶來多大的增幅? 這個問題在科學界的研究結果一直是互相打臉piapiapia。 幸好,近年來,一系列研究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確切的消息。不過不是關於智商,而是學術能力,簡稱——學霸力。
  • 你們覺得帶娃外出旅遊,是一程快樂之旅還是一場修煉之行呢?
    大家好,我是嘻嘻,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你們覺得帶娃出行去外面旅遊的感想,你們覺得這是一程快樂的旅行還是一場為人父母的修煉之行呢?下面就讓小編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吧。沒娃時,綠皮硬座車、紅眼航班、青年旅舍、便宜旅館,只要可以省錢就完事,可是有娃以後就不一樣了。
  • 這屆父母給娃取名有多難?取名王奈被護士打錯,媽媽樂了:不改了
    這屆父母給娃取名不簡單!對於這件事,可謂是——用盡了父母畢生絕學。按照父母給娃取名的派別(套路),大致可以分以下4派:文史精通派;隨性而為派;搞笑幽默派;情深義重派。【文史精通派】●我給兒子取名徐行。【隨性而為派】●走在路上好糾結,為娃取名傷腦筋,本人姓楊,看著路邊不折不撓的楊樹,一拍腦門,有了,就叫楊樹苗。結果,皆大歡喜。大家很喜歡這個名字,都喊寶寶小樹苗。評論:記得多澆水。●懷孕時就在想,給娃取什麼名字好。糾結糾結再糾結,最後決定放過自己,爸爸姓高,給女兒取名高幸兒!
  • 5歲的娃發熱抽搐不止,媽媽靈機一動,卻把娃給害慘了
    來源: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娃燙傷了塗牙膏」、「被門夾傷手指,往傷口撒胡椒麵止血」、……看到娃有個「小意外」,很多家長一下子陣腳就亂了。第一反應不是找醫生,而是把自己聽說的各種「急救知識」派上用場,也不管到底靠譜不靠譜。
  • 都在吐槽老人帶娃,但全職外婆/奶奶的辛苦有人理解嗎?
    有時候女兒還會批評她帶娃哪兒哪兒不對,她也毫不客氣地懟回去,兩個急脾氣的人就會大吵一架。她也幾次生氣地回了老家,過了幾天,又心疼女兒辛苦,還是要回來幫著帶娃。外婆說,「以前只有老大的時候,天天勸女兒生二胎。現在,如果讓我說,還是一個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