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傳來捷報,「人造太陽」關鍵裝置正式啟運,展現硬核實力

2020-09-15 簡說科學

前言:地球能源遲早都會有枯竭的一天,於是,科學家就研發了一個「人造太陽」的項目,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無限再生能源。最近,關於「人造太陽」再次傳來了最新消息。

據中核集團公布的消息,中國「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這項設備是「人造太陽」中最重要的構成裝置之一,擁有製作難度高、結構複雜等特點。關於這項裝置,世界上沒幾個國家能夠獨立製造,但中國完成了100%的製造任務,位居世界前列。

這件重力支撐設備的性能,直接關係到了「人造太陽」能否穩定運行。中核集團的研發人員表示,將在本年內完成該產品的全部交付,絕不會拖延「人造太陽」項目的整體進度。

關於「人造太陽」,全名叫可控核聚變反應裝置,而我國研發的新一代「人造太陽」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實驗工程,目前進展一切順利,即將從中國升空。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燃料取之不盡,「人造太陽」從海水中提取氫的同位素,之後再進行核聚變,一升海水提取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因此可以實現能源的無限供給。

過去幾十年,城市的高速發展消耗了大量能源,而地球能源遲早會消耗殆盡,當務之急就是尋找可再生能源。而在眾多可再生能源中,核能備受青睞,是人類最理想的未來能源。

通過核聚變,太陽釋放著巨大的能量,地球僅僅獲得了二十億分之一的太陽能量,就讓地球萬物變得生機蓬勃,可是,太陽能量又豈是那麼容易掌握的?

早在50年前,就有科學家提出了核聚變能源,但受困於太陽溫度過高,迄今為止尚能實現核聚變能源的利用。後來,「人造太陽」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尤其是我國的「環流器二號M」,更是處於世界前列。

早在2年前,我國的「人造太陽」就已經突破了一億攝氏度,這也是該項目中公認的最艱難的三大挑戰之一。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國「人造太陽」將率先研製成功。正如科學家所言,「如果未來只有一顆被人造太陽點亮的燈泡,那肯定是在中國」。

或許是眼紅中國的「人造太陽」,陸續有國家邀請中國參與國際「人造太陽」項目的建設。這意味著,中國在核聚變能源的研究中,已經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目前,國際「人造太陽」已經投入了相當昂貴的資金,之後將會與中國的「人造太陽」一同進行試驗,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再也不需要擔心能源會被用完了。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中核集團展現硬核實力
    當今世界,風起雲湧,有很多國家眼紅中國的「人造太陽」,陸續有國家邀請中國參與國際「人造太陽」項目的建設據中國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16日消息稱,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消息說,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
  • 中國造「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據微信公眾號「中核集團」9月12日消息,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
  • 正式啟運!「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中國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
  • 正式啟運!「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中國造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
  • 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 閆曉虹)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中核集團12日披露,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11日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
  • 照亮人類終極能源夢想「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啟運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9月12日,經濟觀察網記者從中核集團獲悉,由中國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已經於9月11日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作為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其安裝在杜瓦底座環上,不僅承載上萬噸磁體系統重量,還要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複雜工況。
  • 核心部件啟運!國內最大「人造太陽」有望年底在川建成
    本報訊(記者 熊筱偉)中國「人造太陽」建設迎來重要節點。3月19日,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核心部件——主機真空室從陝西省西安市啟運,前往成都進行組裝。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環流器二號M項目裝置總工程師楊青巍介紹,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有望今年底在川建成。
  • 「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中國造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實驗工程,其複雜程度和技術難度都超過了已經大量建造運行的裂變反應堆。
  • 中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9月11日,由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 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實驗工程,其複雜程度和技術難度都超過了已經大量建造運行的裂變反應堆。
  • 國內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今天,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
  • 「人造太陽」關鍵裝置建成!中國推動世界核聚變加速
    編輯 | 國際能源網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揭秘「人造太陽」
    該實驗裝置的建成將為可控聚變能開發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從「進口」上說,當前可控核聚變所需的反應原料(氘和氚),在地球上「儲量」非常豐富。競爭延續到了1960年代,最終由蘇聯科學家提出的託卡馬克裝置異軍突起,達到的參數效果驚人,國際聚變界的重點研究方向隨之轉向了託卡馬克。  當世界多國在秘密開展可控核聚變研究的同時,中國「人造太陽」的建設也沒有掉隊。
  • 「人造太陽」夢想更近一步!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
  • 中俄科學家討論「人造太陽」託卡馬克
    託卡馬克,是一種外形酷似「甜甜圈」、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也是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人造太陽」裝置。在「核聚變」領域,兩國早就攜手共進。託卡馬克作為凝聚兩國科學家智慧之光的大科學裝置,是中俄友誼的見證。 11月20日,俄羅斯和中國科學家在「和中俄科學家一起種太陽」會議上討論了創建託卡馬克的問題和任務, 並回答了中俄兩國的青少年群體的問題。
  • 七國合建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將有望獲得幾乎用之不竭的能源
    童謠裡唱的「種太陽」,正有望被人類一點點變成現實。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原理就是要模仿太陽發出光和熱的方式,在地球上通過可控熱核聚變的方式,造出在人類控制之下「小太陽」。位於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是世界最大核聚變反應堆,是僅次於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
  • 「人造太陽」夢想更近一步!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來源:央視財經
  • 我國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並首次放電
    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該項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
  • 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供圖)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近日,我國傳來好消息: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為「人造太陽」核心設備安裝工作全面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向核能高端市場邁出的實質性步伐,將為我國深度參與聚變國際合作、自主設計建造未來中國聚變堆奠定堅實基礎。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四川成都12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