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口腔醫學研究》2020年11月第36卷第11期
編輯 | 《電解水技術頻道》裴洛偉
牙周炎是發生在牙周支持組織的一種常見感染性疾病,常伴有牙齦出血、牙齒鬆動、咀嚼無力等症狀,嚴重者導致牙齒移位、脫落,是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
近期研究表明,牙周炎並非由特異性細菌作用造成,而是由於口腔菌群失調而導致一系列免疫反應所致。因此相較於研究單個病原體,口腔生物菌群的觀察可以更好地解釋牙周炎的發生、發展、預後及轉歸。
牙周支持治療是保持牙周療效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依靠患者自我維護,除了常規的刷牙以外,漱口水的使用可以更好的維護療效。臨床常用的氯己定含漱液,雖然能有效抑制菌斑生物膜,但長期使用則會影響味覺,並存在增加色素沉積及引發潰瘍的風險。
01
研究對象與方法
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曹程等於2019年4月-2019年7月選取了院內就診的10名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10名入選者先用無菌生理鹽水輕輕漱口1min,然後使用20mL微酸性電解水含漱液(有效氯濃度10mg/L,pH=5.5~5.6)含漱,每天含漱3次,每次3min。
受試者保持原有口腔衛生習慣,刷牙方法、次數、使用牙膏均不改變,本周內無飲酒。7d後統計受試者情況,有4名患者因本周內漱口次數不達標(<20次)等情況退出實驗,剩餘6名合格受試者。
02
實驗結果
微酸性電解水漱口7d 後,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梭菌門(Fusobacteria)物種相對豐度降低,厚壁菌門(Firmicutes)、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物種相對豐度升高。
Fig1 門水平物種相對豐度柱形圖
微酸性電解水含漱7d後,在屬水平,寡養單胞菌屬(stenotrophomonas)、奈瑟菌屬(Neisseria)、卟啉單胞菌屬(Porphyromonas)、梭桿菌屬(Fusobacterium)、普雷氏菌屬(Alloprevotella)物種相對豐度降低,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腸球菌屬(Enterococcus)物種相對豐度升高,如下圖:
Fig2 屬水平物種相對豐度柱形圖
牙周炎並非特異致病菌造成,而是由於口腔菌群失調而致的內源性感染疾病。隨著疾病的發展,宿主-微生物的穩態被逐漸破壞,不同微生物菌群協同聚集,提高了整個微生物群落的毒力,細菌的物質代謝合成、離子轉運等功能同時也會發生改變,促進其在炎症環境中的定植、營養獲取及持久性。
常用的氯己定漱口水雖然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存在不良反應,不易於長期使用。因此,抑制牙周炎的發展需要尋找一種具有殺菌作用、不良反應又較低的藥物。新型微酸性電解水漱口水,其有效成分為次氯酸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其能抑制葡萄糖氧化,水解腺嘌呤核苷酸,抑制DNA 複製,抑制蛋白質氧化等,對細菌、病毒等各種微生物均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
本研究中,使用微酸性電解水含漱後,擬桿菌門、變形菌門、梭菌門的相對豐度降低,厚壁菌門和放線菌門增加逐漸成為口腔中的優勢菌,其菌群分布更趨近於正常菌群。奈瑟菌屬、梭桿菌屬、卟啉單胞菌屬、普雷氏菌屬物種相對豐度降低,說明微酸性電解水對相關致病菌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使用微酸性電解水含漱,一方面其本身具有殺菌效果,另一方面微酸性電解水對口內軟硬組織進行機械衝刷,因此可導致大部分菌群數量減少,菌群分布恢復至細菌早期定值的階段,因此鏈球菌屬、奈瑟菌屬成為主要變化的菌屬,並呈高豐度分布。
在通常情況下,口腔菌群是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的,微生物群與宿主相協調,雖然個體樣品中的情況各不相同,但是當口腔微生物群落失衡時,則會引起一系列的口腔疾病,甚至是全身的一些系統性疾病。使用漱口水含漱1周是臨床上通常的使用時間,本研究顯示微酸性電解水對口腔菌群及牙周炎主要致病菌有影響,但如果想更清晰地證明其作用效果,則需要增加樣本量並延長檢測時間。
綜上所述,牙周炎患者使用微酸性電解水漱口水含漱後可增加口腔微生物種類及多樣性,改變其菌群結構,使各細菌分布更加均勻,通過不同細菌之間相互競爭抑制,有助於維持口腔菌群的穩定,保持口腔健康,可作為口腔疾病預防及牙周炎治療的輔助手段。
參考文獻:
曹程,李平,等. 16S rDNA測序分析微酸性電解水對牙周炎患者口腔菌群的影響[J].口腔醫學研究,2020,11(36):10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