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科院揭示人體口腔菌群的穩定性和動態變化規律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北京生科院揭示人體口腔菌群的穩定性和動態變化規律

2019-06-25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日前,國際學術雜誌Gut 刊發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題為Tracing the accumulation of in vivo human oral microbiota elucidates microbial community dynamics at the gateway to the GI tract 的短文。這是該團隊繼20185月在此雜誌上發表孕期健康塑造新生兒初始菌群的研究論文後,再次推出他們在口腔微生物膜形成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該論文得到了雜誌主編的高度評價,認為該工作揭示了口腔菌群從破壞到重建的完整過程。

  最新研究發現大多數口腔細菌能在腸道定植,像類風溼性關節炎、IBD和結直腸癌等患者腸道中富集的細菌很多來自口腔。而且,微生物由口腔沿著消化道異位定植是一個頻繁且連續的過程。這些研究不僅強化了口腔與腸道之間的聯繫,也激發了關於疾病起源於口腔、腸道亦或兩者皆有的討論,也引起了人們對於口腔菌群、小生境及口腔健康維護的重視。不僅如此,將口腔菌群用於消化道或其它疾病的輔助診斷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流動態的唾液和附著態的牙菌斑是口腔微生物的兩種基本儲存形式,從時間梯度上來探究它們的穩定性和動態變化,能夠更好地了解口腔菌群,以及判斷它們作為生物標記物檢測疾病的可靠性。基於此,趙方慶團隊開展了該項研究,並獲得了相關的研究成果。

  洗牙是臨床常見的牙菌斑清理手段,恰好為跟蹤口腔生物膜附著情況和菌群重建過程提供了便利。研究團隊通過對洗牙前後三個月間11個連續時間點內的169個唾液和牙菌斑微生物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以確定因受到外力擾動而崩解的口腔微生物膜恢復到初始狀態的時間以及口腔菌群作為標誌物是否具有足夠的穩健性(如圖)。團隊通過追蹤人體口腔菌群的聚集,觀察到它們在受到破壞後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會隨時間發生動態變化;並發現在強烈幹擾後的整個跟蹤周期中唾液菌群多樣性和結構一直保持穩定,而牙菌斑菌群最為混亂的時期是生物膜解離後7小時至3天。研究明確了生物膜發生、發展和成熟三個時期的準確時間跨度,即從洗牙後菌群解構,到1天后嚴重偏離原始狀態,再到3天后重建,及隨時間推移逐漸恢復到原始完整形態。研究還發現許多細菌在幹預後很快恢復到最初水平,表明洗牙在早期會對控制牙菌斑產生一定作用,但並不能長期抑制細菌及其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他們的研究也指出在口腔生物膜重建過程中,微生物補充的主要方向是由唾液到牙菌斑。該研究為深入理解消化系統微生態及微生物傳播提供了新的證據,有助於評估口腔細菌是否適合作為疾病檢測的靶標,或能促進臨床非侵入性診斷技術的發展。

  北京生科院副研究員王金鋒及博士生賈震、碩士生張冰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趙方慶為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面上項目和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微生物組計劃」的資助,並在樣品收集方面得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的幫助。

  論文連結

  圖:人體口腔菌群的時間動態。A)研究方案和樣品信息概覽。(B)唾液和牙菌斑菌群的α多樣性變化。(C)基於OTU計算個體之間在相同時間點的Bray-Curtis距離。(D-E)計算每個時間點與洗牙前菌群的Bray-Curtis距離。(F)唾液和牙菌斑菌群隨時間的聚類情況。(G-H)牙菌斑和唾液微生物來源追蹤。(I-J)門水平細菌豐度隨時間的變化。


  日前,國際學術雜誌Gut 刊發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題為Tracing the accumulation of in vivo human oral microbiota elucidates microbial community dynamics at the gateway to the GI tract 的短文。這是該團隊繼2018年5月在此雜誌上發表孕期健康塑造新生兒初始菌群的研究論文後,再次推出他們在口腔微生物膜形成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該論文得到了雜誌主編的高度評價,認為該工作揭示了口腔菌群從破壞到重建的完整過程。
  最新研究發現大多數口腔細菌能在腸道定植,像類風溼性關節炎、IBD和結直腸癌等患者腸道中富集的細菌很多來自口腔。而且,微生物由口腔沿著消化道異位定植是一個頻繁且連續的過程。這些研究不僅強化了口腔與腸道之間的聯繫,也激發了關於疾病起源於口腔、腸道亦或兩者皆有的討論,也引起了人們對於口腔菌群、小生境及口腔健康維護的重視。不僅如此,將口腔菌群用於消化道或其它疾病的輔助診斷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流動態的唾液和附著態的牙菌斑是口腔微生物的兩種基本儲存形式,從時間梯度上來探究它們的穩定性和動態變化,能夠更好地了解口腔菌群,以及判斷它們作為生物標記物檢測疾病的可靠性。基於此,趙方慶團隊開展了該項研究,並獲得了相關的研究成果。
  洗牙是臨床常見的牙菌斑清理手段,恰好為跟蹤口腔生物膜附著情況和菌群重建過程提供了便利。研究團隊通過對洗牙前後三個月間11個連續時間點內的169個唾液和牙菌斑微生物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以確定因受到外力擾動而崩解的口腔微生物膜恢復到初始狀態的時間以及口腔菌群作為標誌物是否具有足夠的穩健性(如圖)。團隊通過追蹤人體口腔菌群的聚集,觀察到它們在受到破壞後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會隨時間發生動態變化;並發現在強烈幹擾後的整個跟蹤周期中唾液菌群多樣性和結構一直保持穩定,而牙菌斑菌群最為混亂的時期是生物膜解離後7小時至3天。研究明確了生物膜發生、發展和成熟三個時期的準確時間跨度,即從洗牙後菌群解構,到1天後嚴重偏離原始狀態,再到3天後重建,及隨時間推移逐漸恢復到原始完整形態。研究還發現許多細菌在幹預後很快恢復到最初水平,表明洗牙在早期會對控制牙菌斑產生一定作用,但並不能長期抑制細菌及其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他們的研究也指出在口腔生物膜重建過程中,微生物補充的主要方向是由唾液到牙菌斑。該研究為深入理解消化系統微生態及微生物傳播提供了新的證據,有助於評估口腔細菌是否適合作為疾病檢測的靶標,或能促進臨床非侵入性診斷技術的發展。
  北京生科院副研究員王金鋒及博士生賈震、碩士生張冰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趙方慶為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面上項目和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微生物組計劃」的資助,並在樣品收集方面得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的幫助。
  論文連結
  圖:人體口腔菌群的時間動態。(A)研究方案和樣品信息概覽。(B)唾液和牙菌斑菌群的α多樣性變化。(C)基於OTU計算個體之間在相同時間點的Bray-Curtis距離。(D-E)計算每個時間點與洗牙前菌群的Bray-Curtis距離。(F)唾液和牙菌斑菌群隨時間的聚類情況。(G-H)牙菌斑和唾液微生物來源追蹤。(I-J)門水平細菌豐度隨時間的變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2017-10-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數據分析顯示,hESCs向成熟神經元的分化過程遵從體內神經發育的規律,細胞轉錄組呈現顯著的動態表達變化,五個特異的性表達基因模塊(module)依次出現。根據這些module基因的動態表達特徵,研究人員將hESCs神經分化過程分為五個階段,每個module中可鑑定出對應於特異神經分化階段的標記基因。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2014-12-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小】 語音播報   組蛋白的表觀遺傳修飾以一種高度動態的變化過程來調節基因表達和生命活動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該研究發現CNGC18是控制擬南芥花粉管生長方向最主要的一個質膜Ca2+通道,並用遺傳學證據證實了其通過調控花粉管頂端Ca2+濃度梯度的動態變化,從而調控花粉管生長方向的假說。該研究很好地解決了這一植物生殖生物學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為進一步解析整個花粉管生長方向的信號調控網絡打開了一個突破口。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文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通過調控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  植物雖然不會移動,但也能像動物一樣感知環境的變化並精準應對。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抵禦環境脅迫的強大武器就是產生種類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
  • 戴了口罩才發現自己嘴有多臭|幽門螺桿菌|口腔潰瘍|口腔|口腔菌群|...
    口氣不僅是因為單純的口腔清潔不到位更有可能是因為口腔菌群失調我們口腔中有不止一種菌群維持著口腔的健康平衡而影響口腔菌群平衡的首當其衝的就要數幽門螺桿菌了!什麼是幽門螺桿菌?專利益生菌修護因子消菌99% 讓口氣變「仙氣」市面上很多的牙膏大多注重提亮、清潔忽略了口腔裡留存的有害菌口腔中有害菌和有益菌比例隨時變化用普通牙膏刷牙只能簡單清潔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昆明動物所揭示溫泉菌群空間分布的特徵參數
    兩項研究均基於Sharpe(2014)等所收集的全球160多組溫泉菌群宏基因測序數據。  該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菌群空間分布異質性隨群落中平均物種大小變化的關係符合冪法則模型,而該冪法則模型的關鍵參數(b)是一常數,並不受溫泉環境因子(例如溫度、pH)的影響。因此,利用這一常數,就可以估計某一溫泉中菌群分布空間異質性的高低。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2017-0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不難想像,它們與其代謝產物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諸多影響。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2017-10-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研究通過對藜麥基因組的高質量組裝和鹽泡細胞的轉錄組分析,揭示了藜麥耐鹽和高營養價值的分子機制。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是源自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一種假穀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近年來,全球藜麥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其種子均衡的營養組成,也是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選定的太空人食物。
  • 張銳團隊揭示mRNA m5C的序列結構特徵和動態變化規律—新聞—科學網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為了捕獲根瘤菌,根毛經歷了一系列的形態改變,包括根毛頂端膨大、分杈和捲曲,這些形態變化涉及到根毛的去極性生長、新的生長點的選擇和起始以及新的極性頂端生長的重建過程。然而,根瘤菌所誘導的根毛變形是一個獨特的發育程序,其中的機制並不清楚。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2017-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DNA甲基化和與之拮抗的DNA去甲基化過程相互平衡,動態調控基因組DNA甲基化模式,任何一方的失調都會導致DNA甲基化模式的紊亂。目前DNA甲基化與果實成熟間的關聯和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5年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於北京召開的第五屆「乳酸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上,將「世界腸道健康日」這個概念引入中國,旨在提升公眾的腸道健康意識。腸道中與人體共生或寄生的微生物如細菌、原生動物、病毒等可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第二基因組」有著龐大數量和類群基礎的細菌,其分布平衡對人體健康尤為重要。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揭示
    記者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國際權威期刊《基因組研究》最新在線發表了該所鄭萍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潛能。
  • 上海生科院揭示SUMOylation維持果蠅精巢幹細胞穩態的新功能
    這一工作揭示了SUMOylation信號通路在精巢發育中的重要功能,以及該通路與Hh信號通路之間的Cross-talk對精巢發育調控的重要生物學功能。  呂向東和潘晨宇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張雷以及營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宋海雲的大力協助,得到了生化與細胞所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果蠅資源與技術平臺以及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的支持,獲得中國科學院及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基金資助。
  • 微酸性電解水含漱可改變口腔內菌群結構,幫助保持口腔健康
    近期研究表明,牙周炎並非由特異性細菌作用造成,而是由於口腔菌群失調而導致一系列免疫反應所致。因此相較於研究單個病原體,口腔生物菌群的觀察可以更好地解釋牙周炎的發生、發展、預後及轉歸。牙周支持治療是保持牙周療效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依靠患者自我維護,除了常規的刷牙以外,漱口水的使用可以更好的維護療效。
  • 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的下行反饋選擇性地調節
    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的下行反饋選擇性地調節從丘腦到視皮層的視覺信息輸入 2017-01-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因此,通過丘腦—視皮層—丘腦神經環路(reciprocal circuits),V1第6層反饋神經元可以靈活地調節與視皮層神經元反應特性相關聯的視覺信息,從丘腦流向視皮層(圖2),從而動態地適應不斷變化的視覺環境和視覺任務。
  •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08   今日/總瀏覽:1/1892
  • 上海生科院揭示花粉管生長模式從管狀到泡狀的轉變機制
    同時PLIM2a能夠和KPP以一種Ca2+依賴的形式相互作用。而同時過表達LePRK1,PLIM2a和KPP時,花粉管恢復了LePRK1單獨過表達時的表型。基於上述研究結果,科研人員推斷,在花粉管中瞬時過表達LePRK1後,LePRK1通過KPP-PLIM2a調控花粉管肌動蛋白骨架的變化,從而實現了花粉管從管狀生長模式到泡狀生長模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