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甲蟲幼蟲可快速降解聚苯乙烯,有望解決塑料垃圾危機

2021-01-08 澎湃新聞

塑料是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但其難以降解的特性也給環境產生巨大負擔。當下,世界上每秒就有20000單位塑料被消耗,每年有1300萬噸塑料流入海洋,如何減少和消除塑料垃圾汙染已成全球性難題。

聚苯乙烯(PS)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熱塑性塑料,具有高於100℃的玻璃轉化溫度,常用於制杯子和飯盒等。由於分子結構特殊,普通微生物難以降解,聚苯乙烯在塑料垃圾中佔很大比重。不過,最近研究人員證明它可以被一種在韓國較為常見的甲蟲降解。

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Hyung Joon Cha和博士生Seongwook Woo以及安東國立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Intek Song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首次發現,原產於東亞地區的擬步甲幼蟲可以食用聚苯乙烯,並在消化後可降低其質量和分子量。他們還證實,提取出的腸道菌群可以氧化並改變聚苯乙烯薄膜的表面特性。

同時,研究小組分離並鑑定了該幼蟲腸道中的沙雷氏菌。研究人員用聚苯乙烯餵食幼蟲兩周後,幼蟲腸道菌群中沙雷氏菌的比例增加了六倍,佔腸道菌群總數的33%。此外,研究發現該幼蟲的腸道菌群由一組非常簡單的細菌(少於六個)組成,這與其他被發現能夠降解聚苯乙烯的昆蟲的腸道菌群不同。

這項研究表明,擬步甲幼蟲具有特殊的飲食習慣,意味著聚苯乙烯可能能被其他以腐木為食的昆蟲降解。另外,利用該種幼蟲腸道菌群中發現的細菌菌株來開發能有效降解聚苯乙烯的菌群也同樣值得期待。

據《每日科學》報導,該論文通訊作者Hyung Joon Cha表示,「我們發現了一種生活在東亞地區的新型昆蟲,其幼蟲的腸道菌群可對塑料進行生物降解。」他提到,如果使用本研究中分離的可降解塑料的細菌菌株,並複製該種昆蟲的簡單腸道菌群,就有可能利用完全生物降解的方式來降解聚苯乙烯,為解決塑料汙染做出貢獻。

該項研究的論文題為「Fast and facile biodegradation of polystyrene by the gut microbial flora of Plesiophthalmus davidis larvae」,發表在《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的在線板塊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可對塑料進行生物降解的甲蟲
    來自Pohan科技大學(POSTECH)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發現,東亞本土一種叫甲蟲鞘翅目(P. davidis)的幼蟲可以消化聚苯乙烯並分解腸道中的聚苯乙烯。   由於分子結構獨特,聚苯乙烯是一種難以分解的材料,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的發現將有助於解決廢塑問題。
  • 科學家揭示黃粉蟲降解聚苯乙烯塑料證據
    Role of gut microorganisms」(齧食塑料黃粉蟲對聚苯乙烯的生物降解和完全礦化作用:2. 腸道微生物的作用)兩篇姊妹研究論文,首次以全面證據揭示了黃粉蟲齧食降解聚苯乙烯、將其完全降解礦化為二氧化碳、並利用同化為蟲體脂肪,同時證明是其腸道微生物起主導作用,並且分離鑑定了一株降解聚苯乙烯的細菌。此研究成果為解決廢棄塑料汙染環境的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思維。
  • 黃粉蟲可降解聚苯乙烯塑料
    原標題:黃粉蟲可降解聚苯乙烯塑料  據新華社電中美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報告說,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們已在黃粉蟲體內分離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並將其保存。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微生物有效降解聚苯乙烯的科學證據,為用生物降解方法治理「白色汙染」提供了新思路。
  • 垃圾剋星來了:科學家發現這種害蟲的幼蟲居然能吃塑料!
    然而,聚乙烯完全降解,需要數百年。僅在歐洲,聚乙烯就佔據了全部塑料製品的40%。在歐盟範圍內,38%的塑料製品直接被垃圾填埋。這對生態環境、特別是海洋生物構成嚴重危害。如今,西班牙和英國科研人員對如何快速降解塑料有了驚喜發現:被養蜂業視為害蟲的大蜡螟的幼蟲,居然能直接吃掉並消化聚乙烯。按英國廣播公司說法,科研人員認為這一發現有望成為解決塑料汙染的關鍵。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能吃塑料的蟲子 能降解所有塑料
    塑料在黃粉蟲腸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丟棄在環境中塑料廢物的新命運。」  塑料在環境中難以自然降解,而聚苯乙烯又是其中之最,由於高分子量和高穩定性,普遍認為微生物無法降解聚苯乙烯類塑料。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研究組、深圳華大基因公司趙姣博士等在環境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合作發表了兩篇姊妹研究論文,證明了黃粉蟲(麵包蟲)的幼蟲可降解聚苯乙烯這類最難降解的塑料。
  • 這種蟲子厲害了,吃完有毒塑料以後竟然還能降解!
    根據史丹福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所言,麵包蟲可能是幫助我們解決塑料問題的方法之一。圖自unsplash它們能吃各種塑料,還能在吃了含有有毒化學添加劑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之後,安全地被拿來飼養其它動物,補充蛋白質。
  • 白色汙染有望解決?有些生物竟以塑料為食
    塑料製品用途廣泛,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但是幾乎所有的塑料都是難以降解的。太平洋上的垃圾大陸每年有800萬公噸的塑料垃圾排入海洋在他們的研究中,黃粉蟲(麵包蟲)的幼蟲會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為食物來源,並且能夠健康存活下來。
  • 重磅發現:蛾幼蟲可降解聚乙烯塑料
    最近,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系的科學家發現某種蠟蛾幼蟲(Galleria mellonella)可以以較快的速度降解聚乙烯塑料薄膜,並產生乙二醇降解產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旗下期刊《Current Biology》(影響因子8.9)。當使用該種蛾幼蟲與聚乙烯塑膠袋相接處後,約40分鐘後即可產生肉眼可見的漏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
    圖為正在吃塑料的黃粉蟲(由楊軍教授團隊供圖)  文/羊城晚報記者 楊輝  「塑料在黃粉蟲腸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丟棄在環境中塑料廢物的新命運。」  塑料在環境中難以自然降解,而聚苯乙烯又是其中之最,由於高分子量和高穩定性,普遍認為微生物無法降解聚苯乙烯類塑料。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研究組、深圳華大基因公司趙姣博士等在環境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合作發表了兩篇姊妹研究論文,證明了黃粉蟲(麵包蟲)的幼蟲可降解聚苯乙烯這類最難降解的塑料。
  • 兩種吃塑料的蟲子——蠟螟幼蟲和黃粉蟲
    所以說大量的使用後的塑料廢棄物,已對環境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一些發達國家先後制定了限制或禁止某些場合使用非降解塑料,要求使用可降解塑料的規定。而就目前來看,相較而言,可降解塑料仍比普通塑料的生產成本高出不少。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 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大功臣:「可消化最難降解的聚苯乙烯塑料,其他相對容易降解的塑料,理論上黃粉蟲同樣可以消化。」而以聚苯乙烯為食物來源的黃粉蟲與正常取食的黃粉蟲一樣健康,其排洩物還能用於農作物土壤育肥。「塑料在黃粉蟲腸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丟棄在環境中塑料廢物的新命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說。
  • 科普——可降解塑料
    塑料,難以降解,燃燒時易產生有害物質,是目前垃圾處置的難題。尤其是一次性塑料製品,難以回收,白色汙染嚴重。為解決這個問題,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既具備傳統塑料的性能,又可降解。特別需要注意的是,PC塑料製品在高溫下會釋放出有毒物質雙酚A,對人體有害。那麼「00」大家很少見到,而這個編號代表的意思就是可降解塑料。而這種「00」編號的塑料製品或塑膠袋大多是用對人體絕對無害的聚乳酸(PLA)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
  • 蟲子以塑料為食震驚學者 網友:白色汙染難題就解決了?
    近日,科學家發現蟲子以塑料為食引起人們廣泛關注。一直以為人們都認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難以降解,甚至有人預言如果不加節制,整個世界都會被這些塑料給覆蓋。如今,學界發現蟲子以塑料為食,為白色汙染治理打開更廣闊的思路。有網友感慨難道棘手的白色汙染難題就這樣輕鬆解決了?也有網友質疑,這樣未免也太輕鬆了吧,塑料也分種類的吧。
  • 斯坦福研究發現:麵包蟲幼蟲能吃下含有有毒添加劑的塑料
    據史丹福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所言,麵包蟲可能是我們解決塑料問題的方法之一。它們能吃各種塑料,還能在吃了含有有毒化學添加劑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之後,安全地被拿來飼養其它動物,補充蛋白質。這是首個對塑料中的化學物質在自然系統中分解後去向的研究,而得出的答案是——麵包蟲的腸子裡。這也證明了我們能從廢棄塑料中獲取到再利用的價值。
  • 這些蟲蟲竟然可以吃塑料
    西班牙和英國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研究發現,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的幼蟲(通常被稱為蠟蟲)具有生物降解聚乙烯的能力。經過實驗發現,每隻蠟蟲平均每小時可產生2.2個孔。12h後,100隻蠟蟲降解了92mg塑膠袋。
  • 酶工程技術用於降解與回收塑料垃圾
    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有效的方法回收廢棄的塑料以解決塑料垃圾的汙染問題,PET的主要回收手段是熱機械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容易導致塑料機械性能的損失。因此,工業上優選從頭合成PET而不是再回收利用,最終導致PET廢物的持續積累。此外,PET具有高比例的芳族對苯二甲酸酯單元(會降低鏈遷移率),這種聚酯很難水解。
  • 華安證券:未來10年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有望近千億!
    可降解塑料發展依賴政策驅動,「禁塑令」帶來良機  在歐美國家,可降解塑料已快速發展了18年,其市場依舊靠政策驅動,每一次禁塑令的推出都會帶來對可降解塑料需求的快速增加。我們認為與限塑令不同,禁塑令對於可降解塑料的市場增量貢獻更大,有利於可降解塑料替代率快速上升。2020年1月,我國第一次頒布「禁塑令」,隨後各省市相繼制定禁塑政策,有望拉動可降解塑料需求快速增長。
  • 必須釐清可降解塑料的概念,別被「偽降解」蒙蔽了!
    7月10日,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強對商品零售場所、外賣服務、各類展會活動等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等的監督管理等一系列舉措,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看起來,一次性塑膠袋可能將面臨空前危機。面對商超、快遞巨大的需求,「可降解」塑膠袋的機會要來了。可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 塑料純天然材料替代品出現,100%可降解
    我們的星球被塑料垃圾包圍著。研究人員估計,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全球已經生產了超過80億噸的塑料,其中近60%最終流入了垃圾填埋場的自然環境。塑料的實用性是不可否認的,特別是在醫療和食品保鮮領域。人們逐漸意識到塑料對環境的危害。目前,一次性用品非常流行,替代可重複使用物品的潛力很大。考慮到9%的塑料廢料被回收利用,大部分廢塑料進入自然環境,破壞生態系統,危害野生動物。
  • 可降解塑料真能解決「白色汙染」嗎?
    海南「禁塑令」引起一時轟動,禁止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鼓勵可降解塑料作為替代方案,「可降解塑料」這個話題又熱起來,近年這項技術也有新的進展,但是目前能解決「白色汙染」嗎?據聯合國統計,塑料佔海洋所有汙染物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