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太陽換成比鄰星,並且地球與之距離還是1天文單位,那麼,地球將會被冰凍,包括人類在內的絕大部分生命將無法在極度寒冷的地球上生存。
對於處在主序階段進行氫核聚變的恆星,它們的輻射功率直接取決於質量,兩者呈正相關,即質量越大的恆星輻射功率越高。恆星的輻射功率越高,這意味著周圍相同距離的行星在單位面積和時間內接收到的能量越多,所以宜居帶與主恆星的距離也就會越遠。
比鄰星的質量大概是木星的128倍,只有太陽的八分之一,這是一顆典型的紅矮星。正因為如此,這顆恆星的溫度和輻射功率都比太陽低了不少,其表面溫度約為太陽的二分之一,而輻射功率僅為太陽的六百分之一。根據宜居帶與恆星輻射功率的關係來計算,只有在距離比鄰星大約1/25日地距離附近,行星才能接收到合適的能量來維持表面存在液態水。而地球離得這麼遠,無法獲得足夠的熱量,地球將會被冰凍。
根據軟體的模擬結果,如果比鄰星成為地球的主恆星,並且軌道半徑還是1天文單位,只要兩年半的時間,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50 ℃。大約七年後,溫度會下降到-100 ℃。經過12年之後,溫度會低至-200 ℃。此後,地球的溫度將會維持在大約-210 ℃。
因此,如果用比鄰星來替換太陽,地球很快將會成為冰凍行星,全球海洋的上層都會被凍結,就像現在太陽系中遠離太陽的木衛二那樣。在這種極其嚴寒的環境中,幾乎所有的地球生命都不可能生存下去。
此外,倘若還有人在那時的地球上能夠生存下去,他們所能看到的比鄰星將會是一顆很小的紅色星星,因為比鄰星的半徑約為太陽的15.4%,它的視直徑只有4.9角分,而人眼所能分辨出的極限大約是1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