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真核細胞病毒外,基因是連續的,即不含內含子序列

2021-01-09 心悅姐姐

③存在大量重複序列,即在整個DNA中有許多重複出現的核苷酸順序,重複序列長度可長可短,短的僅含兩個核苷酸,長的多達數百、乃至上千。重複頻率也不盡相同;高度重複序列重複頻率可達106次,包括衛星DNA、反向重複序列和較複雜的重複單位組成的重複序列;中度重複序列可達103~104次,如為數眾多的Alu家族序列,KpnI家族,Hinf家族序列,以及一些編碼區序列如rRNA基因、tRNA基因、組蛋白基因等;單拷貝或低度重複序列,指在整個基因組中只出現一次或很少幾次的核苷酸序列,主要是編碼蛋白質的結構基因,在人基因組中佔約60~65%,因此所含信息量最大。

④基因組中不編碼的區域多於編碼區域。

⑤基因是不連續的,在真核生物結構基因的內部存在許多不編碼蛋白質的間隔序列(interveningsequences),稱為內含子(intron),編碼區則稱為外顯子(exon)。內含子與外顯子相間排列,轉錄時一起被轉錄下來,然後RNA中的內含子被切掉,外顯子連接在一起成為成熟的mRNA,作為指導蛋白質合成的模板。

⑥基因組遠大於原核生物的基因組,具有許多複製起點,而每個複製子的長度較小。

2.原核生物基因組結構特點

①基因組較小,沒有核膜包裹,且形式多樣,如病毒基因組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可能是單鏈的,也可能是雙鏈的,可能是閉環分子,也可能是線性分子;細菌染色體基因組則常為環狀雙鏈DNA分子,並與其中央的RNA和支架蛋白構成一緻密的區域,稱為類核(nucleoid)。

②功能相關的結構基因常常串連在一起,並轉錄在同一個mRNA分子中,稱為多順反子mRNA(polycistronic mRNA),然後再加工成各種蛋白質的模板mRNA。

③DNA分子絕大部分用於編碼蛋白質,不編碼部分(又稱間隔區)通常包含控制基因表達的順序。例如,噬菌體ψx 174中只有5%是非編碼區。

④基因重疊是病毒基因組的結構特點,即同一段DNA片段能夠編碼兩種甚至三種蛋白質分子。

⑤除真核細胞病毒外,基因是連續的,即不含內含子序列。

相關焦點

  • 真核細胞擁有龐大的基因組,結構更複雜,含有大量重複序列
    第二節真核基因表達調控的特點較原核基因表達相比,真核基因的表達則複雜得多,調控系統也更為完善。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在於真核細胞的結構特性:首先,真核細胞擁有龐大的基因組,結構更複雜,含有大量重複序列,基因組的大部分序列是非蛋白質編碼的序列,而編碼蛋白質的序列絕大多數又是不連續的,即基因內都常被內含子(intron)隔開,在轉錄後經剪接(splicing)去除內含子,才能翻譯獲得完整的蛋白質;其次,真核細胞是一個結構基因轉錄生成一條mRNA,即mRNA是單順反子(monocistron),基本上沒有操縱元件的結構
  • 外顯子、內含子、mRNA、CDS、ORF區別
    基因DNA分為編碼區和非編碼區,編碼區包含外顯子和內含子,一般非編碼區具有基因表達的調控功能,如啟動子在非編碼區。編碼區則轉錄為mRNA並最終翻譯成蛋白質。外顯子和內含子都被轉錄到mRNA前體hnRNA中,當hnRNA進行剪接變為成熟的mRNA時,內含子被切除,而外顯子保留。
  • 真核細胞中單拷貝順序和重複順序常常是中間隔排列的
    真核細胞中單拷貝順序和重複順序常常是中間隔排列的。不僅如此,在一個基因內部往往被一個或幾個額外的順序分割成若干片段,這種插入到基因內部的順序稱為插入順序或內含子(intron)。內含子是不編碼的順序,而編碼的鹼基順序則稱為外顯子(exon)。插入順序是真核細胞DNA最主要的特徵。
  • 這個基因序列揭秘
    逆轉錄轉座子,也稱為「跳躍基因」,是一種DNA序列,在基因組中自我複製粘貼,迅速繁殖。人類近一半的基因組是由逆轉錄轉座子組成的,但細菌中幾乎沒有逆轉錄轉座子。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Thomas Kuhlman說:「我們想從人類基因組中取出一個逆轉錄轉座子放到細菌中,看看會發生什麼。」
  • 核苷酸由磷酸基、戊糖和含氮鹼基組成,鹼基包括嘌呤和嘧啶兩大類
    核苷酸由磷酸基、戊糖和含氮鹼基組成,鹼基包括嘌呤和嘧啶兩大類。DNA一般含A、C、G、T四種鹼基,RNA含A、C、G、U四種鹼基。四種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順序,通過3′,5′磷酸二酯鍵相連形成的線形多核苷酸即DNA的一級結構。不同排列順序的DNA區段構成的特定功能單位即基因,DNA的一級結構決定了基因的功能。
  • 解題妙招:「三看」「八個不一定」判斷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
    【答案解析】甲中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該細胞為原核細胞;乙具有細胞壁、細胞核、大液泡等結構,該細胞為植物細胞;丙無細胞結構,可判斷該生物為病毒。原核細胞中不含線粒體,判斷甲是否為需氧型生物的依據是細胞中是否含有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A錯誤。
  • 「真核」「原核」傻傻分不清楚?
    「真核」「原核」傻傻分不清楚?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是我們生物學科在教資考試中的一個常考點,據小編的可靠統計,在初中生物學科的近四次考試中考查了兩次,在高中生物學科的近四次考試中考查了三次,既然這部分知識這麼「重要」,那麼一起來學的更透徹一點吧!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主要區別: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概念:(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比較項目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細胞大小較小(0.1μm~10μm)較大(10μm以上)細胞壁有,為肽聚糖植物有為纖維素和果膠,動物沒有細胞核沒有核膜,稱為擬核有核膜,
  • PBJ趙開軍團隊發現植物基因外顯子跳躍剪接機制並創製香型水稻
    前體mRNAs(pre-mRNAs)剪接是真核細胞基因表達的重要生物學過程。mRNA剪接複合體通常按照GU-AG規則,將pre-mRNAs的內含子剪除並將各外顯子依次連結成成熟的mRNA,以將遺傳信息進一步傳遞至翻譯的蛋白質。如果成熟的mRNA缺少某個(些)外顯子,則稱為外顯子跳躍剪接(exon skipping)。
  • 法國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該病毒不需要突變即可適應和傳播
    病毒基因組究竟是什麼如果我們將病毒的基因組與細菌亦或是真核細胞進行比較的話,病毒的基因組的大小相對較小,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種類病毒之間的基因組卻存在了巨大的差異性。病毒的基因組與細菌亦或是真核細胞進行比較· 例如B肝病毒DNA僅有3kb的大小,它包含的信息量也相對較小,僅能容納4種蛋白質編碼。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是生物圈的兩個最重要的細胞類群。較大10-100um細胞壁 除支原體不具備細胞壁外, 植物主要是纖維素和其他的主要成分為肽聚糖。變異類型 基因突變 突變和基因重組是否遵循遺傳定律 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 不遵循。
  • 有的直核細胞基因啟動子不含TATA盒或不通過TATA盒開始轉錄
    TII-I也是起始複合物中的一員,它可穩定地與起始子結合參加轉錄,TFI-H是多重基蛋白質複合物,其中6.2X10'亞基是以RNA聚合酶大亞基CTD作為底物,具在蛋白激酶活性和依賴子DNA的ATP酶活性。TFI-H胰酶降解片段中最大的腦段為8.9x10',是依賴ATP的DNA解院酶,能參與核營酸修復功能。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對比
    比較項目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大小較小較大主要區別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有擬核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可遺傳變異來源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有性生殖時)、染色體變異共有的結構或物質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DNA細胞的多樣性(1)表現:細胞的形態、大小、種類和結構等各不相同。
  • 生物選修3-「基因工程」提問內容
    原核生物基因和真核生物基因在結構上都有編碼區和非編碼區。真核生物基因的編碼區是不連續的,分外顯子和內含子。編碼區是指編碼具有一定胺基酸序列蛋白質的脫氧核苷酸序列。非編碼區是指位於編碼區的兩側,調控編碼區編碼蛋白質由真核成熟mRNA逆轉錄形成的目的基因無內含子、啟動子與終止子完整的真核生物基因不能在原核生物中表達34.基因文庫概念及建立過程?
  • 古細菌與真細菌的區別
    然而在基因轉錄這兩個分子生物學的中心過程上,它們並不明顯表現出細菌的特徵,反而非常接近真核生物。比如,古細菌的轉譯使用真核的啟動和延伸因子,且轉譯過程需要真核生物中的TATA框結合蛋白和TFIIB。另外,古細菌鞭毛的成分和形成過程也與細菌不同。
  • 第四節 目的基因序列的來源和分離
    第四節 目的基因序列的來源和分離   一、基因組DNA文庫   從生物組織細胞提取出全部DNA,用物理方法(超聲波、攪拌剪力等)或酶法(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不完全酶解)將DNA降解成預期大小的片段,然後將這些片段與適當的載體(常用噬菌體、粘粒或YAC載體)連接,轉入受體細菌或細胞,這樣每一個細胞接受了含有一個基因組
  • 啟動子序列提取-EPD真核生物啟動子資料庫!
    ORF等等傻傻分不清);今天我們再補充一些概念性知識及著重說下啟動子以及啟動子序列查找方法。啟動子(Promoter):啟動子是RNA 聚合酶識別、結合和開始轉錄的一段DNA 序列,它含有RNA 聚合酶特異性結合和轉錄起始所需的保守序列,多數位於結構基因轉錄起始點的上遊,啟動子本身不被轉錄。
  • 核蛋白體即附著在mRNA上並以其為模板進行蛋白質的合成
    轉錄是在DNA模板某一位置上停止的,人們比較了若干原核生物RNA轉錄終止位點附近的DNA序列,發現DNA模板上的轉錄終止信號有兩種情況,一類是不依賴於蛋白質因子而實現的終止作用,另一類是依賴蛋白質輔因子才能實現終止作用,這種蛋白質輔因子稱為釋放因子,通常又稱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