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章節】自從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就一直盤算著在亞太地區部署陸基中程飛彈。俄羅斯衛星網16日稱,最近的消息顯示,美國有意首先在日本部署陸基中程飛彈。美國「防務博客」網站15日透露,美國可能優先部署地面機動發射的「戰斧」巡航飛彈,該飛彈主要針對戰役、戰術目標,而五角大樓正在研製的「遠程高超音速武器」更具威脅。
大力向日本遊說
俄羅斯衛星網稱,美國總統軍控事務高級特使馬歇爾·比林斯利在接受《日經新聞》的採訪時表示,華盛頓打算研究在一些亞洲國家部署中程和中短程陸基飛彈的可能性。他補充說:「這正是日本和其他國家希望擁有,並且未來需要的那種防禦能力。」韓國《東亞日報》稱,比林斯利強調,美國研發的中程飛彈是日本等國家「絕對必要的防衛力量」。由於美國缺乏靠近中國的直屬軍事基地,即使在距離最近的關島部署射程為1000公裡的中程飛彈,美國也無法將中國大陸納入打擊範圍,因此「有必要在以日本、韓國等為首的亞洲國家部署飛彈」。
比林斯利稱,在亞洲部署的陸基中短程飛彈將是「增強防禦能力的工具」,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都要面對「中國的恐嚇」。比林斯利還提到,美國目前正在幾個方向上研製高超音速武器,它們與其他「穩定性防禦能力」一起,可成為美國的亞太盟友「得到保護、使中國無法進行軍事訛詐」的某種保證。
優先發展地面機動「戰斧」
美國「防務博客」網站15日暗示,如果美國打算在亞太部署陸基中程飛彈,採用地面機動發射車發射的「戰斧」巡航飛彈可能是一個現實、優先的選擇。報導稱,比林斯利不久前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考察時,特意參觀新型常規巡航飛彈地面發射系統。他表示,這將有助於確保美國及歐洲和亞洲的盟國「抵禦侵略」。美軍於2019年8月對地面發射的「戰斧」巡航飛彈進行了首次飛行測試。當時飛彈從地面機動式發射裝置發射後,精確地命中500公裡外的目標。而這次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新型發射平臺可以裝在輪式卡車上,能更加快速方便地根據需要進行陸地機動,或通過海上和空中運輸。
報導稱,五角大樓此舉旨在「對抗中國和俄羅斯在陸基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方面的壓倒性優勢」,並通過「遠程戰爭」削弱中國的領先地位。美國海軍陸戰隊去年表示需要地面發射的「戰斧」飛彈,它可以尋找並消滅在有爭議水道中航行的敵艦,並能對地面目標進行攻擊。時任海軍陸戰隊司令戴維·伯格告訴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這意味著海軍陸戰隊將扮演我們過去20年來從未擔任過的角色,這就是我們如何為海上控制和海上拒止做貢獻的方式。」
試圖「拉盟友下水」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戰斧」巡航飛彈最大射程約1600公裡,如果將其部署在日本本土的不同區域,中國東北、華北、華南多地以及海岸軍事目標均在其射程範圍內。如果在日本南部的衝繩群島部署這種飛彈,它的打擊範圍還會進一步增大。而如果在日本西北方向部署陸基「戰斧」飛彈,它的攻擊範圍將深入俄羅斯領土1300公裡左右。
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16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單從紙面數據看,美國在亞太地區已擁有為數眾多的海基、空基中程巡航飛彈,因此在日本部署陸基巡航飛彈似乎意義不大。例如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配備有96個垂直發射單元,通常可以攜帶約30枚「戰斧」巡航飛彈。美國戰略轟炸機也能掛載相當大數量的「戰斧」巡航飛彈。而且這種飛彈攻擊的目標是戰術和戰役目標,它的飛行速度慢,如果以最大射程1600公裡計算,飛行全程需要約兩小時,對於中俄等擁有完備預警體系的大國而言,提前進行預警探測並實施攔截並不困難。
一位匿名軍事專家認為,美軍欲在日本等國部署陸基「戰斧」飛彈,可能還有更大的政治考慮:一旦發生衝突,美國海軍艦隻可以後撤到相對安全的距離,改用陸基發射系統實施攻擊。值得注意的是,這無疑是相當於把陸基中導部署國「拉下水」,充當對抗中國的「炮灰」。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亞洲的盟國,避諱討論部署這種飛彈的原因。這些國家很清楚,這種由美軍控制的進攻性飛彈不會保護任何國家,而是一種試圖改變現狀的挑釁行為,反而會引火燒身。
此外,張學峰還強調說,相對於亞音速飛行、容易被攔截的「戰斧」飛彈,對中國威脅更大的是美國陸軍正在研製的「遠程高超音速武器」,這種武器速度更快、射程更遠、突防能力更強,對部署區域選擇也更靈活,被美軍視為「撒手鐧」武器。美軍可以將它部署在第一島鏈的盟國,甚至有可能部署在關島等地。由於該飛彈造價昂貴,部署後可能主要針對戰略級目標,威脅更大,需要引起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