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篇Nature:又是曹原!又是魔角石墨烯!又一次顛覆傳統認知

2020-11-29 木木西裡科技

1+1>2,合作共贏,似乎成為了量子材料領域比較普適的法則。在量子材料中,那些在多個自由度或能量尺度上達到微妙平衡的現象,是凝聚態物理研究的基本興趣。

當具有相似晶格常數的兩個單層石墨烯垂直堆疊且略微未對準時,則會呈現出周期性莫爾圖案,從而改變材料的電子態和相變,產生新穎的物理性質。2018年3月,麻省理工學院PabloJarillo-Herrero課題組(曹原在MIT的博士生導師)在~1.1°魔角扭曲的雙層石墨烯中發現新的電子態,可以簡單實現絕緣體到超導體的轉變,打開了非常規超導體研究的大門。

這個全新的發現,把石墨烯推向了新的發展高度,也將二維莫爾超晶格推向了前沿研究的制高點。

今日,麻省理工學院Pablo Jarillo-Herrero和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A. F. Young等人,基於魔角石墨烯的莫爾超晶格同期發表2篇Nature,分別報導了非常規的鐵電性和磁性控制,為新一代量子材料和電子器件的革新帶來了新的方向。

1. Nature:發現超常規鐵電性

鐵電材料通常由晶胞內正負電荷的平均中心之間的空間分隔形成,具有可電切換的電偶極子。一般而言,石墨烯(僅由碳原子組成的材料)並不會表現出鐵電性。

然而,麻省理工學院Pablo Jarillo-Herrero和Qiong Ma等人在基於石墨烯的莫爾異質結構中發現非常規鐵電性能。他們發現,在兩個六方氮化硼層之間的伯納爾堆疊雙層石墨烯中,實現了可切換的鐵電。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使雙層石墨烯與頂部或底部氮化硼晶體對齊,引入莫爾超晶格電勢後,石墨烯電阻具有明顯的磁滯行為。測試結果發現了位移場和電子填充的響應函數無比驚人,超出了常規鐵電體的範圍。進一步,研究人員利用非局部單層石墨烯傳感器直接探測鐵電極化,發現在雙層石墨烯/氮化硼莫爾系統中,存在一種非常規的奇偶校驗電子排序。

這種新興的莫爾鐵電特性,有望實現超快速,可編程且原子級超薄的碳基存儲設備。

2. Nature:發現超常規磁性切換

磁性,通常來源於費米統計和排斥性庫侖相互作用的共同作用,從而有利於實現非零電子自旋的基態。長期以來,自旋磁性只能通過電場間接控制

有鑑於此,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A. F. Young等人首次通過實驗實現了在軌道Chern絕緣子中對磁態的直接電場控制。在該磁性體系中,非平整帶拓撲結構有利於軌道角動量的長程階數,但自旋仍然存在無序。

研究人員使用雙層旋轉堆疊的石墨烯組成的範德華異質結作為研究對象,以實現狹窄且拓撲學上不重要的谷投影莫爾微帶。在這些帶內,每個摩爾單元晶胞填充1到3個電子時,就能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橫向電阻大約等於h/2e2(其中h是普朗克常數,e是電子上的電荷),表明系統自發極化為Chern數等於2的單谷投影帶。當每個摩爾單位晶胞中填充3個電子時,可以通過對化學勢的場效應控制來逆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徵兆。

這種轉變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可以用來證明非易失性電場引起的磁態逆轉。理論分析表明,這種效應是由拓撲邊緣狀態引起的,該狀態驅動磁化特徵的變化,進而促進更有利的磁狀態發生逆轉。

總之,通過電壓對磁態的直接控制,可用於對手性邊緣態的非易失性磁疇結構進行電圖案化,在可重構微波電路元件以至於超低功耗磁存儲器領域都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魔角石墨烯

未來可期

#木木西裡#

看完文章,善良的你不如動動小手指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呀~

內容來源:納米人

研究所學生感染「布病」一年後,有人延畢,有人找工作受影響……

虎鯨撞船,報復人類?原來虛『鯨』一場!

傳奇!H指數280,被引用超30萬次,開山祖師說的就是這風一樣的男子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不是後浪是海嘯:麻省理工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
    Nature 連刊兩文報導了團隊的這一 「魔角石墨烯」 發現,第一作者均為當時年僅 21 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曹原因此開創性工作入選 「2018 年度十大人物」 榜單,成為該領域的風向標人物。圖 | 曹原和他的導師 Pablo Jarillo-Herrero (來源:MIT)近日,Pablo 團隊再度於 Nature 發表他們在 「魔角石墨烯」 上的研究,曹原分別為一作和共同第一作者。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據納米人微信號消息,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另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不過進介紹的是另一位天才-曹源。曹源在這個頂級雜誌發論文那是易如反掌。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Nature論文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來自中國。
  • 95後天才少年曹原再發2篇Nature,曾發現石墨烯魔角震驚世界!
    當地時間5月6日,24歲少年天才曹原又實現《Nature》兩連發,這已經是他第二次雙發《Nature》。說起曹原這個名字,國內凝聚態物理學界幾乎無人不曉。2018年《Nature》贈與他石墨烯駕馭者稱號,一些報導還稱其為「中國潛在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駕馭者」王者歸來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另一篇研究題為「Mapping the twist-angle disorder and Landau levels in magic-angle graphene」,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
  • 魔角石墨烯先驅曹原非常規超導體發現後
    魔角石墨烯先驅曹原非常規超導體發現後,這重磅消息瞬間引爆全球。印證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句話。為此他日夜待在實驗室,克服了樣品無法承受高熱等,各種極端困難,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後,他依舊信心滿滿地說:「實驗失敗是家常便飯,心態平和地對待失敗就沒什麼壓力。」「吃一塹長一智,做的多了,慢慢有經驗了,自然就攻克了。」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一次實驗中,奇蹟發生了!當他將兩層石墨烯,旋轉到特定的「魔法角度」(1.1°)疊加時,它們可以在零阻力的情況下傳導電子,成為超導體!
  • 不是後浪是海嘯: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兩連發
    魔角石墨烯」 上的研究,曹原分別為一作和共同第一作者。 最新的兩篇背靠背文章,探討用同樣的方法應用於其他二維材料體系,繼續完善 「魔角石墨烯」 相關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基於 「魔角石墨烯」 的一系列發現,有望在未來應用到諸如能源、電子、環境科學和計算機產業等領域。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都講了什麼?-虎嗅網
    當地時間5月6日,因發現魔角石墨烯超導態而榮獲《Nature》「2018年度科學人物」榜首、麻省理工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成員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講述了團隊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的一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
  • 《自然》同期兩論文解密魔角石墨烯,95後曹原再做貢獻
    6月11日,世界頂尖學術雜誌《自然》第三次同期發表兩篇有關魔角石墨烯的論文。「天才少年」曹原的名字再次出現。雖然這次他沒有出現在第一作者的醒目位置,但這反映出曹原參與開闢的這個新興方向確實吸引不少材料學同行加入,不斷有拓展成果湧現。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來源 |納米人、材料科學與工程、Pubmed等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 24歲「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一天連發2篇Nature
    5月6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Nature 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同天刊發兩篇論文5月6日,24歲的曹原與其博導Pablo Jarillo-Herrero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同日發表2篇Nature 石墨烯超導又有新突破
    · 石墨烯超導「天才少年」曹原再次同日發表2篇 Nature,石墨烯超導又有新突破曹原  圖片來源:Nature當地時間 5 月 6 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生曹原在 Nature 同時發表兩篇論文,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天才少年:95後曹原,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又連發2篇論文!
    近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作為國際頂級期刊,很多大學教授一生都難發一篇論文,而作為95後的曹原不僅發表了,而且一發就是2篇,真是太牛了,國家之驕傲。
  • 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
    當地時間5月6日,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10少校友)再次連發兩篇《自然》(Nature),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在兩篇論文中曹原分別作為第一共同作者和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微博熱門話題 在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
  • 魔角石墨烯,又一篇Nature
    發展了一種基於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局域譜學技術,可以在磁場中檢測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Chern數和拓撲相。2. 打破傳統認知,發現強相關體系中,莫爾平帶體系也可以產生拓撲相,超出了弱相互作用模型的範圍。 大量研究表明,器件的幾何形狀會破壞石墨烯系統的空間對稱性。在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其與六方氮化硼(hBN)襯底對齊將破壞C2對稱性,科學家發現了具有拓撲特徵的扁平電子帶。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強相關性的存在,產生了弱相互作用理論無法預料的拓撲狀態,為尋找強相關的拓撲相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 發表17篇NS,曹原的導師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有多牛!
    【再次登頂,第15篇nature&science】  近日,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再次上線了一篇有關於魔角石墨烯的論文,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Ali Yazdani研究團隊報導了一種基於密度調諧掃描隧道光譜學(density-tuned 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oscopy
  • 深圳走出的「石墨烯天才」曹原一天兩登《自然》雜誌
    他與其博士生導師巴勃羅·賈裡洛·埃雷羅連發兩篇《自然》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這是繼2018年後曹原第二次實現《自然》「背靠背」發文世界頂級期刊另一篇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們使用納米級針尖掃描超導量子幹涉裝置,獲得處於量子霍爾態的朗道能級的斷層圖像。簡言之,曹原在自己「一戰成名」的石墨烯「魔角」領域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 曹原在《自然》再連發兩篇論文:具體是什麼?有什麼重大意義?
    最近人們在熱議,我國赴美留學生、年僅24歲的曹原,早在2018年22歲的他就連續兩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頂級期刊《自然》發表論文四篇,最近同一天又在《自然》上連發兩篇論文。年輕有為的科學家曹原具體是什麼樣的成就?有什麼樣的重大意義?下面就他的成就及其意義做最簡要的介紹。
  • 出手就是8篇Nature,石墨烯還是當年那個石墨烯嗎?
    石墨烯還是當年那個石墨烯,只不過對於石墨烯的熱門研究,終究還是回歸到物理。我們整理了2020年以來,Nature報導的石墨烯相關的7篇研究成果,大多是關於魔角石墨烯,供大家參考學習。Nature:魔角石墨烯推廣到其他二維體系2018年,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Pablo Jarillo-Herrero和曹原團隊在~1.1°魔角扭曲的雙層石墨烯中發現新的電子態,可以簡單實現絕緣體到超導體的轉變,打開了非常規超導體研究的大門。
  • 他24歲,4篇Nature在手,也會關心學不懂C語言怎麼辦
    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魔角石墨烯的最新進展,來自麻省理工學院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而另一篇Nature的共同一作中,曹原的名字同樣在列。似曾相識?恭喜你答對了。就在2年前,Nature同樣在同一天裡連刊2篇曹原的一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