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電鍍基礎第八講──影響鍍層厚度分布均勻性的因素

2020-11-23 慧聰網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1 使鍍層厚度分布均勻的重要性

    電沉積時總希望鍍層厚度在工件上的分布越均勻越好。當工件上沉積的總金屬量相同時,若厚度分布不均勻,則會帶來很多壞處:

 

    (1)對於陽極性鍍層,鍍層薄處經不起犧牲腐蝕會先使基體產生鏽蝕。而一個製件部分鏽蝕後則已不合格,造成了鍍層過厚處金屬的浪費。若為保證最薄處不生鏽,只能加大平均厚度,導致電鍍成本增大。

    (2)對於陰極性鍍層,薄處鍍層孔隙率高(見第十講),很易產生點狀鏽蝕,繼而鏽點加大,形成連片鏽蝕。與陽極性鍍層相比,陰極性鍍層薄處鏽蝕更快。對於局部防滲氮、滲碳鍍層,薄處易形成孔眼,失去保護作用。若厚度均勻則各部分孔隙率差別不大,總體防蝕性提高。例如,對電池鋼殼滾鍍亮鎳,殼內(特別是靠底部的地方)鍍層很薄,甚至在清洗烘乾時即已起小鏽點、泛黃,為此要「出白」處理,迅速用水溶性封閉劑封閉後乾燥。

    (3)對於光亮性電鍍,鍍層薄處因陰極電流密度小,故光亮整平性差,影響整體外觀。

    (4)合金電沉積時,不同厚度處的合金組分不相同,或外觀不均(如仿金鍍),又或抗蝕性不一致(如鋅鎳合金)。

    (5)不同厚度處鍍層的物理、機械性能(如脆性、內應力等)不一樣。若鍍後還要作衝壓成型等機加工處理,鍍層過厚處往往機加工性能不良(起皮、開裂、粉狀脫落等)。

    無論從防蝕性,還是外觀、機加工性能等方面講,都希望提高鍍層厚度的均勻性。對於尺寸鍍硬鉻,若用戶要求鍍後不作磨削處理,則很難辦到;有時為了保證最薄處達到最終尺寸要求,厚度均勻性差時,不得不大大加大平均厚度,這在生產中並不少見。為使製件上鍍層各部分厚度儘量接近,必須了解影響厚度分布均勻性的因素。

    2 鍍液性能因素──電鍍液的分散能力

    2.1鍍液的分散能力與深鍍能力

    這是鍍液的兩項重要技術指標,一般為新工藝研究的必測指標。

    鍍液的分散能力是指鍍液使鍍層厚度分布均勻的能力,又稱均鍍能力,通常用T·P表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分散能力越好,則鍍層厚度分布越均勻。測定分散能力的方法常用「遠近陰極法」,其結果應標出K值(遠近陰極距離之比)及所採用的計算公式,否則是無意義的;也可用赫爾槽試片測定3或8個點的鍍層厚度再作計算。具體的測定方法可參考有關手冊。

    鍍液的深鍍能力是指鍍液使複雜件深凹處沉積鍍層的能力,又稱覆蓋能力。常用通孔或盲孔管件作試驗,比較鍍層深入的尺寸。其結果應標明孔內徑、管長與試驗時管件的懸掛方式,否則無可比性。分散能力與深鍍能力屬於「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分散能力只管厚度均勻性,不管複雜件深凹處能否沉積上鍍層;而只要複雜件深凹處能沉積上鍍層,則可認為深鍍能力好,但不管各處鍍層厚度的差異有多大。

    有關鍍液分散能力影響因素的結論比較明確,但對影響深鍍能力的因素卻缺乏研究。只能推斷金屬的析出電位越正,深鍍能力就越好。原因是工件深凹處陰極電流密度很小,陰極極化值也就很小,測定出的陰極負電位也負得少。至於用什麼手段能使金屬的析出電位趨正,人們仍缺少認識。一般而言,分散能力好則深鍍能力也較好。六價鉻鍍鉻是分散能力、深鍍能力及陰極電流效率都很差,故其鍍液組分雖簡單,卻是最難掌握的鍍種。

    2.2陰極上的電流分布

    當只考慮幾何因素對陰極電流分布的影響時,稱為「一次電流分布」;若同時考慮電化學因素的影響,則稱為「二次電流分布」。電流分布不等於金屬分布,因為後者還與不同陰極電流密度時的電流效率有關。

    在此,先討論二次電流分布的影響因素,即不考慮陰極電流效率影響的問題。顯然,此時工件上的陰極電流密度分布越均勻,則鍍層厚度分布越均勻。

    2.2.1幾個概念

    2.2.1.1遠陰極與近陰極

    將一個工件裝掛於陰極杆上,同一個陰極工件的不同部位到陽極的距離不可能完全相同(與工件裝掛方式及其本身形狀和複雜程度有關)。離陽極最近的一點(或線、面)稱為「近陰極」,其與陽極的距離以l近表示;離陽極最遠的一點(或線、面)稱為「遠陰極」,其與陽極的距離用l遠表示。

    2.2.1.2遠近陰極距離差

    遠、近陰極與陽極距離之差,稱為遠近陰極距離差,以Δl表示,則Δl=l−l遠近。

    2.2.1.3鍍液的電導率

    鍍液為正負離子導電,是第二類導體,它也存在電阻。電流通過電阻時會產生電壓降。平時所說的「槽電壓」就是電流通過鍍液、陰極杆與掛具、掛具與工件及陽極相關部分總串聯電阻的電壓降。鍍液的電導率越高,則槽電壓越低。整流器的輸出電壓要高於槽電壓,其差值則為匯流排、匯流排與陰陽極杆接觸電阻、匯流排與整流器輸出板接觸電阻等「外電阻」的電壓降。若匯流排(或軟線)面積過小、接頭太多或接頭接觸不良,外電路上發熱量大,直流損耗也就大。當陰陽極杆的截面積過小時,也有壓降損失,兩個端頭測得的槽電壓會有差別。將直流迴路上的電壓損失儘量降低,是必要的節能措施。滾鍍時,浸入鍍液中滾筒孔眼的總表面積為鍍液的導電面積。若滾桶孔眼過小、開孔率過低,該值則很小,槽電壓很高,槽液發熱快,甚至整流器開至最大,電流也上不去。如鍍亮鎳,掛鍍時選用12V整流器已可,而滾鍍一般應選15~18V的才行。

    2.2.2影響二次電流分布的因素

    設近陰極的電流密度為k,J近,遠陰極的電流密度為k,J遠,陰極極化度與添加劑、配合物電鍍的配合狀況等有關,而提高電導率可通過加入導電鹽、調整pH等來實現。需重點討論的是幾何因素Δl與l近,因為它們與生產實際中正確地裝掛工件及設計掛具、鍍槽等密切相關。

    2.2.2.2近陰極到陽極的距離越大越好

    式(1)右邊第2項分母中的l近越大,則電流密度分布越均勻。要增大l近,一般只有加大陰陽極間的距離。對於圖1中的A掛法,不但Δl最小,而且l近也最大。為加大陰陽極間的距離,鍍槽不宜設計過窄。單排電鍍時,槽淨寬不宜小於0.8m。即使槽的淨寬達到1m,除去槽兩邊陽極所佔位置,以及槽側加熱/冷卻器本身與陽極絕緣物(防止加熱/冷卻器與陽極相碰而打火擊穿)所佔位置,實際最大陰陽極距離也僅0.4m左右。有些人為了節省一次投資,將鍍槽設計得很窄,因此稍複雜的工件,別人能鍍好的他鍍不好。對於複雜的鋼家具(如成型靠背椅等),甚至根本無法出入鍍槽,想省錢卻掙不到錢。另外,當鍍槽不夠寬時,不宜掛雙排工件。若要掛雙排,槽淨寬不宜小於1.2m。

    2.3金屬分布

    實際金屬厚度的分布還與陰極電流效率隨陰極電流密度變化的情況有關。有3種情況:

    (1)陰極電流效率幾乎不隨陰極電流密度變化而變化。這種情況不多見,硫酸鹽酸性鍍銅基本屬於這種情況。此時金屬的分布與二次電流分布基本一致。

    (2)陰極電流密度增大時陰極電流效率下降。多數工藝屬於這種情況,陰極電流密度增大時,副反應(如析氫)加劇,陰極電流效率降低。此時,金屬分布均勻性好於二次電流分布均勻性。原因是近陰極處電流密度大,但陰極電流效率低,部分抵消了由於陰極電流密度大所導致的鍍速提高。

    (3)陰極電流密度增大時陰極電流效率也增大。這種情況也不多,六價鉻鍍鉻即是如此。此時金屬分布均勻性比二次電流分布均勻性還差:近陰極處電流密度大,鍍速快,若陰極電流效率大,主反應強烈而析氫副反應減少,這無異於「雪上加霜」,使金屬分布更不均勻。

    3 陽極的影響

    陽極的分布影響電力線的分布。電力線越密集之處,電流密度越大,鍍速也越快。電力線分布越均勻,則陰極電流密度分布越均勻,鍍層厚度分布也越均勻。

    3.1水平方向陽極排布的影響

    水平方向陽極排布是均勻分布好還是集中分布好?是密一點好還是稀一點好?對於長件電鍍(如鋼管鍍鋅),生產中常有如圖4中a、b、c三種陽極排布。

    採用a的陽極分布時,水平方向陽極總長度超過工件許多,工件左右兩頭的電力線過於集中、緊密,陰極電流密度過大,兩頭不僅鍍層厚,且很易燒焦。

    採用b排布,陽極水平方向兩頭均短於工件長度(一般宜短10~15cm),則電力線分布較均勻,工件兩頭鍍層不致過厚,也不易燒焦,是合理的陽極分布。因此,陽極在陽極杆上的位置不應一成不變,而宜根據工件情況,適時給予恰當的調整。

    圖4中c排布則陽極過少、過稀,這是不大懂電鍍的人常犯的錯誤。講一個真實故事:一次,陪某設備廠老闆去一家小廠收款,進大門時掃了一下堆在門口的成品鍍鋅鋼管。到了辦公室後,我問電鍍廠老闆:「最近沒錢買鋅板了嗎?」老闆很吃驚:「袁老師,你真神了,還未去車間看,咋知這回事?」其實一點不神:因為鍍的鋼管一段亮一段不亮,差別很明顯,顯然槽中只稀稀拉拉掛了幾個鋅板。當陽極過稀時,電力線分布很不均勻,離陽極近的一段電力線密集,電流密度較大,鍍層光亮性好;兩陽極間隔處對應的工件部分則情況剛好相反。原則上,在陽極面積允許大的情況下,陽極越密集,則電力線分布越均勻,電鍍效果越好。那種以為少掛陽極就可省金屬材料消耗的想法,是連物質不滅定律都不懂的無知表現。

    3.2垂直方向陽極長度的影響

    3.2.1滾鍍的陽極長度

    滾鍍時,工件集中在滾桶下部分,如圖5所示。當陽極過短時,僅通過滾桶上部孔眼使上部工件導電,而集中在桶下部的工件則缺少電流,因而耗時長且效果差。原則上,陽極長度超出滾桶最下部分10~15cm,工件的受鍍面積才最大,滾鍍快且效果好。也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多年前,某個體戶新上氯化鉀滾鍍鋅,為求快而將滾桶直徑做得很大。由助劑廠家配套供應全部材料,但新配液怎麼也滾不亮,對鍍液調來調去還是不行。只好新配一槽液,但仍然不行,找不出原因。筆者前去診斷,赫爾槽試驗雖不理想,但應無大問題。後見陽極杆上直接掛著鋅錠,急叫找來工具,將鋅錠重新鑄造為長鋅板,掛上後再鍍,效果較好,問題迎刃而解。其實問題就出在助劑廠家也不懂滾鍍對陽極長度的要求。

    3.2.2陰陽極的相對長度與上下相對位置

    陰陽極的相對長度與上下相對位置對電力線分布的影響如圖6所示。

    (1)一般而言,陽極的長度應略短於工件(或掛具)垂直方向的長度;否則因槽底空間過多,陽極又過長時,工件下端電力線過於集中,下端鍍層厚且易燒焦。對於定型產品加工,應先認真考慮陽極或掛具的設計。曾有一專業加工摩託車消聲器工廠,在設計自動線時,將鍍鎳的陽極鈦籃設計過長,生產後消聲器下部老是燒焦返工,無法解決。後來只好將500餘只鈦籃分批交鈦製品廠將下端截去一段後重新封底,這豈不浪費?所以設備生產廠家也應有懂電鍍工藝要求的人才行。

    (2)當工件較短時,對於定型產品,最好設計掛具,多件連接裝掛;對於非定型產品,若圖省事,為取掛快而不願連接,單件鉤或栓掛,則一方面應注意銅掛鈎長度要適宜,另一方面只能減小平均電流密度以防上部或下部燒焦。當工件懸掛較深時,上部易燒焦。舉一實例:某廠鍍摩託車衣架,銅鉤掛上部連杆圓環,但上部鍍鎳燒焦不少,鍍鎳燒焦後返修又難,十分頭痛。筆者見後笑曰:「何不把銅掛鈎做短一點?既不會燒焦還省了銅材!」一試就靈,果然再不燒焦返工了。看似小菜一碟的問題,若不注重陰陽極位置的相互關係,也會出大錯。這不但是一個實際問題,背後還涉及一些理論基礎。

    實際生產中,陽極長度是不好輕易變動和靈活掌握的。像鍍鉻的不溶性陽極,一旦成型就很難改變,此時不妨採用「陽極屏蔽法」來調整其有效導電長度:陽極外面設一個兩頭系軟線的PVC塑料板,通過調整其高度來調整陽極被屏蔽的下端長度,起到調整陽極有效長度的作用。而對於可溶性陽極,多數會出現溶損後過短的問題,故應及時檢查、更新。

    圖7為採用輔助陰極與屏蔽陰極的情況。輔助陰極是在電流密度過大處另加一個與陰極相連的陰極(比如用銅絲燒制的螺旋圓面),讓其消耗部分電流以減少工件對應部分的電流。這在鍍鉻中被常採用。屏蔽陰極則是在電流密度過大處附近設法固定大小適中的絕緣塑料板,使部分電力線無法穿透。後者若設計得當,則其上不會像輔助陰極那樣會沉積消耗金屬。

    4 傳質不均造成厚度分布不均勻

    當電鍍大平面工件(如大鐵板鍍鋅)時,由於平板中間部位的主鹽金屬離子消耗後的傳質補充速度小於周邊主鹽金屬離子的補充速度,濃差極化較大,往往中間部位鍍層薄、亮度差。此時若靜鍍,效果很差,採用陰極移動則稍好。當允許空氣攪拌時,最好採用空氣攪拌。另一辦法是在板中間部位設法加輔助陽極。

    思考題:

    1.為什麼鍍槽不宜設計過窄?

    2.為什麼滾鍍時陽極不宜過短?

    3.採用輔助陽極和輔助陰極各起什麼作用?

    第七講思考題的參考答案:

    1.陰極上的主要副反應是H+放電還原而析氫。其主要害處有:(1)降低陰極電流效率,浪費電;(2)降低允許陰極電流密度,鍍層易燒焦;(3)產生氣體針孔、麻點;(4)造成基體或鍍層滲氫,產生氫脆,鍍層起泡;(5)升高鍍液pH;(6)使某些工件「窩氣」,局部無鍍層。

    2.陽極析氧的主要壞處有:(1)降低陽極電流效率;(2)造成陽極鈍化,使陽極溶解不良或破壞電流分布的均勻性;(3)氧化破壞鍍液中某些組分,造成損失或產生有害雜質。

    閱讀往期:

    學堂|電鍍基礎講座第一講——電鍍的定義及加工門類

    學堂|電鍍基礎講座第二講——關於水

    學堂|電鍍基礎講座第三講──表面活性物質與表面活性劑

    學堂|電鍍基礎講座第四講——電極與極化的概念(一)

    學堂|電鍍基礎講座第五講──電鍍液的組分及其作用(一)

    學堂|電鍍基礎講座第五講——電鍍液的組分及其作用(二)

    學堂|電鍍基礎講座第六講──電鍍的工藝條件

    學堂|電鍍基礎講座第七講──電鍍液的電流效率

責任編輯:鄭必佳

相關焦點

  • 學堂│電鍍基礎講座第四講——電極與極化的概念(一)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1 前言     電鍍涉及很多電化學理論,若對電化學一無所知,就無法理解電鍍生產中發生的許多現象和故障的原因,也就無法應用好相應的工藝技術及設備,將返工量降至最低,並不斷提高電鍍質量。
  • 電鍍知識:鍍層厚度控制與成本計算方法
    特別是我們電鍍業,在這種情況下精益生產是唯一出路,所以我們平臺今天與大家一起來探討下:電鍍層厚度控制與成本計算方法。     一、電鍍層厚度控制方法    1、原理:每種金屬電鍍時的厚度與電流密度和電鍍時間有關。
  • 如何改善PCB鍍銅均勻性
    (3)孔銅厚度均勻性差試驗1:孔銅厚度均勻性 = 中間孔銅厚度÷邊緣孔銅厚度×100% = 10 ÷25 ×100% = 40%試驗2:孔銅厚度均勻性 = 中間孔銅厚度÷邊緣孔銅厚度×100% = 9÷24×100% = 37.5%(4)試驗2 比試驗1 電流密度提高 2ASF,但孔銅厚度均勻性反而更差。
  • 影響亞磷酸體系電鍍鎳磷合金層耐蝕性能因素
    結果表明:亞磷酸含量是影響鍍層耐蝕性的主要因素,在240g/L硫酸鎳,45g/L氯化鎳,30g/L硼酸,30g/L亞磷酸,電流密度5A/dm2,溫度40℃條件下所得鍍層均勻,耐蝕性和結合力好。獲得鎳磷合金鍍層的主要途徑包括化學鍍和電鍍。其中在沉積速率、鍍液穩定性、成本、最大厚度等諸多方面,電鍍法具有化學鍍法不具備的優點。     目前,電鍍鎳磷合金工藝和性能的報導較化學鍍少,進一步了解電鍍工藝參數對鍍層耐蝕性的影響對於擴大電鍍鎳磷的應用範圍很有意義。次磷酸鹽體系鎳磷合金電鍍層質量不穩定,溫度及電流稍有變化就容易引起鍍層發黑。
  • 別小看這些細節 電鍍層厚度不均危害也很大!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很多時候,評價一個製件電鍍加工效果的如何,主要看其表面是否光滑、緻密、鍍層的厚度是否均勻。因此,電沉積時總希望鍍層厚度在工件上的分布越均勻越好,當工件上沉積的總金屬量相同時,若厚度分布不均勻,則會帶來許多缺陷。
  • 淺談影響PCB電鍍填孔工藝的幾個因素
    淺談影響PCB電鍍填孔工藝的幾個因素 工程師譚軍 發表於 2018-10-12 08:59:58 全球電鍍PCB產業產值佔電子元件產業總產值的比例迅速增長,是電子元件細分產業中比重最大的產業
  • 影響膜的均勻性的因素
    夾具的影響夾具指的得是基片的夾具,是用來放置基片的工具.其是鍍膜設備中必不可少的器件.由於蒸汽分子最終要澱積在基片上所以夾具對薄膜均勻性有影響.2、球面夾具球面夾具是將基底放在球體表面,將點源置於中心,可在球體內側沉積厚度均勻的薄膜,對於方向性較強的面源當面源作為球面的一部分時同樣可以得到相似均勻厚度的分布,這種方法常常用來鍍制均勻性不高的元件(如:透鏡鍍膜),通常均勻性約為中心厚度的10%.但是對於精度要求較高的場合,其是不容易實現的,因此,發展了旋轉夾具,即可以使基底旋轉起來.
  • 電鍍過程中鍍層產生各種不良的原因分析
    如果當時鍍液流動緩慢,陰極移動緩慢,氫氣貼著工件表面上升的過程中影響了電析結晶的排列,形成自下而上一條條氣流條紋。 4、掩鍍(露底)。掩鍍是由於是工件表面管腳部位的軟性溢料沒有除去,無法在此處進行電析沉積鍍層。電鍍後可見基材,故稱露底(因為軟溢料是半透明的或透明的樹脂成份)。 5、鍍層脆性。在SMD電鍍後切筋成形後,可見在管腳彎處有開裂現象。
  • 3PE鋼管防腐層在生產過程中,影響厚度均勻性的因素有哪些?
    防腐層生產過程中影響厚度均勻性的因素1、鋼管焊接工藝不規範,焊縫餘高處理不當;2、焊縫過渡不夠圓滑,出現「魚脊」、「馬鞍」等局部缺陷導致纏繞過程中防腐層局部薄;3、鋼管的直度偏差和圓度偏差;4、形成搭接部分厚度高於其他部分;5、生產線自動化程度較低,設備精細化程度不高,鋼管運行的平穩性欠缺;6、螺距、搭接量等參數受到作業線精度的影響,在追、脫管及調線過程中,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差,影響防腐層厚度的均勻性。
  • 半導體電鍍工藝解析
    1.4電鍍金設備  選擇合適的電鍍設備,將會獲得較為滿意的鍍層。電鍍設備可分為二類:水平噴流式杯鍍和垂直掛鍍兩種方式。杯鍍式將晶圓覆蓋在一個杯狀的鍍槽上,電鍍以一杯一片的方式進行。掛鍍式則是將晶圓垂直浸入鍍液中,一個鍍槽可以同時進行多片電鍍。杯鍍式的電鍍需注意氣泡的去除,否則將會影響鍍層厚度的全片均勻性。
  • 電鍍電鍍厚度及成本的計算公式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 一、鍍層厚度:     1、理論計算公式:Q=I×TI=J×S     Q:表示電量,反應在PCB上為鍍層厚度;     I:表示電鍍所使用的電流,單位為A(安培);     T:表示電鍍所需的時間,單位為min(分鐘);     J:表示電鍍密度,指每平方英尺的單位面積上通過多少安培的電流
  • 脈衝電鍍電源的工作原理及技術研究
    脈衝電鍍電源能產生方波脈衝電流,它在用於電鍍時並不能得到理想的正方波,而是一種近似於梯形的波形,這會影響脈衝電鍍瞬時高電位有利作用的充分發揮。脈衝頻率對鍍層結晶也會產生較大影響,頻率過低,效果不明顯;頻率過高,波形畸變程度大,甚至脈衝電流會變成直流電流。脈衝電鍍電源的正確使用(如設備安裝、設備選型、參數選擇等)對脈衝波形、設備可靠性、脈衝電鍍優越性的正常發揮等均產生重要影響。
  • 連接器設計手冊(第三章)—接觸鍍層
    在不同程度上,貴金屬鍍層(如金,鈀以及它們的合金)其本質對表面薄膜來說是游離的。對這些鍍層來說產生界面的金屬接觸相對較簡單,因為它僅僅需要接觸表面的伴隨物在配合時的移動。通常這很容易實現。為維持接觸界面阻抗的穩定性,連接器設計要求應注意保持接觸表面貴金屬性以防止外在因素如汙染物、基材金屬的擴散以及接觸磨損的影響。以上每個因素都將加以詳細討論。
  • 電鍍基本工藝流程
    1、前處理﹕施鍍前的所有工序稱為前處理﹐其目的是修整工件表面﹐除掉工件表面的油脂﹐鏽皮﹐氧化膜等﹐為後續鍍層的沉積提供所需的電鍍表面。前處理主要影響到外觀,結合力﹐據統計﹐60%的電鍍不良品是由前處理不良造成﹐所以前處理在電鍍工藝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電鍍技朮發達的國家﹐非常重視前處理工序﹐前處理工序佔整個電鍍工藝的一半或以上﹐因而能得到表面狀況很好的鍍層和極大地降低不良率。
  • 電鍍鍍層結合力不夠的五大原因!
    歸根起來大抵有以下五大原因。一、電鍍藥液被汙染      在工廠電鍍生產中,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金屬氧化物、金屬雜質、不溶性懸浮物、有機雜質等有害雜質進入電鍍液,這些雜質積累過多導致電鍍鍍液性和鍍層質量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雜質,處理電鍍液。
  • 表面處理細節(電鍍)
    鎳和磷的合金電鍍,是類似的光潔度和鍍鎳,是因為它也牢固地附著於複雜的形狀,的細節,諸如鍍層厚度是均勻的袋形,特別是精密機械零件。   它也可以鍍在非金屬上,還可以評估許多功能,電氣和物理特性,並用於各種領域。
  • 常用鍍種之黑色鍍層電鍍及特點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黑色鍍層電鍍工藝也是一種流行的僅次於仿金電鍍工藝的裝飾性電鍍工藝。常規的黑色鍍層是黑鎳,即鎳—鋅合金鍍層。     近年來以鎳—錫為主要黑色鍍層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通常被稱為槍色鍍層或珍珠黑。
  • 和電鍍相比,化學鍍的優勢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化學鍍與電鍍在原理上有著本質的區別,電鍍需要外加的電流和陽極,而化學鍍是依靠在金屬表面所發生的自催化反應。化學鍍鎳層是極為均勻的,只要鍍液能浸泡得到,溶質交換充分,鍍層就會非常均勻,幾乎可以達到仿形的效果。和電鍍相比,化學鍍的優勢在哪裡?
  • 如何解決電鍍掛具上鍍層過厚的問題
    打開APP 如何解決電鍍掛具上鍍層過厚的問題 發表於 2019-01-30 13:42:05 掛具上鍍層過厚時會出現多種不利後果,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 電鍍通用掛具有哪些材料及使用方法?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掛具在電鍍過程中,主要起導電、支撐和固定零件等作用,使零件在電鍍槽中儘可能得到均勻的電流。所以,設計製作合理的掛具,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意義。設計和選擇掛具時必須掌握以下原則:第一,掛具材料和絕緣材料的選擇要合理,其結構要保證鍍層厚度的均勻性;第二,要有良好的導電性能,能滿足工藝要求;第三,掛具與零件之間要操作方便,有利於提高生產率。     (1)通用掛具的形式和使用的材料     通用電鍍掛具的形式和結構,應根據鍍件的幾何形狀、鍍層的技術要求、工藝方法和設備的大小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