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派記者 符暢 通訊員 洪霞
11月24日,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舉行了「水中寶寶13歲啦——水中寶寶回家嘉年華」活動,邀請不少在該院水中分娩的家長和寶寶們「回家探親」。
13年前,就是在市第十二人民醫院,華南地區首個水中分娩的寶寶呱呱墜地。到現在,醫院已迎來1236多例「水寶寶」,母嬰均平安。
據統計,全國已有18個省市50多家醫院成功實施了水中分娩,每年水中分娩新生兒約2萬多名。
首個「水寶寶」一家,右三為13歲的「水寶寶」,右四為其媽媽付女
士華南首例「水寶寶」:
感謝醫生讓媽媽舒適地生下我
2006年10月14日,華南首例水中分娩寶寶在市十二人民醫院出生。13年後的今天,這位「水寶寶」和爸爸媽媽一同回到出生地,向當年為自己接生的市第十二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繆士霞道謝:「謝謝繆奶奶幫助媽媽舒適地生下了我。」
時間回到13年前,付女士來到市十二人民醫院產檢,由於是頭胎,她心裡十分忐忑,害怕分娩的疼痛。後來,在繆士霞主任醫師和醫院講座的介紹下,她和家人了解到水中分娩的形式。
「我們還專門實地看了醫院水中分娩產房,了解到是無菌產房,水也是恆溫的。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很好,繆主任也像媽媽對女兒一樣關心我,所以我們最終決定選擇水中分娩。」付女士說。
頭胎寶寶足足有8斤1兩,「如果是普通產床,很可能生不出來。」她說,「水中分娩過程中,嘗試了多種體位,生產過程足足持續了2個小時。原本生孩子是很痛苦的,但我的先生和家人就在旁邊陪伴,給了我很大的勇氣堅持下來。」
於是,到生第二個寶寶時,付女士和家人繼續選擇了水中分娩。第二胎寶寶有7斤6兩,不過分娩過程非常順暢,從進產房到出來,總共不到30分鐘。
付女士的丈夫關先生還親自為寶寶剪了臍帶,「這非常有儀式感。」關先生說。
付女士也指出,「也許是出生時感受到的溫度,兩個寶寶性格都很溫和。」
準爸爸們體驗給寶寶包尿布、穿衣服
如今已經是三個孩子媽媽的溫女士,想到第一次分娩的經歷,仍感到後怕。第一個寶寶是在產床出生的,那時她「掙扎」了一個多小時,最終還是經歷了側切,縫了4針,有一周時間都不能坐,身體恢復較慢。
有這樣的陰影,在了解到水中分娩的好處後,她選擇在市第十二人民醫院進行水中分娩第二個寶寶。
「在水浮力的作用下,我的痛苦減輕了很多,不到半個小時,就生出了8斤2兩的『大寶寶』。過程中僅有輕微撕裂,只縫了一針,傷口也不痛。」她說。到生第三胎寶寶時,她同樣選擇了水中分娩,誕下7斤5兩的寶寶。
水中分娩能減輕產時疼痛,降低會陰側切率
也許還有不少人對「水中分娩」不甚了解。據繆士霞介紹,水中分娩是指新生兒娩出時完全浸沒在水中。
繆士霞主任醫師介紹水中分娩
其實,國外早有水中分娩的傳說。古埃及會挑特定的胎兒在水中娩出,這些孩子長大後會擔任男女祭司;居住於克裡特島的古代米諾人會在神聖的殿堂中採取水中分娩;夏威夷的群島上的某些族群仍維持著幾千年來在水中分娩的傳統。
而首先有文獻記載的現代水中分娩,發生在1803年的法國。當時因為產婦經歷了48小時的待產,感到精疲力竭而走進熱水浴缸中想放鬆一下,結果寶寶很快就降生在水中。
20世紀90年代開始,歐洲和美國普遍開展了水中分娩。目前,英國每年有4000名嬰兒在水中誕生,超過半數的分娩中心設有供分娩使用的水池,在瑞士Cantonal醫院產科中心,水中分娩率達到40%—50%。
在我國,首例水中分娩是2003年3月在上海長寧婦幼保健醫院實施的。2006年10月14日,華南地區首例水中分娩嬰兒在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成功誕生。
繆士霞指出,水中分娩具有多種優勢:
一方面,利用水作用於人體的浮力與地心引力相互抵消及溫水的溫熱作用,使孕婦身心放鬆,從而減輕產時疼痛;
同時,肌肉的放鬆,有利宮口擴張,與產床上分娩相比較,水中分娩可以明顯縮短第一產程;另外,依靠水的向上託力減輕胎兒對會陰的壓迫,從而降低了產道裂傷;還可採取自已感覺最為舒適的體位,如躺、坐、蹲、跪等姿勢。
不過,也有不少準媽媽擔心,水中分娩是否會增加新生兒嗆水和感染風險?對此,市十二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蔡中瓊表示,通過對目前該院1236例水中分娩案例的統計,水中分娩與其他分娩方式相比,並不會增加產後出血率及新生兒窒息率,無感染發生。
並且,按照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產時疼痛可降低2-6分,能夠縮短產程,降低會陰側切率,減少會陰裂傷,2019年側切率僅6%。(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吳瑕
審籤 | 吳瑕
實習生 | 梁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