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搶救,危險!」他在哈佛大學實驗室喝下氰化鉀……

2020-12-08 騰訊網

他終於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位被實驗室公認為天才學生的26歲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Jason Altom,喝了一瓶從實驗室拿回家的氰化物,躺在自己床上靜待死亡降臨。

考慮到氰化物是劇毒,他在床頭留下了一張警告字條。

不要搶救。危險:氰化鉀。

(Not suscitate. Danger: Potassium Cyanide)

他的一位室友向記者解釋說:「我想以他的細心,他是擔心有人會試圖口對口給他做人工呼吸。」

——1998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雜誌記錄傑森之死的特稿

本文來源:人人公益

這是20年前的「哈佛大學的致命死亡事件」,在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實驗室裡,最優秀的Golden boy——Jason Altom(下簡稱傑森)的遺書中提到:

「這個事件本來可以避免,這裡的教授有過多的權力來幹涉研究生的生活(too much power over the lives of their grad students)。」

而在今天的中國,「這個事件」,變成了2017年12月26日西交在讀博士楊寶德溺亡,女友吳靜:不堪導師奴役致其輕生;18年3月26日武理工男研究生陶崇園跳樓身亡,導師曾讓喊「爸爸」。19年9月2日華科研究生留血書跳樓自殺,跳樓疑因導師壓榨。2019年12月26日凌晨,南京郵電材料系研究生實驗室自焚。2020年5月9日晚,中國傳媒大學26歲女研究生跳樓身亡,疑因導師不同意論文送審。

1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20年前《哈佛大學的致命死亡事件》上。

作為世界上最好的合成有機化學實驗室,每年大約有350名年輕的科學家——一半研究生,一半博士後在哈佛大學化學系實驗室大樓裡辛勤勞作,每月的津貼稅後大概是1000美元,但每個星期卻要工作60到80小時,而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五到六年時間。

非人的壓力、巨量的研究任務和異常激烈的競爭讓這裡的小時、天、年、星期五夜晚和假期都消失了。

傑森的導師是諾貝爾獎得主伊萊亞斯·J·科裡(Elias J. Corey,下簡稱科裡)。

出生於1928年的科裡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化學家之一,也是本世紀最高產的有機化學家。

他的專業領域是合成有機化學。在一個幾乎沒有先例的職業生涯中, 他和實驗室的成員合成了100多種自然發生的化學物質, 其中許多都具有重大的醫療或工業影響。

科裡是同行公認的本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從科裡實驗室畢業的成員累計發布了10萬份科研論文。

在哈佛,你的導師擁有絕對的權力來決定你什麼時候畢業,這給了導師過度的權力來幹涉研究生的生活。

他們一方面持有你的薪水, 另一方面把持了你的專業推薦信。

在科裡的實驗室,聰明、開朗、自信、心智成熟、內心獨立和堅韌——幾乎是哈佛大學期待學生的模板的傑森,一直在埋頭研究「haplophytine」項目,嘗試了無數次的排列反應,但總是失敗。

傑森在寫給科裡的遺書中寫道:

當你的實驗進展不順利的時候,這是你最終孤獨的地方。沒有人可以交談,這隻有你和分子。

傑森認為他不再得到科裡的尊重。

其實同年2月,科裡實驗室早已發生一起自殺案。

一名來自香港的大學畢業生邁克林,在傑森工作間附近的一個房間被發現時已經不省人事,兩天後身亡,後被裁定為自殺,一些學生認為他使用了氰化鉀。

傑森對邁克林之死有種病態的關注,很長時間後,他還在和同事討論各種細節。

周四晚上,傑森告訴朋友,他可能找到了解決haplophytine問題的辦法,但他必須先完成科裡的想法,儘管他不認為科裡的建議有效,但科裡每天會檢查兩次進度。

周五上午,傑森沒有到實驗室。但他打電話給在實驗室的邁克,讓他打開自己的桌燈,好讓外面看起來他仍在工作。

兩天後,傑森選擇了和邁克林一樣的方式自殺。

巨大的工作壓力、導師的絕對權力,艱巨的心理轉變,和楊寶德、陶崇園事件多麼相似的開頭!

2

在傑森生前,不管是對室友、對實驗室的同事、對好友,他從來沒有提到過導師的虐待和不公正,甚至他以政策建議寫成的遺書,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欣慰」的是,傑森的致命死亡,帶來了大家都渴望的變革。

「我建議應該通過一個由三人組成的導師委員會來跟進研究生的進步,並為研究生提供保護,使他們免受導師的虐待(abusive research advisers)。如果有這樣的委員會存在,事情會有所改變。」

——傑森遺書

遺書的內容很快引起哈佛和哈佛之外的各大高校的震蕩,他提到的三人組成的導師委員會得以實現。

哈佛大學成立了論文諮詢委員會(DissertationAdvisory Committee,下稱DAC),DAC由3名被認為在學生選擇的研究領域擁有專業知識的人員(教師)組成,其中至少有兩名DAC成員持有哈佛大學教師職位。

DAC的職能包括:

第一、批准學生的論文研究提案。

第二、DAC與導師協商,將定期評估學生論文研究的進展情況。DAC可以嚮導師和學生就學生完成論文的進度提出建議。

第三、DAC與導師協商,將決定學生在何時準備辯論他們的論文。

第四、學生必須向DAC提交他們的三名論文審查員辯護人名單,以供批准。

同時,哈佛開始提供免費且保密的心理諮詢。哈佛的心理健康諮詢室還提供24小時的提供緊急護理服務,即使是在晚上,周末和假期,學生都能到這裡尋求幫助。

而由傑森的幾位好友深度參與的哈佛學生生活品質委員會(Quality of Life Committee)的許多建議,也得到校方的重視和採納。

而今日的中國高校呢?數條寶貴的生命,數個破碎的家庭,我們甚至不敢斷定新聞案例就是全部;層出不窮的性侵案件,越來越多鼓起勇氣站起來的人們和時間回溯越來越久的事件,都正在表明,我們都期盼著一個同樣好的結果——公平

2014年肆虐非洲大陸卻遲遲得不到有效控制緩解預防一系列措施的伊波拉病毒,曾被一針見血地指出「治癒伊波拉只差5個歐洲人的距離」。

那麼距離高校性侵事件奴役事件得到高度關注,還差多少間985?

武理工在陶崇園跳樓自殺12天後才發出的情況通報:

在奴役事件報導後,頗多網友們大論「社會經驗」——抗壓能力不足,圓滑經驗不老道,做點小事怎麼了就差沒有像小學時代老師嘲自己吼出的那句「下雨天別人都能到為啥你遲到!」一般笑出聲來。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好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魯迅《藥》

研究生的學習往往伴隨著艱巨的心理轉變,從稚嫩、迫切取得老師的青睞到敬畏導師,再到自信, 獨立思考並勇於挑戰導師的權威。

有時候,30歲無房無車總有那麼一秒想一夜暴富,被父母時刻盼望著一朝功成扛起全家的你,還要看到《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恐慌性爆文。

這是一個人生艱難轉變的階段,貝多芬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但是很多人在努力不被命運扼住咽喉已經很難。

這並不是簡單的「師德歸法律」。

2017年底溺亡的楊寶德,簡訊曾說「自從轉了導師,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他女友吳靜坦言「我知道讓學校開除這個老師的可能性太小了」——導師周筠被處分「取消招生資格」。

但其實,一件件被披露出來的奴役/性侵,都離不開最本質也是最迫切的一個訴求——「以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科裡承認,「我對傑森的背景和日常生活並不夠了解,我感到很難過」,他也堅持認為他不知道傑森的處境如此艱難,「我一直以為,如果這世界上有人要自殺,他可能是最後一個」。

那麼,請不要在TA離去或受傷後,人們才開始傾聽。

內容來自化學科訊 編輯:小玉

相關焦點

  • 兩歲女童誤食劇毒氰化鉀膠囊 至今仍未脫離危險
    兩歲女童誤食劇毒氰化鉀膠囊 至今仍未脫離危險 2008年04月25日 09:30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醫生根據王女士提供的藥物味道和這瓶膠囊,很快確定患兒是誤食了劇毒的氰化鉀,並及時進行了前期治療。今晚(4月24日),兩歲的患兒被轉到了青醫附院東院區治療,但仍未脫離危險。  女童誤服「膠囊」中毒   「大夫,快救救我的孩子。」
  • 銀川19歲大學生喝下半瓶乙二醇病危,醫生連夜搶救
    銀川一19歲小夥兒,因心情抑鬱,一口氣喝下了半瓶乙二醇,4個小時後被發現,已嚴重酸中毒,生命垂危。1月12日下午,他自行喝下了半瓶有毒液體,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瓶毒液是純度高達99.99%的乙二醇,是他一年前從網上購買的,容量500克。服毒四個小時後,家人發現了小容的異常,立即將他送到了銀川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搶救。
  • 抑鬱小夥吞9顆劇毒「氰化鉀」 賣家:假的沒事
    有驚 無險  患者吃了9顆「氰化鉀」,沒啥大事  院方介紹,11日下午4點半左右,25歲的小夥王凱(化名)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江大附院急診中心。父親的一句話讓搶救室的氣氛一下緊張起來,他說兒子吃了9顆從網上買來的,主要成分為「氰化鉀」的毒藥,希望醫生護士趕緊搶救。
  • 賭徒父親盜氰化鉀以備自殺 花季女兒搶服身亡
    中國江蘇網5月2日訊(記者 米格)身處異鄉大女兒從不來看望賭徒父親盧某,盧某以吞服劇毒氰化鉀要挾小女兒喊大女兒來,不曾想對盧某也心懷怨恨的小女兒吞了氰化鉀,瞬間斃命。常熟市檢察院以盧某涉嫌盜竊危險物質罪向法院提起公訴。常熟法院今日審理了這起案件,這是常熟首例盜竊危險物質案開庭審理。  46歲的盧某因嗜賭加性格暴戾,2012年終於把婚姻敗到了頭。離婚後大女兒盧曉麗跟著妻子,小女兒盧曉敏則跟著盧某生活。  盧曉敏曾考上家鄉的重點高中,可惜一個學期後因盧某欠賭債而輟學,無奈之下她跟著父親從安徽來到常熟某電鍍廠打工。
  • 飛鶴與哈佛大學醫學院BIDMC聯合成立飛鶴營養實驗室
    飛鶴-哈佛醫學院BIDMC營養實驗室,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嬰幼兒及成人的營養需求研究。營養實驗室將利用哈佛大學醫學院BIDMC在營養研究領域的先進研究手段、設備及專家資源,開展關於嬰幼兒及成人的營養需求研究,來自飛鶴的研究人員也會加入到這些研究中去。
  • 女子一口氣喝3L水,突然意識模糊,送醫搶救4小時
    經過4個小時的積極搶救,林女士終於脫離危險,8小時後神志清醒。 2017年,泰州26歲的小韓(化名)打完籃球大汗淋漓,一口氣「咕咚咕咚」灌下四瓶純淨水,結果卻覺得頭暈、噁心,家人將他送到泰州市人民醫院,經過檢查,醫生發現小韓不是中暑,而是「水中毒」。曾有一位28歲的加利福尼亞女性在一場喝水大賽中,3個小時內喝了大約6升水,之後出現異常嘔吐、爆炸性的頭痛,並最終死亡。
  • 男子因前妻態度冰冷失控 把氰化鉀塞進孩子嘴裡
    溫州商報 金魚/攝在機場送別女兒和外孫女,卻遭遇前妻譏諷,失控的他把氰化鉀塞到前妻5歲兒子的嘴裡,看到小孩毒倒,男子也吞藥自殺。溫州永強機場人來人往,而這危險的一幕,就發生在今年五一黃金周的第一天。>>>>父親愛女心切鑄下大錯,您有什麼想說的?
  • 寶寶不慎喝下醋精被送醫 醫生:勿盲目催吐或餵水
    2017年11月12日 08:51 來源: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 作者:李藝 編輯:韋仲達 2歲寶寶不慎喝下醋精被送醫搶救
  • 哈佛大學已有18人感染 學生稱所有課程改網課,實驗室幾乎全關閉
    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劉偉(化名)表示,自己和妻子都在家裡辦公,學校每次採取行動也幾乎都走在美國高校的第一個,目前學校已將所有課程改為網上授課,學校的實驗室也已幾乎全部關閉。哈佛大學官方網站於當地時間24日發布了該校校長勞倫斯的聲明,勞倫斯表示,24日早些時候,他和妻子埃德爾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陽性。
  • 他出身北大化學世家,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當選美國三院院士
    因為當時對實驗室的研究很感興趣, 沒有花時間準備。 宋琳考上了,他沒考上。 他開始聯繫自費留學, 被美國幾所大學錄取, 他選擇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 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與地理學的重生
    由於地理學缺乏了合法性,因此導致了很長一段時間地理學科本身的危機,歐美一流大學紛紛取消地理系,隨後中國的大學地理學系1980年代以來紛紛改名,很多人當時就大呼地理學完了。但是地理學就真的完蛋了嗎?答案的否定的。雖然有危機,但是危機危機,危險來臨的時候也孕育了新的生機。
  • 醉酒男一氣之下喝下洗廁所用的鹽酸
    醉酒男一氣之下喝下洗廁所用的鹽酸   點擊此處查看更多圖片     如果不是喝了酒,梅某可能不會賭氣喝下鹽酸
  • 哈佛大學研究員: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可能是恐怖分子策劃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下一次流感大流行不會涉及由對手設計的致命病毒,哈佛大學法律系的傑出研究員維韋克·瓦德瓦(VivekWadhwa)在這樣說。 他寫道:「現在阻止這些技術在全球的傳播已經太晚了,精靈已經走出了瓶子。」必須將冠狀病毒大流行視為對未來的全面彩排。不幸的是,這不僅包括從自然界爆發的病毒,也包括那些將由人類精心設計的病毒。
  • 他是哈佛大學博士後、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裸辭回國,被美國封殺
    北京大學,中國最好的大學,在我小時候曾經立志想要考取的大學,不過,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發現距離這個目標已經越來越遠。哈佛大學,世界最好的大學,長大之後,眼界開闊後,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北大更好的大學。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
  • 神童尹希17歲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生,他原本是中國的一名物理學新
    此外,尹希的父母並沒有讓孩子留在家裡學習,而是鼓勵他在玩耍中尋找靈感,讓他與朋友們交流,多注意身邊的自然變化。尹希仍然是馬拉松的粉絲,後來獲得了馬拉松協會的認證證書。尹希自幼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表現出他對知識的最大興趣和對數學物理的天賦。八歲的時候,我開始在書櫃裡讀大學的微積分課本,還在實驗室裡努力尋找神奇變化的原理。
  • 「謠鹽」再起:食鹽裡的亞鐵氰化鉀是什麼?能吃嗎?
    很多人一看到「亞鐵氰化鉀」這幾個字,就會把注意力放在「氰化鉀」上。亞鐵氰化鉀(Potassium Ferrocyanide)俗稱黃血鹽,化學式為K4[Fe(CN)6]·3H2O。在食鹽包裝袋上,亞鐵氰化鉀的含量以「以[Fe(CN)6]4-」計,即以亞鐵氰根計。因為亞鐵氰根是一個完整的單元,6個氰離子與二價鐵配位。
  • 只有中國食鹽裡有亞鐵氰化鉀?它是什麼?有毒嗎?
    最近關於「鹽裡面加了亞鐵氰化鉀危害健康」的文章在微博、朋友圈瘋傳,文章提到國產食鹽裡面有種可怕的添加劑:亞鐵氰化鉀。 「如果去掉亞鐵二字,我會立即被嚇死。氰化鉀極其危險,致死量一般為50mg~250mg,氰化鉀在10秒鐘內能使人喪失意志,幾分鐘內可以毒死一人。」
  • 食鹽中亞鐵氰化鉀有毒?可不麼 「毒性」跟鹽差不多
    文章控訴「含亞鐵氰化鉀的鹽對人體會帶來危害,這樣的鹽卻霸佔了整個市場」。這個明顯是聳人聽聞的謠言被媒體發文闢謠後,仍然在個別社交渠道上傳播。但是,估計大部分人還是會有一顆懷疑的心,這玩意真的沒毒嗎?吃了含有亞鐵氰化鉀的鹽真的沒事嗎?為此,健康界專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有毒?這『毒性』也就跟鹽差不多吧。」範志紅說。
  • 那些年,我在實驗室用燒杯開啟了深夜食堂模式
    就像門捷列夫所說的:如果你今天在實驗室裡喝了一口飲料,那總有一天你會不小心喝一口丙烯醯胺。在實驗室這種危險的地方,任何一點差錯都應該避免,這是習慣問題。這種地方,遵守規則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負責。1、實驗室誤食了酚酞
  • 近期又一位歸國的科學家,他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外媒:損失太大
    近期又一位歸國的科學家,他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外媒:損失太大了!哈佛大學化學生物系美籍華人科學家謝曉亮對外稱自己將正式全職回歸北京大學,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他是世界上公認的單分子生物學等一系列生物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這位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回國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這對於中國未來的生物發展也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