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人類祖先在遠古的生活食譜?科學家在辦公室做飯,一年不刷鍋

2020-09-07 小草也放光華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的一日三餐是人人都要完成的。在科技發達、烹飪先進、食材豐富的今天,各種美食層出不窮,對吃頗有講究。但是要知道我們的祖先如何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生存下來,他們每餐都吃些什麼?用來烹調的器物(例如陶器)中總是含有一些有機物質,但是我們不能判斷這些物質是上次烹調時遺留下來的,還是代表許多烹調時食物殘渣的累積。為了解我們祖先的「食譜」,一群考古學家決定進行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挑戰:模仿古人不用清潔劑,不刷碗,吃完飯後堅持一年。

此項研究結果發表於8月27日的《科學報告》。來自紐西蘭、英國和美國的學者們找來了7個未上釉的罐子,他們精心製作了7套最初和最後的菜譜,其中包括玉米、小麥和鹿肉等不同的成分。下面的步驟是非常倉促的:7位科學家每人選一個罐子,然後按照特定的食譜和成分,每星期做一頓飯。我們不知道熟食是否好吃,但是在每頓飯之後,他們不會用洗潔精和刷子把鍋刷乾淨。用清水衝淨後,一個星期後再用陶罐煮到用完為止,每次用50次。到那時,罐子裡的殘渣樣品將被仔細採集,然後用不同的食品原料烹調1-4次,再取樣。

經過長達一年的古代人類烹飪模擬實驗,7個用「廚師」的縮寫命名的陶罐(以它們的名字命名)烹飪了50多頓食物,留下了燒過的食物殘渣、附著在陶罐內部的薄層殘渣和被陶罐壁吸收的油脂。這種物質可以幫助考古學家解決一個困擾了他們很多年的難題:依賴於鍋中最後一道菜的殘渣,我們能猜到在這道菜之前還有什麼其他成分被放入鍋中嗎?

這幾位學者如此地研究祖先的食譜,是因為在古人選擇食物的背後有著豐富的信息。食品成分一方面代表了可以在當地收集到的資源,或者是已經形成的商品交易網絡;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消費者的價值觀念。所以了解他們的食物成分有助於我們重建我們祖先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

研究表明,從1970年起,古代炊具中的有機殘留物保留了原始的化學成分,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古代烹飪過程。通過碳氮穩定同位素法分析炊具中的碳化殘留物,並與未經烹飪的食物中的成分進行比較,可以大致得出殘留物中C3植物(如小麥)和C4植物(如玉米)所佔比例以及陸生和水生生物所佔比例。另外,通過檢測古穀類的生物標記物質——植物甾醇、烷基間苯二酚、游離和酯化谷甾醇的含量和比例,可以區分炊具壁上所吸收的脂質來自哪種食物材料。

為了進行研究,科學家們分析了燒焦的食物殘留物的碳、氮穩定同位素,發現燒焦的食物殘留物代表了陶鍋最後烹調的食物的成分,而不是在陶鍋整個烹調過程或近期烹調食物的累積

附著在陶鍋內壁的薄而薄的殘留物不僅代表最後的熟食,而且還保留著之前熟食的痕跡。在陶壺中,烹調食物的成分發生了變化,這種殘留物的成分不斷「重寫」,並且受到最後烹調的影響最大。所以這些殘渣主要代表而不只是「最後的食物」。

陶鍋壁上吸收的脂質代表著以前烹調中逐漸吸收的脂質。另外,雖然我們可以看到隨著配方的改變,脂類成分也會發生變化,但用了幾次新配方烹調後,它們並不能與配方中的脂類成分完全吻合。這就是說,隨著烹調次數的增加,陶鍋壁上吸收的脂質逐漸被替代,但是它仍然代表了陶鍋上所有烹調食物的混合物。對於是否能繼續使用相同的食譜來煮陶鍋,鍋壁吸收的油脂完全代表新的食譜食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所以,隨著陶鍋烹飪時食物成分的變化,陶鍋殘渣的變化由快到慢:燒焦的食物殘渣比附著在鍋內壁的薄層殘渣和被鍋壁吸收的脂肪多。這些殘留物的構成反映了不同時間尺度下的烹調內容:陶鍋內壁吸收的油脂反映了其使用歷史,陶鍋內壁附著的薄層殘留物反映了近期烹調的情況,而燒焦的食物殘留物反映了近期陶鍋的烹調情況。

用不同的殘留物表示不同的時間尺度,可以幫助考古學家研究廚具使用過程中食物來源的變化,還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與食物採集和生產密不可分的古代當地生態環境,以及如何利用古代資源。

這些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的「不刷鍋」實驗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推測古人飲食結構的新方法:從古代炊具裡得到的焦炭殘渣,在壁上粘上一層薄薄的殘渣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以及由鍋壁吸收的脂質組成的營養食物。另外,陶瓷炊具的使用壽命可根據以下方法估算:表面殘留物提供的定量和定性配方組成;吸收殘留物提供的定性配方組成;特定化合物放射性碳年代測定。

要注意的是,飲食包括準備、烹調、儲藏等。該研究只測試了用陶瓷炊具烹調食物一年後,在烹調和「意外」燃燒後留下的殘餘。研究者在論文中指出,如果在這一過程中某些條件發生變化,如用其他材料製成的炊具、其他烹調方式或更長的時間烹調,可能不再符合本研究結論。

相關焦點

  • 為了弄清祖先的「晚餐食譜」,我們決定在實驗室做飯並且一年不刷鍋
    一群考古學家決定開展一次令所有潔癖不寒而慄的挑戰:模仿沒有洗潔精和碗刷可用的古代人,做完飯不刷鍋,而且要堅持一整年。為了弄明白我們祖先的「晚餐菜譜」,一群考古學家決定開展一次令所有潔癖不寒而慄的挑戰:模仿沒有洗潔精和碗刷可用的古代人,做完飯不刷鍋,而且要堅持一整年。一年不刷鍋的實驗這項研究 8 月 27 日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一年不刷的鍋什麼樣?他們想弄清人類祖先的「晚餐食譜」
    一群來自紐西蘭、英國和美國的學者們找來了 7 只沒有上釉的陶鍋,並精心設置了七組由玉米、小麥和鹿肉等不同食材組成的初始食譜和最終食譜。接下來的過程就比較邋遢了:7 位科學家每人挑了一口鍋,每周根據設定好的食譜和食材做一頓「飯」。
  • 為揭開古人的秘密,科學家做了一項邋遢實驗,持續了一年太瘋狂了
    我們的祖先在有正史記錄之前就已經學會了使用陶器來烹飪食物,因此研究陶器上的食物殘留對於研究祖先們的食譜是有幫助的。根據報導,《科學報告》上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論文指出一群科學家做了一次長達一年左右的奇葩實驗。
  • 美食:這幾道快速簡便的即食晚餐食譜可以拯救不想做飯的你
    【美食:這幾道快速簡便的即食晚餐食譜可以拯救不想做飯的你】導語:很多人沒有時間每晚做飯。在全日制工作時間表,下午的課外活動,體育活動,家庭作業,愛好以及晚上需要花費時間的其他一些事情之間,花費數小時準備家常菜是不可能的。
  • 遠古時期的大象竟然長這樣!人類真正的祖先竟然是它?
    原標題:遠古時期的大象竟然長這樣!人類真正的祖先竟然是它? 現代的動物主要都以萌為主,但是你知道遠古時期的動物長什麼樣嗎?遠古時期的動物比人類提前億萬年就生活在地球上了,它們經過了很漫長的歲月,因為災難有的生物遭遇滅絕,有的生物開始逐漸進化適應新的環境,更是有的生物從海洋中走向陸地,從海洋動物進化為哺乳動物。但是無論這些動物如何進化,它們都擁有一些在遠古時期最初始的模樣。今天大家就與寵哥穿越到億萬年前,看一看那些遠古時期的動物。
  • 人類祖先曾在溫泉中做飯?科學家:非洲遠古遺蹟或可以證明
    一些古老的人類祖先遺骸出現在坦尚尼亞北部的奧杜瓦伊裂谷(Olduvai Gorge)之中,人類學家在那裡發現了180萬年前的原始人化石,由此可以表明早期人類曾經在那裡定居和狩獵過。這些沸騰的液體或許能夠證明人類祖先在被認為使用火作為烹飪方式之前,就已將溫泉作為烹飪新鮮獵物的重要手段。
  • 為了看古人類煮的是什麼,科學家做了一項邋遢實驗,持續一年時間
    人類的祖先曾經就是自然界動物的一分子,他們為了生存也必須吃下食物。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研究人類祖先的食譜有助於現代人了解當時他們的生存條件以及環境情況。前段時間《科學報告》上出現了一篇有趣的研究論文,一群來自美國、紐西蘭和英國的考古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長達一年的「邋遢」實驗,目的就是為了探索人類祖先能夠在陶瓷鍋裡留下什麼。
  • 科學家建立3億年前遠古蟑螂物種祖先3D結構
    據美國《每日科學》報導,近日,科學家將3億年前蟑螂的祖先物種以3D結構清晰地呈現出來。
  • 科學家建立3億年前遠古蟑螂物種祖先3D結構(圖)
    科學家分析3億年前遠古蟑螂物種的3D結構模型,發現它的肢體是如何適宜各種地形環境,它不僅可以在空中飛行,還在地面上靈活爬行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科學日報報導,近日,科學家將3億年前蟑螂的祖先物種以3D結構清晰地呈現出來。
  • 科學家發現遠古人類化石,距今已19萬年,生活在青藏高原!
    雖然人類的起源並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是目前大眾所接受的說法還是「走出非洲」理論。大約在20萬年之前,地球進入了非常寒冷的階段,除了炎熱的非洲外,其他地區的人類祖先差不多也都滅絕了。在2008年的時候,科學家在俄羅斯的阿爾泰山脈,找到了一處山洞,在這處山洞中他們發現了古人類的指骨化石。畢竟當時的科技水平有限,科學家無法判斷主人的身份和樣貌。到了2010年,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找到了這塊化石的主人,令人驚訝的是,這塊化石的主人並不是智人,而是一個全新的人種。
  • 您知道在猿人時期,我們的人類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嗎?
    您知道在猿人時期,我們的人類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嗎?遠古人類的生活沒有文字記載,只能從遺址中去探尋他們的生活足跡。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全國發現了20多處猿人遺址,是世界上發現遺址最多的國家。這就證明了我國是人類起源的搖籃之一。我國著名的猿人遺址,有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和北京猿人,他們都以發明地命名。1965年在雲南元謀縣發現了兩顆距今約170萬年的猿人牙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這是已知的,我國境內的最早居民,中國的歷史也由此揭開序幕。
  • 我們的遠古祖先是毛茸茸的小型食蟲者
    作者:Robert Sanders,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供圖:SalTheColourGeek/Flickr科學家們基於對107種不同種類哺乳動物基因組的分析,證明了人類遙遠的祖先——在6600萬年前恐龍腳邊迅速跑來跑去的小型覆毛生物
  • 下班回家你會做飯嗎,怎麼樣才能不讓你做飯不粘鍋?
    粘鍋,可能讓你在做飯做菜的時候手忙腳亂,尤其飯後刷鍋的問題;燒焦的食物殘渣會牢牢的吸附在鍋底,最後你的鍋子毀了。食物中的蛋白質與鍋內的金屬原子接觸,形成化學鍵;表面的凹陷正好為粘鍋提供了條件。 不粘鍋的核心則是往鍋內加入不粘塗層,阻隔二者直接接觸。
  • 人類祖先或並非由猿進化而來,科學家:人類共祖其實是一條魚
    人類從哪來?人類的祖先是誰?當被問到有關人類起源的問題,我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猿」、「河姆渡文明」等等。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人應是由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似乎都表明,人類祖先並非是靈長類動物,而有可能是魚類。
  • 發現「嵌套」DNA,我們的祖先與神秘遠古人類有親密交往
    今天的人類攜帶著一個古老的,未知的祖先的基因,人類基因可能是在一百萬年前混雜在一起的遠古人遺留下來的。遠古人類冷泉港實驗室的計算生物學家亞當·西佩爾說,祖先可能是遠古人類在20萬至30萬年前與尼安德特人交配,早在這兩種物種的更近和更廣為人知的混合發生之前,智人在五萬年前從非洲遷移到歐洲。
  • 這樣用不粘鍋=吃毒!鐵鍋、不粘鍋、不鏽鋼鍋……該用哪個?
    你家的鍋有這種情況嗎:用了一年半的炒菜鍋,中間的塗層掉了。在網上看到有人說,這種塗層在高溫加熱時,釋放有毒素,容易致癌,這什麼材料做成的?不粘鍋塗層對人體有害嗎?視頻來源:CCTV生活圈除了不要用鋼絲球刷鍋,還能怎麼樣保養防止塗層脫落延長壽命?
  • 蠍子的祖先是誰?科學家提到一種遠古生物,比恐龍還久遠
    那麼,蠍子的祖先究竟是誰呢?它們與現代蠍子又有哪些不同?前段時間,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處蠍子化石,距今約有4.3億年的歷史,從時間上來看,正是遠古蠍子從海洋來到陸地上的時間,它們雖然已經具備了現代蠍子的生理結構和基本形狀,不過,仍然保留著一部分海洋生物的特徵。
  • 人類起源 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古往今來,面對著浩瀚的歷史長河,人類不斷的向自身,向宇宙重複著這個疑問。在歷史悠久的中國,人們對女媧造人的故事耳熟能詳。在西方上帝造人的傳說也是婦孺皆知。然而神話畢竟是神話,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一步步的揭開人類起源之謎。某些人類始祖遺蹟的考古發現,讓我們對遠古人類有了直觀的認識。那麼人到底從哪裡來?中國人的祖先究竟是誰呢?就讓我們走出神話的迷霧,首先開始探尋中國大地上古人類的發展軌跡。
  • 人類的祖先是遠古盾皮魚嗎?探索從魚到人的演化取得重大進展!
    中澳科學家通過對一種生活在4億年前叫做「盾皮魚」的魚類化石研究發現,這種遠古魚類有著和人類一樣的頜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學家通力合作,用全新的研究方法,在探索從魚到人的演化問題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DNA就已經為此變異
    兩位科學家認為,我們的祖先進化出了針對這些汙染物的防禦措施。如今,這些措施在人們面對煙霧的時候,仍然可以提供有限的保護。但這是把雙刃劍,基因在進化的同時,可能也削弱了我們應對其他疾病的能力。故事發生在距今約七百萬年前。當時的非洲正逐漸變得更加乾旱。非洲北部是撒哈拉沙漠,而東部和南部則是一片寬廣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