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於推廣博物教育和生態保護。
守護每一個孩子對自然的興趣,引導公眾關注城市中的生態現象,每年為3000個親子家庭提供專業、有趣的博物學課程。
在古代常用於紡織染黑的植物主要有櫟實、橡實、五倍子、柿葉、冬青葉、烏柏葉等。除了植物染料外,還有天然的動物染料如五倍子、墨魚汁等。而近代後,主要用硫化黑(一種含硫的高分子化合物)來染色。至於黑色的顏料,則主要來自炭黑。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幾種。
烏桕(Sapium sebiferum),為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是咱們身邊非常常見的綠化樹種,也是是主要的彩葉喬木。然而除了觀賞外,烏桕的用途其實十分廣泛,不僅種子外有蠟層可以制蠟燭,葉片還能用於給衣物染黑。
烏桕的葉和雄花序
烏桕的果實和覆蓋著白色蠟層的種子
秋天色彩豐富的烏桕葉片,沒想到染出的居然是黑色
五倍子可以認為是一種動物染料,但又比較特殊,因為五倍子實際上主要是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在寄主植物的幼枝和葉上形成的蟲癭經過乾燥後所得。而它的寄主為鹽膚木及其同屬的幾種植物。
五倍子蚜
五倍子蚜寄生後形成的蟲癭
經加工乾燥後的蟲癭即為中藥五倍子
那五倍子蚜的寄主植物鹽膚木長啥樣呢?
鹽膚木(Rhus chinensis),為漆樹科鹽膚木屬的落葉喬木。奇數羽狀複葉,葉軸上有較寬的葉狀翅,葉邊緣有齒;雌雄異體,白色小花排成寬大而多分枝的圓錐花序;核果球形,成熟時紅色。
鹽膚木未成熟的核果
炭黑,是碳的一種存在形式,為輕、松而細的黑色粉末,表面積非常大,是含碳物質(煤、天燃氣等)不完全燃燒或受熱分解的產物。古時候的人通過收集焚燒動植物後留下的黑灰,用來調製黑色顏料。
顏色往往被人類賦予很多內涵,而紫色給人的感覺是夢幻、神秘、高貴而又充滿宗教意味,想想紫氣東來、紫禁城這些詞語。我們知道紫色是紅色與藍色複合而成的,而自然界也有天然的紫色染料,如紫草、紫膠蟲等。
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為紫草科紫草屬的多年生草本。葉無柄,卵狀披針形,兩面均有短糙伏毛;開白色小花,排成花序著生在莖和枝上部。全國各地山坡草地均有分布。
紫草的染色部位在紫色的根部,根又分軟根和硬根兩類,軟根較適合染色,以絲質的染色效果最好。
紫草根
紫膠蟲是同翅目膠蚧科的一些昆蟲,同胭脂蟲一樣也是蚧殼蟲。雌蟲寄生在黃檀等樹上吸食樹液後可分泌出一種紫色的天然樹脂,稱為紫膠。原產亞洲,商業化養殖最多的種為紫膠蚧(Kerria lacca),而在我國,雲南是主要的紫膠產地,所用的種是雲南紫膠蟲(Kerria yunnanensis)。
紫膠蚧分泌樹脂形成紫膠
紫膠常被加工成片狀出售
紫膠蚧的寄主植物黃檀
除了紫草和紫膠蟲外,還有一種歷史悠久的天然紫來源——骨螺。最早用骨螺染色的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當時的生產中心在泰爾(現在的黎巴嫩城市),因此染出的紫色稱為泰爾紫。腓尼基人用骨螺紫給羊毛染色,用來交換黃金白銀等,進行海上貿易。
可用於染色的骨螺通常指Bolinus brandaris和Bolinus trunculus兩種,它們都有著厚實的硬殼,鰓下腺能分泌出黏液,最初無色,光照後會變成紫色,所以也稱這種顏色為骨螺紫,在古代西方它可是地位與權力的象徵呢。
在古代,綠色染料植物並不多,凍綠便是其中之一;綠色多來源於黃色與靛藍的套染,因為綠色是黃與藍的調和色。而綠色顏料的代表則是孔雀石。
凍綠(Rhamnus utilis),為鼠李科鼠李屬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端常有刺。葉常對生,為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花單性,雌雄異株,小花淺綠色,往往簇生葉腋;核果近球形,成熟時為黑色。分布範圍廣,全國南北均可見。葉片可作綠色染料。
孔雀石是一種綠色的含銅鹼式碳酸鹽,據研究可能是最早的銅礦石,可以做眼妝、壁畫的顏料,還能用來制釉及給玻璃上色。孔雀石通常為葡萄狀、塊狀或鍾乳狀,單晶體並不常見,外表為鮮豔的綠色,常和少量的藍銅礦伴生。
孔雀石與藍銅礦伴生
註:以上圖片除標記外均來自網絡。
更多優質歷史文章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