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火了。
李子柒的視頻,用精緻的畫面,傳遞出唯美的情思,向世人再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有兩集,讓我嘆為觀止。
一集是她用葡萄皮染出了紫色的紗裙。染過的紫色紗裙漂亮極了,她穿上就像仙女下凡似的。
還有一集,她用木耳菜上的黑果實來染鬥篷,引得眾人紛紛模仿。
這種純天然的顏色,集採於大自然的精華,實在是比工業染料的顏色更富有層次和變化性,也更多了一點生命的意味。
其實,不僅僅是這兩種植物可以提取染汁,在我國上古時代,先人們就善於利用各種植物,用五彩斑斕的顏色裝點自己的生活。而這些顏色,都來源於大自然的毫無保留的饋贈。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古老詩集之一。《詩經》中記述動植物繁多,因此讀懂它就能夠對上古時候的動植物,有一定的了解。有些更名換姓的,甚至滅絕了的,都能在這部詩集裡窺探一二。
《詩經》中又有哪些植物早就為先人所知,被用來染色呢?
先看看《詩經·小雅》裡的這首詩。
小雅·採綠
終朝採綠,不盈一匊。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終朝採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
之子於狩,言韔其弓。之子於釣,言綸之繩。
其釣維何?維魴及鱮。維魴及鱮,薄言觀者。
首句中的「終朝採綠」和下面一行的「終朝採藍」中,「綠」和「藍」都是可以用來染製衣服的草本植物。
「綠」是藎草。藎草是一年生草本,稈細弱無毛,基部傾斜,高30-45cm,分枝多節,多生長於山坡、草地和陰溼處。同時,它還是一種草藥,具有止咳定喘,解毒殺蟲之功效。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藎草可以用來染色。根據它染出顏色的不同,還有一些別名。
如,它可以染綠色,故它又被稱為「菉竹」(菉、綠通假)。
《詩經.國風.淇奧》中「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的『綠』同樣指的是藎草。
它也可用來染黃,用於染黃朝服所用。黃色是古代王者專用的顏色,故又有別稱「王芻」。
除了藎草,鼠李也可以染黃、綠二色。鼠李,即《詩經·小雅·南山有臺》中提到的「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中的「楰」,還叫鼠梓,也叫苦楸。
再來說說「藍」。「藍」即蓼藍,可以染靛、染藍,它也是一種草藥,葉有清熱解毒之效。
蓼藍的染色功效一直延續至後面的歷朝歷代。
如荀子《勸學》一篇即有:「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這裡的「藍」,就是指蓼藍。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憶江南》一詩中亦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藍」,也是指藍草。
到今天,還有一些古鎮或者少數民族聚居地,用這種古法印染藍色花布。
看,天然植物染出的藍,是不是更多了一點大自然的靜謐呢?
除了「綠」和「藍」,《詩經》中還可以看到其他可以用於染色的植物。
「茹藘」這種植物,聽說過嗎?其實它就是現在所稱的茜草。
《東門之墠》中說道:「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東門之慄,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鄭風·出其東門》也提到:「縞衣茹藘,聊可與娛。」「縞衣」即素衣、白色的衣服。「茹蘆」在這裡指代紅佩巾。
茜草的根部可以萃取紅色色素用以「染絳」,染出的茜色自然又浪漫,深深淺淺都有。綾羅綢緞中的紅色,就是靠它染成的。
明代楊慎的《竹枝詞》中,有「紅妝女伴碧江濆,蓪草花簪茜草裙。」
同樣是明代的張時徹亦有「拾得紅茜草,染就石榴裙」這樣的詩句。
古人用來染制的天然植物還有很多,染出的顏色也有紅、黃、綠、藍、黑等。有時候還會將兩種顏色或者更多進行套染,獲取更豐富的顏色。
傳統工藝博大精深。如今,李子柒神一般還原出了古人用植物染色的技術,你是不是也心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