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世界咖啡種植的交界,充滿野性的咖啡風味——印度季風/風漬咖啡

2021-01-20 咖評

  

點擊關注 | 咖評 vdailycom 


說到古老的咖啡品種,衣索比亞的原生品種和葉門的摩卡是當之無愧。其實印度在十六到十七世紀也開始了咖啡種植,也算的上是第三大古老咖啡品種,但因為當時印度種植的咖啡基因多態性已不復見,所以植物學家沒有把印度咖啡列入古老品種裡面。



咖啡種植新舊世界的交界 

傳說印度咖啡是從1600年印度的回教蘇菲教派的聖者遠赴麥加朝聖,返國途中經過葉門偷了7顆咖啡種子,在印度西南部開始了種植咖啡。但是根據文獻記載,印度是在1695年才開始引進咖啡,雖然時間軸上有差異,但是都證明了印度最晚在17世紀就開始咖啡種植,也早於歐洲在18世紀中移植」舊世界「埃塞和葉門的咖啡到」新世界「中南美洲和印尼種植,印度的咖啡種植恰好在新舊世界的交界點。

沒有了印度咖啡的存在,印度移植過去的印尼爪哇島種植咖啡的存在,也沒有了18世紀新世界種植咖啡的熱潮。


印度地理與氣候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半島上,海岸線6083公裡。地形以平原、高原、緩丘為主,佔國土面積的60%左右。大致分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三個地形區,北部山地屬喜馬拉雅山系,山勢高峻,多7000米以上的山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南部德幹高原海拔大多在300~800米之間。



沿海有狹窄的衝積平原。西北部是以沙質荒漠為主的印度沙漠。重要河流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訥爾默達河、戈達瓦裡河、克裡希納河等。河流水量大,季節變化明顯。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幹、雨季分明。西北部屬山地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


印度咖啡品種 

印度的咖啡主要產區只要分布在西南部卡納塔卡省,種植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西南部的克拉拉省,主要種植羅布斯塔咖啡豆。」舊世界「的印度咖啡豆的風味是出了名的野性,這便使印度成為了最開始改良咖啡品種的國家。從1918-1920年園藝家肯特在印度的咖啡園裡面篩選出了耐旱以及對葉銹病有抗力的鐵皮卡變種肯特,並引種到新世紀的產國。除了肯特,印度後面也培育出更多的另類咖啡,但是咖啡風味依舊還是帶有野性。



Sln288:印度阿拉比卡豆與拉比瑞卡豆的混血,對葉銹病有抗力,風味接近阿拉比卡豆,略帶野性的味道。


Sln795:SLN288和肯特的混血,沒有了拉比瑞卡豆的不好味道,風味更為優雅,抗病力也比SLN288更強,是印度現在主力咖啡種植品種。


Sln9:印度精心打造的低級品種,有埃塞野生品種Tafarikela和提莫品種的雜交,高產量,抗病力極佳,豆子略帶瑰夏咖啡的風味。


Sln12:卡杜拉和提莫的混血,簡稱印度卡蒂姆,風味野性,抗病力高,產量高。


Sln:274:小粒羅布斯塔豆,麥茶的風味,有甜感,有花生和堅果的香氣,是羅布斯塔裡面的帝王級別。


SlnC x R:剛果西斯種和羅布斯塔的混血,印度香料,微微水果香氣和酸度,主要用於拼配濃縮咖啡豆。


上文一直提到印度咖啡風味野性,前街也按捺不住探索這個神秘的咖啡風味,特意入手了獨一無二季風處理法的印度季風咖啡豆,也加風漬咖啡,然後進行烘焙,杯測,衝煮等一系列探索。



產區:印度南部馬拉巴海岸

海拔:1100-1200米

品種:肯特,Sln795,卡蒂姆,sln 9

處理法:季風/風漬日曬處理法


季風/風漬處理法的起源 

十七到十八世紀,印度以帆船運送咖啡豆到歐洲,一趟要花上六個月,生豆置於船倉底層,吸收了海面的溼氣與鹹味,生豆運抵歐洲已變質,色澤從深綠蛻變為稻穀的黃褐色,咖啡的果酸味幾乎不見了,卻意外發展出濃濃堅果與穀物味,喝起來口感十足,有點玄米茶風味。奇奇怪怪的東西總會有人喜歡,北歐人很喜歡這種金黃色的另類咖啡。一八六九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加上汽船問世,縮短了印度去歐洲的航行時間,客戶卻開始抱怨印度咖啡「走味」了,失去昔日迷人的黃色與堅果味,訂單銳減,印度出口商才開始研究解決之道。



現代的季風/風漬處理如何完成?

每年的5、6月份,在印度的西南部會出現季風現象,風漬咖啡需以日曬豆來做,咖啡農將豆子平曬在風漬廠裡,大約有12-20釐米的厚度,放置5天,再一遍又一遍地用耙子梳耙這些咖啡豆,使所有的咖啡豆都接觸到當時溼度極高的空氣,然後把這些咖啡豆鬆鬆地裝到袋子裡堆起來,以便使季風可以吹透袋子。風漬廠房面向西邊,西南吹來的鹹濕季風。咖啡豆平鋪在風漬場內,窗戶全開,夏天從阿拉伯海岸吹來的季風溼度很高,風漬一定程度後再入袋,但咖啡豆不能裝太滿,且咖啡袋不能堆擠太密以免不透風而發黴,在那兒這些袋子每周重新裝一次堆—次,一共經過7周,直到咖啡豆變了顏色和味道,還要不時倒出咖啡豆更換麻布袋以免孳生黴菌,相當費時耗工。



風漬期約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後還要再經過煙燻處理,以驅趕象鼻蟲,最後還要人工篩豆,挑掉未變成金黃色的失敗豆子。從6月開始,經過三至四個月風漬,綠色咖啡豆的體積澎脹一至兩倍大,顏色開始由綠轉呈金黃色,重量和密度降低,含水率約13%,豆子的酸度也被降低,質與量均起重大變化。最後再把未風漬好的豆子或是其他雜物、缺點豆再篩選一次,除去那些未受到「季風」影響的咖啡豆,然後進行杯測、分級、裝袋、出口等的後制動作準備,每年10月到次年2月是製作「季風」咖啡的好時節。


前街認為季風咖啡的風味像是大麥茶,主調都是穀物的味道,帶著威威果酸。如果換在別的咖啡出現這種味道,可能會被認為是瑕疵味,但是出現在季風咖啡裡面,最為正常不過了。


前街生豆分析 

季風咖啡生豆豆色蒼白/偏黃白,豆質密度一般,前街咖啡決定烘焙中等火力再穩步爬升,轉黃點在4分50秒左右,然後降低火力開風門進入梅納反應,一爆時開大風門,保持火力,溫度約184.4℃,一爆後2分30秒下豆。


 

前街烘焙建議 

烘焙機:楊家600g半直火

爐溫預熱至設施200度入鍋,風門開設3,30S後開火,火力調整160,回溫點1』25」,保持火力,4』50」轉黃,青草味消失,進入脫水階段,火力下調至140,風門開到4,到168度時火力再次下調至110。



8分鐘脫水完畢脫水完畢,豆表出現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轉為咖啡香,為一爆前奏,這時火力保持不變,風門開到5,並留意聽一爆的聲音。到8』55」』開始一爆,風門全開5。一爆後發展時間2分30秒,至197.8℃下鍋。


前街杯測報告 


前街衝煮建議 

烘焙程度較深的咖啡豆,為了凸顯咖啡的醇厚感,前街咖啡會選擇Kono濾杯來衝煮。Kono濾杯的特點在於有浸泡的功能,可以利用浸泡來萃取更多的咖啡物質,提升醇厚口感。Kono濾杯肋骨不多且位於低端,可以使濾紙緊貼在濾杯上以達到限制氣流的效果,從而使水流速度減緩增加水粉接觸時間。

 


水溫:88-89度

比例:1:15

研磨度:中粗研磨度/粗砂糖大小(20號篩網過篩率70-75%)

前街三段式衝煮手法::第一段注入30克水量進行30秒悶蒸,接著注入95克(電子秤顯示125克左右),約1分鐘注入完畢,當水位降到粉層2/3處注入剩餘的100克(電子秤顯示225克左右),約1分40秒注入完畢。2分-2分10秒滴濾完成,移開濾杯,完成萃取。


衝煮風味描述:濃鬱焦糖、葡萄乾、草本氣息,口感像玄米茶,有莓果餘韻。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評 vdailycom 」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咖評 vdailycom 

 發現美好咖啡館  開一家自己的小店



相關焦點

  • 印度咖啡產區 季風處理咖啡如何讓製作?風漬咖啡衝煮風味特點
    咖啡種植新舊世界的交界 傳說印度咖啡是從1600年印度的回教蘇菲教派的聖者遠赴麥加朝聖,返國途中經過葉門偷了7顆咖啡種子,在印度西南部開始了種植咖啡。但是根據文獻記載,印度是在1695年才開始引進咖啡,雖然時間軸上有差異,但是都證明了印度最晚在17世紀就開始咖啡種植,也早於歐洲在18世紀中移植」舊世界「埃塞和葉門的咖啡到」新世界「中南美洲和印尼種植,印度的咖啡種植恰好在新舊世界的交界點。沒有了印度咖啡的存在,印度移植過去的印尼爪哇島種植咖啡的存在,也沒有了18世紀新世界種植咖啡的熱潮。
  • 印度咖啡怎麼樣 印度風漬咖啡豆口感 季風馬拉巴咖啡風味描述
    亞洲最早種植咖啡的國家-印度1600年左右,一位名叫巴巴布丹的印度伊斯蘭教徒到麥加朝聖,順道從摩卡偷偷攜帶7顆咖啡種子返回印度,載種於西南部卡納塔卡省(Karnataka)他修行的強桌吉裡山區,開啟了印度栽培業。
  • 印度產區咖啡豆手衝 衝煮印度風漬咖啡季風咖啡口感與風味描述
    提到亞洲產區的咖啡豆,人們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印度尼西亞的曼特寧咖啡,或者中國雲南的小粒咖啡,其實亞洲產區還有一個有著神秘面紗的咖啡豆——印度風漬咖啡豆(又稱為季風咖啡或者馬拉巴咖啡Monsooned Coffee),其風味的形成過程讓前街咖啡十分感興趣。
  • 萬國咖啡之印度——奶茶下的咖啡文化
    相比較於奶茶,咖啡在印度的普及程度似乎就弱了很多。但早在十七世紀,印度就開始了咖啡栽培業,是除了埃塞與葉門的第三號古早味咖啡。擁有著「舊世界咖啡」的野香韻味,醇厚度比中南美洲與非洲豆高。但酸味較低,風味略帶藥草、香料與泥土味,低沉的悶香高於上揚的酸香味。印度咖啡的生產量比起衣索比亞與任一個中美洲國家還多出許多,有90萬公頃的土地種植咖啡豆,是全球咖啡第五大生產國。除了產量大以外,印度的另一張咖啡名片就是風漬咖啡。
  • 星巴克咖啡豆種類13種推薦 咖啡豆產區風味特點&咖啡衝煮風味口感
    有不少小夥伴拿著咖啡信息卡到前街,想了解這些豆子產區的信息風味。本文前街就來說說派克市場咖啡豆,肯亞咖啡豆,蘇門答臘咖啡豆的產區信息以及產區風味。星巴克派克市場中度烘焙咖啡豆選用拉丁美洲產區的咖啡豆,這是一款拼配咖啡豆,配方包含瓜地馬拉和哥倫比亞咖啡豆。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包括墨西哥(北美洲)、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
  • 巴西咖啡豆與瓜地馬拉咖啡豆對比 巴西咖啡風味 瓜地馬拉咖啡風味
    巴西的咖啡農場海拔多數低於1000米,習慣上多採用暴曬式種植法,原本與精品咖啡豆要求的高海拔遮陰式種植不符,機緣巧合卻發展出了獨有的酸度低而堅果味重,甜香與醇厚俱佳,花香與果香不明顯的大眾巴西軟豆風味。瓜地馬拉這個以湖泊和火山著稱的國家,其火山土壤、降水、溫度、溼度、海拔, 都為咖啡生長提供的天然優越環境, 其咖啡豆也以果香濃鬱著稱。
  • 鐵皮卡品種傳播路線&咖啡樹生長過程 鐵皮卡藍山咖啡口感風味描述
    現在全球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產量佔了70%,作為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古老的鐵皮卡,由其故鄉衣索比亞傳播到世界各地造就世界咖啡產國的發展,它是怎麼傳播到全球的?鐵皮卡又是如何種植的?前街本文就來說說鐵皮卡咖啡的傳播史和鐵皮卡如何從一顆咖啡豆成長到一顆咖啡樹。
  • 中國精品咖啡:雲南精品咖啡和雲南小粒咖啡的風味特點區別
    選擇正確的品種,種植在適當的海拔位置,成熟以後試驗出能表達特有風味的處理方式,這是我認為的精品咖啡能有明顯地域風味的唯一邏輯關係,也是雲南農業廳最近在主導的工作:建立雲南精品咖啡風味圖譜。這句話的意思是,找出雲南精品咖啡應有的地域風味。為什麼雲南豆這幾年這麼喜歡注重處理法呢?
  • 薩爾瓦多咖啡推薦 薩爾瓦多咖啡風味特性 薩爾瓦多產區聖安娜咖啡
    薩爾瓦多國土面積雖小,但卻擁有幾十座火山,是世界上火山密度最大的國家,因此被稱為「火山之國」。全國平均海拔較高,這樣的地理環境十分有利於咖啡生長。薩爾瓦多咖啡有六大產區,大致都分布在海拔1,200米上火山灰覆蓋的高山邊坡或高原地區,11月到翌年4月為咖啡收穫與採收季節。
  • 星巴克的咖啡故事:咖啡的起源和種植
    世界上第一株咖啡樹是在非洲之角發現的  在希臘語中,咖啡代表的是「力量與熱情」,一千多年前人類就有飲用咖啡的歷史了。世界上第一株咖啡樹是在非洲之角發現的,非洲之角衣索比亞是咖啡的故鄉。  傳說:古代衣索比亞名叫卡法(kaffa)的山區,生長著一種結小紅果的野生灌木。
  • 世界咖啡地圖 咖啡豆種植基地分布圖 全球產區咖啡味道描述
    咖啡種植帶分布在地球的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南美洲、中美洲、亞洲、非洲及幾個咖啡種植島(夏威夷和牙買加)均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炎熱而溼潤。南美洲和中美洲咖啡產量約佔世界供應總量70%。亞洲和非洲咖啡產量約佔世界供應總量20%。咖啡種植島咖啡產量約佔世界咖啡供應總量10%。
  • 不同咖啡產區咖啡的風味表現
    作為一個擁有眾多火山的國家,瓜地馬拉產區都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咖啡種植條件的。火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礦物質,加上危國的微型氣候眾多,海拔高度等優越自然條件。前街咖啡通過杯測瓜地馬拉所產的咖啡,發現豆具有特殊的煙燻風味和豐富的果汁口感的特點。
  • 瓜地馬拉咖啡產區風味特點描述 薇薇特南果咖啡 安地卡花神咖啡
    瓜地馬拉擁有有八個咖啡產區,皆位於亞熱帶氣候下的高地地形上,雨量豐富穩定,肥沃的火山灰土壤,使得瓜地馬拉各地有著極適合咖啡種植的自然環境條件。每一個咖啡產區擁有著獨特的風味,這次前街咖啡帶著大家看看每個產區咖啡豆的風味有什麼不同。*薇薇特南果Highland Huehue 三個非火山區中生產單品咖啡最乾燥且地勢最高的區域。
  • 世界五大頂級咖啡產地
    而一個咖啡愛好者,一定會選擇購買咖啡豆、現磨衝泡咖啡細細地品味。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世界著名的咖啡產地。第二名 肯亞:此生難忘的咖啡體驗最專業的咖啡師會告訴你肯亞是咖啡中的上品,風味明顯:有檸檬的酸味,香甜的水果味、濃醇的巧克力味。肯亞的咖啡歷史並不長,20世紀初開始引進阿拉比卡咖啡品種,後來更多培育來自巴西的品種。
  • 玻利維亞精品咖啡標誌 明日太陽計劃什麼 可可日曬處理咖啡風味
    玻利維亞位於南美洲的中部,北面毗鄰著咖啡生產大國巴西和咖啡神秘國度秘魯。玻利維亞是有高山之國的稱號,其首都拉巴斯海拔高達3660米,就算是喜愛高海拔生長的阿拉比卡也無法種植在此高冷之地。但是在拉巴斯東北部的永加斯(Yungas)地區與盆地接壤,海拔稍低,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植咖啡。所以玻利維亞是個咖啡往「低海拔」種植的國家。
  • 雲南小粒咖啡豆口感|雲南咖啡種植史 卡蒂姆咖啡豆的特點與風味
    前幾天有介紹了雲南鐵皮卡的風味(沒看過的小夥伴可以看哦),那麼小編今天還是來介紹一下雲南很有名的咖啡-雲南小粒。之後的 100 年時間裡,咖啡樹並沒有在這個地區生長開來,直到跨國公司在 1980 年代末先後進入雲南,這個舶來品才被重新種植和利用了起來,出口世界。 1930年後,著名僑領梁金山先生又將咖啡帶到蒲縹、羅明種植,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
  • 肯亞咖啡故事品種風味 肯亞SL28和SL34咖啡味道差別在哪裡?
    頂級的肯亞咖啡都是出自這兩個優秀品系,但移植到亞洲卻走了味兒,無法顯現肯亞豆的特色。咖啡精品浪潮下,咖啡品種被認為是影響杯中風味的重要因素。肯亞咖啡的風味與SL-28、SL-34這兩個咖啡品種分不開。SL,代表Scott Labs,Scott Laboratories,斯科特實驗室。
  • 中國雲南咖啡精品產區 雲南卡蒂姆小粒咖啡衝煮口感與風味特點
    前街咖啡的口糧豆系列中,中國雲南小粒咖啡映入了不少愛好者的視線中。雲南咖啡豆在以前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品質不好風味不好。但隨著精品咖啡行業的發展,雲南咖啡豆成為了一匹黑馬闖進了精品咖啡屆。雲南鐵皮卡被標註為雲南精品咖啡,而雲南卡蒂姆咖啡豆則按市場習慣相應的標註為雲南小粒咖啡。這兩支雲南咖啡前街咖啡都會烘焙至中度烘焙,因為雲南產區並不是一個酸感產區,咖啡豆風味都是比較均衡,基調都是堅果、紅糖的風味。
  • 咖啡豆風味 咖啡豆風味有什麼決定 咖啡豆風味及口味詳解
    咖啡品種與種植環境,哪一樣影響風味比較大?這一點見仁見智。曾經有位著名的咖啡化學家lilly博士提出過見解:咖啡豆的特質與香醇潛能,70%已經有基因組成。另外30%取決於種植地的生態系統。包括緯度,海拔,土壤,日照,溼度,溫度等等都會主導者咖啡風味的走向。
  • 印尼西爪哇咖啡豆特點 爪哇咖啡怎么喝 日曬蜜處理法咖啡
    種植歷史爪哇島生產咖啡的歷史非常悠久,西爪哇是印度尼西亞第一個荷蘭殖民地徵服期間首次種植咖啡的地方。荷蘭人在17世紀開始在爪哇島(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種植和出口咖啡樹。早期,荷蘭統治時代種植的是阿拉比卡Typica咖啡豆,咖啡由錫蘭島(現代的斯裡蘭卡)引進。17世紀,荷蘭殖民政府最初種植咖啡在巴達維亞,往南延伸到Sukab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