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 | 咖評 vdailycom
說到古老的咖啡品種,衣索比亞的原生品種和葉門的摩卡是當之無愧。其實印度在十六到十七世紀也開始了咖啡種植,也算的上是第三大古老咖啡品種,但因為當時印度種植的咖啡基因多態性已不復見,所以植物學家沒有把印度咖啡列入古老品種裡面。
咖啡種植新舊世界的交界
傳說印度咖啡是從1600年印度的回教蘇菲教派的聖者遠赴麥加朝聖,返國途中經過葉門偷了7顆咖啡種子,在印度西南部開始了種植咖啡。但是根據文獻記載,印度是在1695年才開始引進咖啡,雖然時間軸上有差異,但是都證明了印度最晚在17世紀就開始咖啡種植,也早於歐洲在18世紀中移植」舊世界「埃塞和葉門的咖啡到」新世界「中南美洲和印尼種植,印度的咖啡種植恰好在新舊世界的交界點。
沒有了印度咖啡的存在,印度移植過去的印尼爪哇島種植咖啡的存在,也沒有了18世紀新世界種植咖啡的熱潮。
印度地理與氣候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半島上,海岸線6083公裡。地形以平原、高原、緩丘為主,佔國土面積的60%左右。大致分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三個地形區,北部山地屬喜馬拉雅山系,山勢高峻,多7000米以上的山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南部德幹高原海拔大多在300~800米之間。
沿海有狹窄的衝積平原。西北部是以沙質荒漠為主的印度沙漠。重要河流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訥爾默達河、戈達瓦裡河、克裡希納河等。河流水量大,季節變化明顯。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幹、雨季分明。西北部屬山地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
印度咖啡品種
印度的咖啡主要產區只要分布在西南部卡納塔卡省,種植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西南部的克拉拉省,主要種植羅布斯塔咖啡豆。」舊世界「的印度咖啡豆的風味是出了名的野性,這便使印度成為了最開始改良咖啡品種的國家。從1918-1920年園藝家肯特在印度的咖啡園裡面篩選出了耐旱以及對葉銹病有抗力的鐵皮卡變種肯特,並引種到新世紀的產國。除了肯特,印度後面也培育出更多的另類咖啡,但是咖啡風味依舊還是帶有野性。
Sln288:印度阿拉比卡豆與拉比瑞卡豆的混血,對葉銹病有抗力,風味接近阿拉比卡豆,略帶野性的味道。
Sln795:SLN288和肯特的混血,沒有了拉比瑞卡豆的不好味道,風味更為優雅,抗病力也比SLN288更強,是印度現在主力咖啡種植品種。
Sln9:印度精心打造的低級品種,有埃塞野生品種Tafarikela和提莫品種的雜交,高產量,抗病力極佳,豆子略帶瑰夏咖啡的風味。
Sln12:卡杜拉和提莫的混血,簡稱印度卡蒂姆,風味野性,抗病力高,產量高。
Sln:274:小粒羅布斯塔豆,麥茶的風味,有甜感,有花生和堅果的香氣,是羅布斯塔裡面的帝王級別。
SlnC x R:剛果西斯種和羅布斯塔的混血,印度香料,微微水果香氣和酸度,主要用於拼配濃縮咖啡豆。
上文一直提到印度咖啡風味野性,前街也按捺不住探索這個神秘的咖啡風味,特意入手了獨一無二季風處理法的印度季風咖啡豆,也加風漬咖啡,然後進行烘焙,杯測,衝煮等一系列探索。
產區:印度南部馬拉巴海岸
海拔:1100-1200米
品種:肯特,Sln795,卡蒂姆,sln 9
處理法:季風/風漬日曬處理法
季風/風漬處理法的起源
十七到十八世紀,印度以帆船運送咖啡豆到歐洲,一趟要花上六個月,生豆置於船倉底層,吸收了海面的溼氣與鹹味,生豆運抵歐洲已變質,色澤從深綠蛻變為稻穀的黃褐色,咖啡的果酸味幾乎不見了,卻意外發展出濃濃堅果與穀物味,喝起來口感十足,有點玄米茶風味。奇奇怪怪的東西總會有人喜歡,北歐人很喜歡這種金黃色的另類咖啡。一八六九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加上汽船問世,縮短了印度去歐洲的航行時間,客戶卻開始抱怨印度咖啡「走味」了,失去昔日迷人的黃色與堅果味,訂單銳減,印度出口商才開始研究解決之道。
現代的季風/風漬處理如何完成?
每年的5、6月份,在印度的西南部會出現季風現象,風漬咖啡需以日曬豆來做,咖啡農將豆子平曬在風漬廠裡,大約有12-20釐米的厚度,放置5天,再一遍又一遍地用耙子梳耙這些咖啡豆,使所有的咖啡豆都接觸到當時溼度極高的空氣,然後把這些咖啡豆鬆鬆地裝到袋子裡堆起來,以便使季風可以吹透袋子。風漬廠房面向西邊,西南吹來的鹹濕季風。咖啡豆平鋪在風漬場內,窗戶全開,夏天從阿拉伯海岸吹來的季風溼度很高,風漬一定程度後再入袋,但咖啡豆不能裝太滿,且咖啡袋不能堆擠太密以免不透風而發黴,在那兒這些袋子每周重新裝一次堆—次,一共經過7周,直到咖啡豆變了顏色和味道,還要不時倒出咖啡豆更換麻布袋以免孳生黴菌,相當費時耗工。
風漬期約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後還要再經過煙燻處理,以驅趕象鼻蟲,最後還要人工篩豆,挑掉未變成金黃色的失敗豆子。從6月開始,經過三至四個月風漬,綠色咖啡豆的體積澎脹一至兩倍大,顏色開始由綠轉呈金黃色,重量和密度降低,含水率約13%,豆子的酸度也被降低,質與量均起重大變化。最後再把未風漬好的豆子或是其他雜物、缺點豆再篩選一次,除去那些未受到「季風」影響的咖啡豆,然後進行杯測、分級、裝袋、出口等的後制動作準備,每年10月到次年2月是製作「季風」咖啡的好時節。
前街認為季風咖啡的風味像是大麥茶,主調都是穀物的味道,帶著威威果酸。如果換在別的咖啡出現這種味道,可能會被認為是瑕疵味,但是出現在季風咖啡裡面,最為正常不過了。
前街生豆分析
季風咖啡生豆豆色蒼白/偏黃白,豆質密度一般,前街咖啡決定烘焙中等火力再穩步爬升,轉黃點在4分50秒左右,然後降低火力開風門進入梅納反應,一爆時開大風門,保持火力,溫度約184.4℃,一爆後2分30秒下豆。
前街烘焙建議
烘焙機:楊家600g半直火
爐溫預熱至設施200度入鍋,風門開設3,30S後開火,火力調整160,回溫點1』25」,保持火力,4』50」轉黃,青草味消失,進入脫水階段,火力下調至140,風門開到4,到168度時火力再次下調至110。
8分鐘脫水完畢脫水完畢,豆表出現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轉為咖啡香,為一爆前奏,這時火力保持不變,風門開到5,並留意聽一爆的聲音。到8』55」』開始一爆,風門全開5。一爆後發展時間2分30秒,至197.8℃下鍋。
前街杯測報告
前街衝煮建議
烘焙程度較深的咖啡豆,為了凸顯咖啡的醇厚感,前街咖啡會選擇Kono濾杯來衝煮。Kono濾杯的特點在於有浸泡的功能,可以利用浸泡來萃取更多的咖啡物質,提升醇厚口感。Kono濾杯肋骨不多且位於低端,可以使濾紙緊貼在濾杯上以達到限制氣流的效果,從而使水流速度減緩增加水粉接觸時間。
水溫:88-89度
比例:1:15
研磨度:中粗研磨度/粗砂糖大小(20號篩網過篩率70-75%)
前街三段式衝煮手法::第一段注入30克水量進行30秒悶蒸,接著注入95克(電子秤顯示125克左右),約1分鐘注入完畢,當水位降到粉層2/3處注入剩餘的100克(電子秤顯示225克左右),約1分40秒注入完畢。2分-2分10秒滴濾完成,移開濾杯,完成萃取。
衝煮風味描述:濃鬱焦糖、葡萄乾、草本氣息,口感像玄米茶,有莓果餘韻。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評 vdailycom 」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咖評 vdailycom
發現美好咖啡館 開一家自己的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