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疫情對咖啡的影響 據印度咖啡出口商協會主席(Rames Rajah)表示,國家咖啡委員會願意頒發出口許可證,但由於政府隔離政策,並且不允許倉庫轉移任何商品,導致出口受阻。
亞洲最早種植咖啡的國家-印度1600年左右,一位名叫巴巴布丹的印度伊斯蘭教徒到麥加朝聖,順道從摩卡偷偷攜帶7顆咖啡種子返回印度,載種於西南部卡納塔卡省(Karnataka)他修行的強桌吉裡山區,開啟了印度栽培業。
印度咖啡的特殊風味是怎麼來的?風漬咖啡是無意間創造出來的風味,17-18世紀,商人們用帆船從印度將咖啡運至歐洲,一趟行程下來至少要花上半年的時間,咖啡生豆放在船艙底層,一路吸收著海面溼氣與鹹味,被海水浸泡了再乾燥然後又被泡溼了的情況也有發生。
可想而知,生豆到了歐洲已經變質了,咖啡的綠色完全褪去開始發黃,咖啡的果酸幾乎不見了,意外的出現了堅果與穀物感,喝起來有點像玄米茶。沒想到的是歐洲人居然喜歡上了來自遠洋的金黃色另類咖啡。
不過在1869年,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蘇伊士運河開通,船運也從帆船時代進入到了汽船時代,印度到歐洲的航行時間大大縮短。
可能是被這種風味虐習慣了,歐洲的客人開始反應「印度的咖啡走味了」,然後訂單銳減,印度出口商才覺得不妥,開始研究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後來發現是因為運往歐洲的咖啡,時間縮短了一半以上,導致來不及熟成「變身」,失去原有的風味,於是出口商想到了印度馬拉巴沿岸每年5月下旬到9月有印度洋吹來的鹹濕季風,恰似船艙裡的鹹濕環境,經過試驗果然製造出了類似之前的金黃色咖啡,因此取名「季風咖啡」,即俗稱的風漬咖啡。
風漬處理法是怎麼做的呢?季風咖啡需要用日曬豆來做,儲存豆子的廠房面向西邊,咖啡豆平鋪在場內,窗戶全打開,以便迎取西南吹來的鹹濕季風。
達到一定程度後再放入袋中,但咖啡豆不能裝太滿,咖啡袋也不能堆擠太密以免不透風而發黴,還要不時倒出咖啡豆更換麻布袋以免滋生黴菌,相當費時耗工。這個時間段兒約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後還要再經過煙燻處理,以驅趕象鼻蟲,最後還要人工篩豆,挑掉未變成金黃色的失敗豆子。
經過最少6個月到一年的季風吹拂,豆子們的質與量都有了重大變化,咖啡豆的體積會澎脹一至兩倍大,重量和密度降低,含水率約13%。
【前街咖啡 印度風漬馬拉巴】
產區:印度南部馬拉巴海岸
海拔:1100-1200米
品種:Kents,S795,Catimor,selection 9
處理法:風漬日曬處理法
【前街咖啡烘焙建議】
這支咖啡屬於豆質密度一般,烘焙中等火力穩步爬升,轉黃點在4分50秒左右,然後降低火力開風門進入梅納反應,一爆時開大風門,保持火力,溫度約184.4℃,一爆後2分30秒下豆
烘焙機:楊家600g半直火
爐溫預熱至設施200度入鍋,風門開設3,30S後開火,火力調整160,回溫點1』25」,保持火力,4』50」轉黃,青草味消失,進入脫水階段,火力下調至140,風門開到4,到168度時火力再次下調至110。
8分鐘脫水完畢脫水完畢,豆表出現皺著和黑斑紋,烤麵包味轉為咖啡香,為一爆前奏,這時火力保持不變,風門開到5,並留意聽一爆的聲音。到8』55」』開始一爆,風門全開5。一爆後發展時間2分30秒,至197.8℃下鍋。
【前街咖啡杯測報告】
【前街咖啡衝煮建議】
濾杯:KONO
水溫:83°C
水粉比:1:15
【前街咖啡衝煮手法】
手法:30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為30s
分段:注水到125g斷水,稍微大水流注水到225g,萃取時間2分鐘。
【風味描述】
濃鬱焦糖、葡萄乾、草本氣息,口感像玄米茶,有莓果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