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亞洲產區的咖啡豆,人們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印度尼西亞的曼特寧咖啡,或者中國雲南的小粒咖啡,其實亞洲產區還有一個有著神秘面紗的咖啡豆——印度風漬咖啡豆(又稱為季風咖啡或者馬拉巴咖啡Monsooned Coffee),其風味的形成過程讓前街咖啡十分感興趣。據說是以往咖啡生豆由印度船運至歐洲的過程受印度洋海上高溫溼氣作用,讓生豆體積膨脹、顏色成為了金黃色,正是這樣的發酵等變化,讓口感更為甘醇且風味獨特。普遍的豆子處理法都是依靠人工曬乾、發酵等手法,唯有印度風漬咖啡是依靠自然氣候形成的風味特點,實在讓前街咖啡驚嘆不已。
亞洲最早種植咖啡的國家-印度
1600年左右,一位名叫巴巴布丹的印度伊斯蘭教徒到麥加朝聖,順道從摩卡偷偷攜帶7顆咖啡種子返回印度,載種於西南部卡納塔卡省(Karnataka)他修行的強桌吉裡山區,開啟了印度栽培業。你可能想像不到印度生產的咖啡量比起衣索比亞與任一個中美洲國家還多出許多,有90萬公頃的土地種植咖啡豆,印度約有14萬個咖啡農莊9成以上的農場面積不到10畝屬小規模耕種,這些農場分布在南方與東方海拔900-1200 米的海岸山脈上,咖啡品種以阿拉比卡佔3分之二為最多其餘為羅布斯塔種,總產量約在44-45萬袋之間,是全球咖啡第五大生產國。
風漬咖啡豆的由來
風漬咖啡是無意間創造出來的新風味。十七到十八世紀,印度以帆船運送咖啡豆到歐洲,一趟要花上六個月,生豆置於船倉底層,吸收了海面的溼氣與鹹味,生豆運抵歐洲已變質,色澤從深綠蛻變為稻穀的黃褐色,咖啡的果酸味幾乎不見了,卻意外發展出濃濃堅果與穀物味,喝起來口感十足,有點玄米茶風味。北歐人很喜歡這種金黃色的另類咖啡。一八六九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加上汽船問世,縮短了印度去歐洲的航行時間,客戶卻開始抱怨印度咖啡「走味」了,失去昔日迷人的黃色與堅果味,訂單銳減,印度出口商才開始研究解決之道
現在的風漬咖啡豆是怎麼處理製作的?
風漬咖啡需要用日曬豆來做,儲存豆子的廠房面向西邊,咖啡豆平鋪在場內,窗戶全打開,以便迎取西南吹來的鹹濕季風。達到一定程度後再放入袋中,但咖啡豆不能裝太滿,咖啡袋也不能堆擠太密以免不透風而發黴,還要不時倒出咖啡豆更換麻布袋以免滋生黴菌,相當費時耗工。這個時間段兒約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後還要再經過煙燻處理,以驅趕象鼻蟲,最後還要人工篩豆,挑掉未變成金黃色的失敗豆子。經過最少6個月到一年的季風吹拂,豆子們的質與量都有了重大變化,咖啡豆的體積會膨脹一至兩倍大,重量和密度降低,含水率約13%
代表咖啡——前街咖啡印度風漬馬拉巴

產區:印度南部馬拉巴海岸
海拔:1100-1200米
品種:Kents,S795,Catimor,selection 9
處理法:風漬日曬處理法
先來看看前街是如何烘焙這支印度風漬咖啡豆
可以看到前街為了使這款豆子能突出亞洲產區特有的草本風味,以及風漬日曬法所帶來的發酵感以及醇厚度,前街使用中深程度烘焙這支咖啡豆,讓這隻豆子的風味以及口感的表現得更為醇厚。

前街衝煮水溫
對於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所採取的水溫也會有所調整的。一般衝煮咖啡前街咖啡建議的溫度在86-93℃之間。前街在衝煮深烘的豆子建議水溫要低一些,建議在86-88℃之間,因深烘的豆子豆質比較疏鬆,吸水效率高,容易萃取,如果水溫過高則容易出現苦澀焦味;衝煮淺烘豆建議則為90-93℃,用高一些的水溫可以萃取出淺烘豆的芳香物質和酸質(花香和果酸),因為淺烘豆的豆質較硬,提高水溫可以增加對咖啡粉的萃取效率,避免出現尖酸等令人不適的風味。中度烘焙可以選擇88-90℃。這次前街衝煮的印度風漬咖啡使用的是88-89度水溫。
前街衝煮濾杯
烘焙程度較深的咖啡豆,為了凸顯咖啡的醇厚感,前街咖啡會選擇Kono濾杯來衝煮。Kono濾杯的特點在於有浸泡的功能,可以利用浸泡來萃取更多的咖啡物質,提升醇厚口感。Kono濾杯肋骨不多且位於低端,可以使濾紙緊貼在濾杯上以達到限制氣流的效果,從而使水流速度減緩增加水粉接觸時間。

前街衝煮參數
濾杯:kono
水溫:88-89度
比例:1:15
研磨度:粗砂糖大小
前街三段式衝煮手法:第一段注入30克水量進行30秒悶蒸,接著注入95克(電子秤顯示125克左右),約1分鐘注入完畢,當水位降到粉層2/3處注入剩餘的100克(電子秤顯示225克左右),約1分40秒注入完畢。2分-2分10秒滴濾完成,移開濾杯,完成萃取。
【風味描述】:濃鬱焦糖、葡萄乾、草本氣息,口感像玄米茶,有莓果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