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鳥兒們排著隊站在湘江邊的一處房頂上。圖/記者張軼
前日,萬家麗中路,群鳥飛過一片住宅區。圖/攝友團吳非
昨日,福元路湘江大橋的鳥兒。圖/記者張軼
本報12月15日訊(記者 吳靜)絲光椋鳥體長20-23cm,嘴朱紅色,腳橙黃色。它們喜結群於地面覓食,取食植物果實、種子和昆蟲,愛棲息於電線、叢林及農耕區。冬季聚大群活動,夏季數量少。該鳥是我國特產鳥類,曾經較為豐富,而且分布也較廣。但由於捕獵和環境汙染,數量有所減少,目前已被國際鳥類保護聯盟列為世界受脅鳥類名錄。
「媽媽,這周我不去動物園了」「我想去抓鳥」......住在上海城小區幾個小朋友,看著花園裡的飛鳥,興奮地嚷著。昨日下午3點左右,大群的飛鳥突然飛到小區,「場面很壯觀。」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鄧學建介紹,近日在烈士公園、圭塘河邊等地,出現大群飛鳥。這些鳥叫絲光椋鳥,分布在湖南省各地,每年冬天,來長沙吃成熟的樟樹果子。
飛鳥在上海城小區盤旋兩小時
昨日下午3點左右,大群的飛鳥飛到韶山南路上海城小區,時而在屋頂停留,時而飛到樹上歇息,居民汪先生說:「太壯觀了,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鳥。」他致電本報熱線96360,希望記者能拍個照,「太唯美了。」
小區花園裡,幾個小孩也在家長陪同下看飛鳥,「這周我不去動物園了。」一小女孩對媽媽撒嬌地說,看著飛來飛去的鳥很是興奮。「我想去抓鳥。」另一個小男孩忍不住說,前天,在學校也看到很多鳥飛過窗外,可惜沒能抓。
「是不是我們小區樹多啊。」看著大群飛鳥遲遲沒有離開,一位李姓業主樂了起來,「看來我們這兒環境還可以。」
下午五點,天空飄起小雨,鳥群開始散去,沿著韶山南路往汽車南站方向飛去,在上海城足足盤旋了兩個多小時。
「我每年都去圭塘河邊拍飛鳥。」攝影愛好者吳非說。前天下午,他說自己在圭塘河邊一處花園裡,看到上千隻飛鳥。「灰色的羽毛,長長的尾巴,黑壓壓地蓋過頭頂。」他趕緊掏出相機抓拍。
「鳥飛得很低,一個半手掌那麼大。」昨日上午11點左右,攝影愛好者張先生在福元路湘江大橋附近,突然看見大群的鳥在橋頭盤旋,他立馬拿出相機拍下,「起碼上千隻,灰的黑的都有。」時而飛到樹上歇息,時而在河邊欄杆上逗留,「很美!」
10點前和下午4點前是觀鳥佳時
為什麼在這個季節突然出現這麼多飛鳥呢?它們是從北方飛來的候鳥嗎?
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鄧學建介紹,這些鳥叫絲光椋鳥,分布在湖南省各地,是湖南的一種留鳥。每年冬天,當長沙的樟樹果子成熟的時候,它們便成群出現在長沙上空,飛來集中捕食。這是物種的特性。
鄧教授還介紹,這個時節,樟樹上的黑果子熟了,絲光椋鳥就是來吃這種果子的。「有樟樹的地方,就有這種鳥。」上午6點至10點,下午2點至4點是它們出來飛行的時間,其他時間棲息在樹上。
如果市民想看絲光椋鳥的話,鄧教授建議,可以去「烈士公園、省委大院、嶽麓山等樟樹比較多的地方」。
「看的時候,最好帶望遠鏡,不要吵到它們。」鄧教授說,絲光椋鳥停在樹上,是在吃果子,如果有聲響,就會飛走了,市民看到飛鳥不停盤旋,是因為環境太吵了,無法安靜下來覓食。帶望遠鏡觀看,「可以看到更多細節,比方說絲光椋鳥的五官形態、肢體動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