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餘建文 通訊員塗金珠 劉御芳)昨天,市海洋與漁業局發布2016年海洋漁業環境三大公報。公報顯示,我市海域生態環境總體趨好,海洋生物多樣性基本穩定,但抽測的入海排汙口年達標排放率僅6成左右,部分海水養殖區水域呈富營養化。
《2016年寧波市海洋環境公報》提供的海洋環境監測結果顯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為海水中主要超標因子,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全年中夏季海水水質最優,相比「十二五」同期監測數據,2016年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上升7個百分點,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下降17個百分點,水質狀況總體有所好轉。近岸海域沉積物綜合質量分級為良好,表層沉積物中各項指標均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與「十二五」期間均值相比,硫化物、有機碳、銅、鉛和鎘含量有所下降,石油類和砷含量有所上升。
農漁業區、海洋保護區、特殊利用區、旅遊休閒娛樂區等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基本能滿足海域功能使用要求。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基本穩定,2016年共鑑定到浮遊植物267種、浮遊動物144種、底棲生物102種。漁山列島和韭山列島兩個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達到超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資源保護和恢復狀態良好。
甬江口、象山檀頭山等3個海洋傾倒區去年總傾倒量為391.94萬方。2016年,甬江主要汙染物入海化學需氧量89842噸,較「十二五」期間均值減少了26%。所監測的9個陸源入海排汙口全年達標排放率為61%;海洋垃圾以海灘垃圾為主,種類以聚苯乙烯塑料類和塑料類居多。象山賢庠濱海地區發生海水輕度入侵情況,全市海平面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2016年象山港海洋環境公報》顯示,象山港海水質量狀況基本與上年持平,表層沉積物中銅、鉻含量符合第二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其他監測指標均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與2015年相比監測指標基本穩定。與前幾年相比,養殖環境狀況有明顯好轉。顏公河陸源入海排汙口綜合評價為「對海域環境造成的危害或潛在危害較小,需實施常規監督管理」,鄰近海域綜合環境質量等級為差。
《2016年寧波市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杭州灣南岸、象山港和三門灣三處海水增養殖區綜合環境質量等級為優良或較好,但九成以上的監測水體存在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超標現象。市水產種業園區(毛灣)、三門灣現代漁業園區(蛇蟠塗)兩個重點漁業園區和寧海涉漁(三門灣大橋)工程區鄰近海域水質呈現富營養化,海水質量良好,浮遊生物多樣性與均勻度尚可,但豐富度偏低。去年,我市海域共發現赤潮2起,分別在石浦檀頭山至漁山列島海域,象山港港口部南岸、韭山列島至象山東南沿岸海域,赤潮生物優勢種分別為東海原甲藻和血紅哈卡藻,未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