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都有一群意氣風發的學生從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即將走上社會,開始他們新的人生。在臨出校門之前,哈佛對這群在智力、學歷和環境條件都差不多的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於職業生涯和學習計劃的調查。結果是:27%的畢業生沒有規劃和計劃;60%的畢業生設想模糊;10%的畢業生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計劃3%的畢業生有清晰而長遠的計劃。

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那3%的人成為社會成功者,其中不乏社會精英和行業領袖;10%的人,由於短期目標的不斷實現,成為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生活安穩,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剩下27%的人,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
其實,我們很多人對未來的方向都有明確性和不明確性。不明確性是什麼呢?為什麼又會產生這種不明確性呢?我們總是想要將自己的未來掌控在手中,但是,我們要將自己的未來之路明朗化,又會遇到什麼難題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是茫然的,我們會錯過很多東西,正是因為我們對未來的不明確。現在的世界你很難研究到未來的變化和走向,未來似乎顯得尤為黑暗,所以,我們不得不展開自己的計劃,用來掌控生活的步伐。很多事情的產生、發展、解決,都是圍繞我們的意志形成的,不是上帝給你的啟示,更不要以宿命論為藉口。這樣,你的未來才能夠產生強烈的明確性。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有所想並有所實施。他們思考出了明確的計劃,然後配合自己的步伐將計劃完成,並克服這個過程中的重重困難。

你需要怎樣的計劃?或許是一天的,或許是一個月的,或許是一年的,或許是五年的,或許是十年的…都需要由你自己來操控。
在德國,人們做事前必先制訂計劃,就是家庭主婦外出購物也都是先列張購物單。如一對夫婦打算出國旅遊,那麼他們可能早在一年前就開始制訂旅遊計劃了許多人之所以對計劃不以為然,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通常情況下,計劃不如變化快,做出來的計劃會因種種原因而暫停、變更或廢止,致使計劃形如虛設所以,就沒有做計劃或按計劃做事情的習慣,導致在工作中應急處理成了常態,經意於盲目性的困感之中.
在我們的工作中有很多變動情況,但是,如果因此放棄了計劃,卻誤了本來可以在確定的時間完成的事情。如果工作純粹不做計結果就是每一件事情都可能被延誤。顯然,沒有計劃的工作,將陷入低效而混亂的工作中。

《如何掌控你的時間與生活》一書的作者拉金說過:「一個人做事缺乏計劃,就等於計劃著失敗。有些人每天早上預訂好一天的工作,然後照此實行。他們是有效地利用時間的人。而那些平時毫無計劃,靠遇事現打主意過日子的人,只有『混亂二字。一個人要提高自己做事的目的性,忙於要事,就要養成善於規劃的好習慣。
沒有一個明確可行的做事計劃,必然浪費時間,要想高效率地做事就更不可能了。試想,如果一個搞文字工作的人資料亂放,就是找個材料都會花去半天時間,那麼他的工作是沒有效率可言的做事的有序性,體現在對時間的支配上,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很多成功人士都指出,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任務清楚地寫下來,並很好地進行了自我管理,就會使得工作條理化,因而使得個人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只有明確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才能認清自己和事情關係之間的全貌,從全局著眼觀察整個任務,防止每天陷於雜亂的事務之中。明確的辦事目的將使你正確地掂量各個階段之間的不同側重點,弄清事情的主要目標在哪裡,防止不分輕重緩急,耗費時間,又辦不好事情。
另外,明確自己的責任與權限範圍,還有助於擺脫自己與別人在共同處理問題時的互相扯皮和打亂仗現象。填寫清單是一種明確做事目標的好方法。無論是工作上的細條還是生活上的瑣事,都可以用清單來幫忙計劃。

首先,你可以找出一張紙,毫無遺漏地寫出你所需要完成的事情。凡是自己必須幹的事,且不管它的重要性和順序怎樣,一項也不漏地逐項排列起來,然後按這些事情的重要程度重新列表。重新列表時,你要問自己:如果我只能幹此表當中的一件事情,首先應該幹哪一項呢?
然後再問自己:接著該幹什麼呢?用這種方式一直問到最後一項。這樣自然就按著重要性的順序列出自己的工作一覽表,其後,對你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做,並根據以往的經驗,在完成一件事情之後總結出你認為最合理、有效的方法。比如,你出門購物的時候,清單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可以幫助你節約時間和規劃財物,是一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生活智慧。反之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

小編覺得沒有實際有效的計劃,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無法成功致富或做成其他任何事情。當計劃遭遇失敗時,要記住這僅僅意味著你的計劃還不夠完善。再擬另外的計劃,重新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