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著用計劃掌控生活的步伐,看看人家哈佛大學的是怎麼做的

2020-12-03 莽哥兒說民生大小事兒

每一年,都有一群意氣風發的學生從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即將走上社會,開始他們新的人生。在臨出校門之前,哈佛對這群在智力、學歷和環境條件都差不多的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於職業生涯和學習計劃的調查。結果是:27%的畢業生沒有規劃和計劃;60%的畢業生設想模糊;10%的畢業生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計劃3%的畢業生有清晰而長遠的計劃。

圖片來源網絡:哈佛一角

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那3%的人成為社會成功者,其中不乏社會精英和行業領袖;10%的人,由於短期目標的不斷實現,成為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生活安穩,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剩下27%的人,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

其實,我們很多人對未來的方向都有明確性和不明確性。不明確性是什麼呢?為什麼又會產生這種不明確性呢?我們總是想要將自己的未來掌控在手中,但是,我們要將自己的未來之路明朗化,又會遇到什麼難題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是茫然的,我們會錯過很多東西,正是因為我們對未來的不明確。現在的世界你很難研究到未來的變化和走向,未來似乎顯得尤為黑暗,所以,我們不得不展開自己的計劃,用來掌控生活的步伐。很多事情的產生、發展、解決,都是圍繞我們的意志形成的,不是上帝給你的啟示,更不要以宿命論為藉口。這樣,你的未來才能夠產生強烈的明確性。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有所想並有所實施。他們思考出了明確的計劃,然後配合自己的步伐將計劃完成,並克服這個過程中的重重困難。

圖片來源網絡

你需要怎樣的計劃?或許是一天的,或許是一個月的,或許是一年的,或許是五年的,或許是十年的…都需要由你自己來操控

在德國,人們做事前必先制訂計劃,就是家庭主婦外出購物也都是先列張購物單。如一對夫婦打算出國旅遊,那麼他們可能早在一年前就開始制訂旅遊計劃了許多人之所以對計劃不以為然,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通常情況下,計劃不如變化快,做出來的計劃會因種種原因而暫停、變更或廢止,致使計劃形如虛設所以,就沒有做計劃或按計劃做事情的習慣,導致在工作中應急處理成了常態,經意於盲目性的困感之中.

在我們的工作中有很多變動情況,但是,如果因此放棄了計劃,卻誤了本來可以在確定的時間完成的事情。如果工作純粹不做計結果就是每一件事情都可能被延誤。顯然,沒有計劃的工作,將陷入低效而混亂的工作中。

圖片來源網絡

《如何掌控你的時間與生活》一書的作者拉金說過:「一個人做事缺乏計劃,就等於計劃著失敗。有些人每天早上預訂好一天的工作,然後照此實行。他們是有效地利用時間的人。而那些平時毫無計劃,靠遇事現打主意過日子的人,只有『混亂二字。一個人要提高自己做事的目的性,忙於要事,就要養成善於規劃的好習慣。

沒有一個明確可行的做事計劃,必然浪費時間,要想高效率地做事就更不可能了。試想,如果一個搞文字工作的人資料亂放,就是找個材料都會花去半天時間,那麼他的工作是沒有效率可言的做事的有序性,體現在對時間的支配上,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很多成功人士都指出,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任務清楚地寫下來,並很好地進行了自我管理,就會使得工作條理化,因而使得個人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圖片來源網絡

只有明確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才能認清自己和事情關係之間的全貌,從全局著眼觀察整個任務,防止每天陷於雜亂的事務之中。明確的辦事目的將使你正確地掂量各個階段之間的不同側重點,弄清事情的主要目標在哪裡,防止不分輕重緩急,耗費時間,又辦不好事情。

另外,明確自己的責任與權限範圍,還有助於擺脫自己與別人在共同處理問題時的互相扯皮和打亂仗現象。填寫清單是一種明確做事目標的好方法。無論是工作上的細條還是生活上的瑣事,都可以用清單來幫忙計劃。

請點擊圖片來源網絡

首先,你可以找出一張紙,毫無遺漏地寫出你所需要完成的事情。凡是自己必須幹的事,且不管它的重要性和順序怎樣,一項也不漏地逐項排列起來,然後按這些事情的重要程度重新列表。重新列表時,你要問自己:如果我只能幹此表當中的一件事情,首先應該幹哪一項呢?

然後再問自己:接著該幹什麼呢?用這種方式一直問到最後一項。這樣自然就按著重要性的順序列出自己的工作一覽表,其後,對你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做,並根據以往的經驗,在完成一件事情之後總結出你認為最合理、有效的方法。比如,你出門購物的時候,清單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可以幫助你節約時間和規劃財物,是一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生活智慧。反之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

圖片來源網絡

小編覺得沒有實際有效的計劃,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無法成功致富或做成其他任何事情。當計劃遭遇失敗時,要記住這僅僅意味著你的計劃還不夠完善。再擬另外的計劃,重新來過。

相關焦點

  • 在哈佛學什麼?
    在哈佛學什麼?在哈佛,主修課可以任意選、任意換,連專業也可以換,唯有通識課屬於校方指定必修的,非選不可。這是大學主動為一個年輕人的四年求學生涯開出的一張關鍵處方,代表了一所大學對於知識與教育最基本的哲學與態度:一個人在大學期間應該學些什麼?什麼知識或方法是每個學生都應掌握的?大學最希望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
  • 36氪領讀 | 《哈佛大學經濟課》:用經濟學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
    內容簡介《哈佛大學經濟課》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本科課程的精華集要,涵蓋了哈佛大學經濟系前沿的討論和思考。它以記者視角記錄了哈佛大學經濟學教學方式、課堂互動以及治學精神,讓我們同作者一起走進哈佛大學的課堂,聆聽哈佛教授的講解。全書分為四章,分別提煉了曼昆、萊布森、費爾德斯坦、卡特勒等四位哈佛大學教授的講義精華。其講解從生活實例入手,引入經濟學原理,剖析經濟現象,概念清晰,深入淺出,篇幅短小,沒有公式,即使沒有經濟學基礎,也能輕鬆理解。
  • 掌控板IO接口編程入門 | 用Arduino玩轉掌控板(ESP32)系列
    眾所周知,掌控板在創客教育中用的非常廣泛,它是一塊基於 ESP32 的學習開發板。大家對掌控板編程,用的比較多的都是圖形化編程的方式,比如 mPython、Mind+ 等。但是,既然掌控板是基於 ESP32 晶片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用 Arduino 軟體對其編程。
  • 哈佛大學圖書館:我們牆上沒有校訓!
    關於哈佛大學的校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盛傳已久。哈佛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還真有人留言詢問:在哪裡可以看到傳說中的哈佛大學校訓?對此,哈佛大學圖書館給出的回答是:這些校訓都是假的,在哈佛牆上看不到所謂的校訓,並稱所謂校訓都是編造的。
  • 哈佛大學:有這三個特徵的孩子,證明右腦發達,是個學霸苗子
    其實我們想培養孩子,一定要找準「關鍵點」,要不然你怎麼培養都是白費的。就跟你治病一樣們一直都是浮於表面,而不去根治,一切白費。哈佛大學的兒童心理學教授理察在經過大量的數據總結後發現,兒童大腦的發育重點其實在右腦。說白了,想要提高孩子智商,關鍵點在於右腦。左右腦的區別左腦,所掌控的是人的語言、邏輯、判斷、推理等,一些理性的問題。
  • Charles Lieber起訴哈佛大學!
    Lieber教授曾任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是國際納米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2020年1月28日,美國聯邦調查局聲稱Lieber在任職哈佛大學化學系主任期間參與中國某人才計劃但未如實申報,並以「作出虛假和欺詐性陳述」的理由將其逮捕。1月31日,Lieber繳納百萬美元保釋金以獲得保釋,其護照也作為保釋代價一併交出。
  • 學者長談中美兩國高等教育:哈佛大學被告上法庭;中國高考成績一定...
    他就用亞裔的問題來跟哈佛大學打官司,因為這個數據比較硬,他這樣把亞裔學生打在前面,拿到16萬學生的申請入學的數據以後,用非常硬的數據來跟哈佛大學打官司,他真正的目的在什麼地方?因為這裡面有個大的問題,亞裔皮膚眼睛和頭髮顏色總是跟人家不一樣,我們的文化上面在基因裡面打上很多深深的印記,我們要白化,除了你把皮膚去漂白,實際上其他東西很難白化。所以我覺得有些亞裔站在哈佛大學一邊,不是說完全沒有道理。然後哈佛大學還拿出一張表格出來,來,我們看看那張表格,這張表格上面,它的橫向的有五項,就是人數,美國的人數比例。
  • 劉小樂 教授 哈佛大學與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終身教授
    劉小樂教授目前是美國哈佛大學與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終身教授,哈佛大學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功能性癌症表觀遺傳組學中心主任
  • 牛津大學比哈佛大學早建校500多年,為什麼現在卻不如哈佛?
    牛津大學具體建校時間已經因為過於久遠而無法考證,但最早記錄牛津大學有人授課的時間是1096年,這個時間與哈佛大學建校的時間相比,顯然哈佛大學是比較佔劣勢的,甚至哈佛大學的建校,還在很大一部分範圍內,參考了牛津大學。
  • 哈佛大學的「斯芬克斯之謎」
    哈佛大學的「斯芬克斯之謎」 作者按:這是一篇16年前我從美國訪學結束回國後寫的一則小文。整理舊物時偶然間發現,如今讀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覺得內容沒有過時。中美關係現正以自由落體狀態直線下落,只是還沒有跌到地面,我們要做好準備。
  • 哈佛大學:在全球範圍內改善教育
    加西亞說:「我確實參加了緊急情況和武裝衝突中的教育課程,」加西亞(Garcia)於2007年從哈佛教育研究生院(HGSE)的國際教育政策計劃(IEP)獲得了教育學碩士學位。大衛·愛德華茲(Ed.M. '01(左)國際教育部副秘書長和Myra Khan,教育碩士 '15,國際教育政策計劃顧問,與賴默斯(Reimers)(未畫圖)談論他的書。克裡斯·斯尼貝(Kris Snibbe)/哈佛大學攝影師。該書包括畢業生撰寫的有關挑戰,課程和工作影響的論文。
  • 《掌控24小時》專註上午:3個技巧,將計劃視覺化、主動找活幹
    秋一共收了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下棋。其中一個學生奕,集中精力跟秋老師學下棋。另一個學生維,身雖在課室,但是思想經常飄去玩的事情。結果大家也猜到了吧?同樣名師教導,奕成為下棋高手。而維沒學到一點本事。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專注,肯定有很大的變化。《掌控24小時》提及,我們要有一個專注的上午。
  • 哈佛大學:為自動駕駛汽車鋪平道路
    現在,隨著無人駕駛汽車(AV)越來越多地穿越美國一些城市,政策制定者正在尋求避免在破壞性技術到來之後做出反應的過去錯誤,而他們正在為此計劃。他們希望,在制定周到的政策後,自動駕駛汽車將以提供真正的公共價值的方式首次亮相。它們具有改善公民生活的巨大潛力,包括減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增加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出行能力,以及增加目前交通不便的地區的交通狀況。
  • 【女神來了】哈佛大學劉小樂教授訪問天津大學
    7月30日上午,哈佛大學與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統計、生物統計與計算生物學終身教授,Dana-Farber 功能性癌症表觀遺傳學中心主任劉小樂訪問天津大學
  • 神童尹希17歲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生,他原本是中國的一名物理學新
    在我們的世界中,總有人天生就有令人羨慕的東西。有的人有錢,有的人有生活經驗,有的人有智商。我們想知道這個人是個天才,一路走來平步青雲。然而當生命的十字路口向他敞開時,他將如何選擇?「神童」在1983的一個男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後來被稱為天才兒童的「神童」。那麼他的生活是如何令人震驚的?
  • 哈佛大學與當代高等教育——德裡克·博克訪談錄
    所以, 當這些新教學法湧現出來時, 我們將會鼓勵與評價它們, 然後我們挑選出那些行之有效的新的創新型教學法, 而摒棄那些無效的所謂新教學法, 逐漸地我們真的就迎來了一個從一種教師中心的、基於講座的體系向一種學生中心的、主動的學習方法的轉變, 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讓學生去學習和理解所學內容, 並且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其他情境中去。
  • 哈佛大學:每年拒八成滿分考生 中國學生一視同仁
    馬林·麥格拉斯,作為哈佛大學招生委員會的主任的她,曾經說過一句被廣為流傳的話:「在根據你的學業能力考量你是否和哈佛契合後,我們更想知道你是誰,是什麼讓你脫穎而出,又是什麼讓你的另外一些特質變得具體化?」又到申請季,面對哈佛,不少中國學子在申請時,往往因為它的「高不可攀」而「望而卻步」。
  • 演練︱如遇地質災害,我們該怎麼做?快來看看!
    演練︱如遇地質災害,我們該怎麼做?快來看看!我們怎麼預防呢?END內容:南川融媒體中心 (部分內容來自中國氣象科普)圖片:甘昊旻原標題:《演練︱如遇地質災害,我們該怎麼做
  • 哈佛大學圖書館:所謂哈佛校訓是假的 系編造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朱馬烈】關於哈佛大學的校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盛傳已久。近日,哈佛大學圖書館網站驚現留言:有人問,在哪裡可以看到傳說中的哈佛大學校訓?對此,哈佛大學圖書館一位管理員表示,這些校訓都是假的,在哈佛牆上看不到所謂的校訓,並稱所謂校訓都是編造的。
  • 是啥讓咱河南閨女成為榮獲哈佛大學布拉瓦特尼克生命科學獎學金的...
    2020年,白雪霏從全美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獲得MBA學位, 2020年7月,她又憑藉出色的科研實力和頗具前景的創業計劃成為哈佛大學2020-21年布拉瓦特尼克生命科學獎金(Blavatnik Fellowship in Life Science Entrepreneurship)的五位獲獎者之一,打破了該獎項設立以來華人獲獎者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