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丁某,女,61歲,眩暈,頸脹,面麻2月餘。診時症見:眩暈,遇怒則加重,頸脹,顏面麻木,口微幹,腰膝酸軟,舌苔薄而黃白相兼,脈弦而細。證屬內風之眩暈,即肝陽上亢之眩暈,治宜平肝潛陽以息風。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共服17劑,痊癒。
以上案例選自《熊繼柏醫論集》,上述患者是因肝腎不足,肝陽偏亢導致的眩暈,以天麻鉤藤飲為主方治療,藥證相符,所以效果顯著。天麻作為治療頭暈、破傷風的常用藥材之一,被廣泛使用,那麼怎麼使用才是正確的呢,讓我們來對天麻作一個全面的認識。
(一)天麻的來源及鑑別
【來源】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的乾燥塊莖,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因採收季節的不同,天麻分為冬麻和春麻:立冬至次年清明前採挖,冬季莖枯時採挖者名「冬麻」,質量優良,春季發芽時採挖者為「春麻」質量較差。冬麻質重,捏起來堅硬,切開無空隙,春麻質地松泡,切開中間有空隙。一般認為,天麻個大、顏色黃白、質地堅硬沉重,切開後肉質透明光亮,緊密無空心者為佳品。
【鑑別】天麻藥材名貴,市面上有很多偽品,比如馬鈴薯的塊莖和商陸的根,怎麼樣才能選用到質量優良的正品呢,記住下面幾點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原藥材鑑別要點:老薑皮,鸚哥嘴(紅小辮),肚臍眼,芝麻點。
· 老薑皮:天麻表面暗黃色,布滿皺紋,看起來像一塊老薑;
· 鸚哥嘴:天麻的一端,有一個紅棕色至深棕色的乾枯頂芽,看起來像鸚鵡的嘴巴;
· 肚臍眼:天麻的另一端,有一個圓形的凹陷疤痕,看起來像人的肚臍。
· 芝麻點:藥材表面有明顯棕黑色小點狀組成的環節,習稱芝麻點。
切製成飲片後如何挑選:
天麻片呈橢圓形或長圓形薄片,偶爾有紅棕色芽、切面黃白色至淡棕色,斷面平坦,呈半透明角質狀,口嘗味微苦帶甜,嚼之有粘性。
(二)天麻功效
《用藥法象》:「療大人風熱頭痛;小兒風癇驚悸;諸風麻痺不仁;風熱語言不遂。」《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天麻甘平,歸肝經,功效為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可用於肝風內動,肝陽上亢之證治療頭暈目眩、頭風頭痛、肢體麻木、失眠、驚風、癲癇等。現代應用則主要用於面肌痙攣、神經衰弱、眩暈、神經痛、高脂血症。
(三)天麻的現代藥理作用
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為天麻苷,又稱為天麻素,還有天麻苷元、香草醛、多糖及微生物鹼等。
1、息風止痙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
(1)鎮靜、抗驚厥:有研究表明,正常成人服用天麻素或天麻苷元後出現腦電圖α波指數減少,出現嗜睡波型,抑制自發活動。鎮靜催眠抗驚厥作用可能與降低腦內DA、NA的含量有關;
(2)神經保護作用與抗氧化有關,改善學習記憶作用,抗焦慮作用,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2、平肝潛陽功效主要表現在降壓、鎮痛、改善循環等作用上:
(1)降壓、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天麻注射液可以顯著降低總外周血管阻力,引起血壓下降,降壓作用也與擴張血管有關;
(2)鎮痛;
(3)對心臟作用、保護心肌細胞:研究表明天麻素能促進心肌細胞的能量代謝,保護心肌細胞的作用可能與其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作用有關。
3、其他:抗炎、促進免疫、延緩衰老:天麻及天麻多糖有促進機體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的作用,通過抗氧化、增強免疫來可以延緩衰老。
(四)含天麻製劑
天麻本身沒有葉子,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獲得養分,天麻種子和塊莖皆依賴蜜環菌供給營養生長,有研究證明,蜜環菌的固體培養物具有與天麻相似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現多以蜜環菌製劑代替天麻藥用,主要適用於眩暈、頭痛、失眠、半身不遂和肢體麻木等症。目前常見的一些天麻製劑主要包括天麻素注射液、天麻素片、天麻蜜環菌片等。
1、天麻素注射液:成分為天麻素,輔料為注射用水,用於神經衰弱、神經衰弱症候群及血管神經性頭痛等症;亦可以用於腦外傷性症候群、眩暈症如美尼爾病、藥性眩暈、外傷性眩暈、突發性耳聾、前庭神經元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
2、天麻素片:成份為天麻素,主要用於神經衰弱、頭痛、偏頭痛等症。
3、天麻蜜環菌片:成分為天麻蜜環菌粉,黃芪當歸浸膏,用於高血壓病、腦血栓、腦動脈硬化引起的頭暈、頭脹、頭痛、目眩、肢體麻木及心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癱等病症。
使用天麻的注意事項:
天麻雖好,但如果使用不當亦會有不良反應,需要引起注意。
1、天麻及天麻製劑偶有過敏性反應及中毒的發生,如口服天麻粉引起蕁麻疹藥疹,肌注天麻注射液致過敏性休克,大劑量頓服天麻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及昏迷等。使用時如出現頭暈、胸悶氣短、噁心嘔吐、皮膚瘙癢等症時,應立即停藥。
2、天麻屬治風劑,血虛、陰虛者,慎用。
3、《雷公炮炙論》:「使御風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腸結之患」,因此應注意天麻與御風草兩者分開使用。
參考文獻:
[1] 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730-733.
[2]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408-410.
註:文章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此向作者致謝!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許秀君
審稿:廣東省藥學會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袁學文
以上為「嶺南藥學」原創文章,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來源和作者及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