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湘嶽
地處湘粵贛邊界的桂東縣,是國家和湖南省貧困縣。然而,這裡的土地上卻有著一座座現代化的學校;這裡的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3%,鞏固率達999%;初中生入學率100%,鞏固率達981%。
貧困地區辦出了發達地區的教育!然而歷盡艱辛,用自己的生命參與創造這一奇蹟的桂東縣教育局長胡昭程,卻在2000年12月21日走完了他52年的人生裡程。父老鄉親們敬仰他、懷念他。一幅輓聯訴說出了人們對他的評價和思念--"一腔熱血傾教育,兩袖清風為人民"。
山區教育的奇蹟
1994年,胡昭程向縣委縣政府提出一個大膽的改革方案:調整學校布局,重新規劃布點學校107所,撤併81所學校。
桂東縣的學校80%是幹打壘校舍,危房面積曾上升到35萬平方米,這些幹打壘校舍要全部改造,至少需要1億元資金,桂東的財力無力承受。
胡昭程認為:"窮縣辦教育,更要講效益。撒胡椒麵不如攥緊拳頭。"可一些鄉村幹部不願撤校,怕影響自己的形象。胡昭程耐心做幹部和群眾的思想工作,解釋教育規律,講清教育投資與效益的關係。學校調整布局一舉成功,學校數減少了近一半,校均規模擴大了15倍。桂東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通過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益,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之路,受到教育部、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
胡昭程認為,學校無小事,事事關育人。為了規範教學,全縣從校長到炊事員都建立了崗位職責,對教學計劃、課程安排、教學時間都有具體要求,並實行檢查通報制度。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全縣學校提出了校園環境"四化"、"十無"要求:綠化、美化、硬化、淨化;無破門窗、無破課桌、無垃圾、無亂寫亂畫,無放養禽畜……制訂了《桂東縣學校管理六條規定》。
幾個教師第一次出山,好奇地俯在鐵軌上傾聽火車的聲音,這深深觸動了胡昭程。他認識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實行"走出引進、開放辦學"的教育思路。為此,該縣先後與清華大學附中、附小,北京朝陽中學,湖南師大,郴州市一完小籤訂了幫教協議。10餘年來全縣派出45批516名教師去北京"學藝取經",600多名教師到長沙和郴州拜師學藝。還邀請北京和長沙的專家學者來桂東講學示範。引進或自創教改實驗課題,在全縣形成了大教改大教研的氛圍。教師素質得到提高,143名教師收回了請調報告。
一腔熱血傾教育
胡昭程走了,可他的辦公桌上,還靜靜地躺著:指南針、皮捲尺和規劃圖。人們說這是他生前隨身攜帶的三件寶貝。
這幾年全縣新建擴建近百所學校,每所學校的選址、畫線、驗收,胡昭程都要到場。為了給每所學校選擇合適的地點,他像當年的焦裕祿一樣跑遍了全縣的山山水水。進入施工階段,他每到一所學校都先拿出規劃圖看施工是否走樣,再掏出捲尺量一量房子的規格是否合乎要求,然後拿出指南針,看採光通風是否合理。1997年興建縣一中校舍,胡昭程親自帶人採購瓷磚,他對質量不放心,對500萬塊瓷磚一箱一箱地檢查,從上午8點一直幹到晚上8點,整整用了12個小時。胡昭程說:"教育的錢來之不易。我們要把一分錢掰作兩分錢花,大手大腳是對人民犯罪。"桂東的教育經費發揮了最大的效益,創造了數千萬元基建工程沒有招待費的紀錄,先後爭取到了世界銀行貸款、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香港苗圃行動等多方資金的支持。
縣教育局黨組書記鄧興南說:"沒有人不欽佩胡昭程的為人。有了成績總是歸功於群眾,工作的失誤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每次評先進他把指標讓給別人。1999年郴州市授予他'十佳教育公僕'稱號,頒獎儀式上,他卻沒到,而是上山慰問教師去了。"
胡昭程的家有6口人:當教師的妻子,80高齡的父母和兩個孩子。記者想看看他的全家福。悲傷的妻子張彩雲竟拿不出一張完整的全家福。"不是我們感情不好,是老胡太忙太忙了。"張彩雲的話飽含淚水:"人家成雙成對散步,看電影,而我總是站在窗前等他、盼他回家吃飯。晚上回得晚,一大早又走,雙休日從來不休息。1994年漲大水,家裡進兩尺深的水,打電話通知他,他不回家,在鄉下抗災。我兩次得肺病住院,他也不在家。直到這一回,他在長沙動手術,我陪他。他說,這輩子最對不起的就是你。你看,現在我病了,才有機會在一起。"
胡昭程認為,教育局長是教育形象的活廣告。群眾信得過教育局長就信得過教育局,信得過教育局就會全力支持教育事業。他告誡家人和同事:"我們桂東沙田是毛主席當年親自頒發《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模範遵守黨的紀律,不以權謀私。"
妻子張彩雲患病後不適合上講臺了,局裡照顧她調換輕鬆一點的工作,胡昭程知道後,硬是追回了調令,繼續讓她當班主任。女兒胡婷中專畢業,指望父親在教育部門安排就業,可父親沒有這樣做,直到去世前一天,女兒還在待業。
這幾年桂東教育基建工程數千萬元,胡昭程辦建築公司的弟弟卻沒有爭到一分錢的業務,胡昭程對弟弟說:"你到別處競爭,不要挨我桂東教育工程的邊。"
胡昭程下鄉從來不領補貼,局裡造了個節假日加班的補助表,胡昭程揮筆划去自己的名字。他拒絕了基建工地發給他的長筒雨靴,堅持穿自己的鞋子在工地上奔忙。偶爾因私事坐公家的小車,他把汽油費交到財務室。局長當了多年,買房子的時候,他家僅有3000元積蓄,只好找銀行貸款。
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
近年來,胡昭程經常感到腹部隱隱作痛,但只是悄悄用手按住,無暇顧及。直到2000年9月28日,他才趁到省教育廳匯報工作的機會,去醫院檢查,診斷為:巨塊型瀰漫型晚期肝癌。生命已進入倒計時。他把不幸瞞住親人,全身心投入最後的衝刺。
從9月28日到12月21日,短暫而又漫長的84天,他時時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多次到省教育廳、體委和郴州市政府、教委匯報工作,親自指揮郴州市青少年運動會在桂東召開的籌備工作,向省裡遞交了關於改造橋頭和大塘鄉校舍危房的報告。
10月20日深夜,他被一陣風雨聲驚醒,趕緊爬起來,在窗前踱來踱去,焦慮不已,他給縣教育局的同志打電話,叮囑仔細檢查校舍的危房,千萬不要出問題。
11月2日,他由妻子攙扶著來到即將竣工的縣一中運動場,最後一次檢查工程質量,可他再沒有力氣扯動那熟悉的捲尺。他最後一回檢閱運動會開幕式團體操排練,並囑咐再加一面大鼓,增加雄壯的氣氛。寒風凜冽,一位教師心疼地給局長披上圍巾,另一位教師含著眼淚為局長撐開雨傘。胡昭程忍著劇烈的疼痛,挺立著,猶如一棵不倒的松樹。人們怎會想到,這竟是胡昭程壯麗人生的閉幕式!
(光明日報2001年2月5日)
【資料】作者在參加一次湖南省組織的素質教育採訪團活動時,偶然與身患絕症處在彌留之際的胡昭程同日返回桂東縣,這一巧合引起了作者的關注。在與相關人員的交流中了解到胡昭程一些很可貴的品質,如在胡昭程的領導和艱苦努力下,桂東縣教育界迅速提升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從教育設施到教育質量都達到了發達地區的水平。作者從主人公工作單位到縣委縣政府、從主人公的家庭到醫院,通過組織座談會、個別採訪等方式,進行了全方位多層面的採訪,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保證了採訪的成功。
本通訊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省委書記親自部署宣傳,從教育系統開始,湖南全省上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向胡昭程學習的活動。2月7日,教育部作出《關於向"焦裕祿式的教育局長"胡昭程同志學習的決定》。隨後,中宣部將胡昭程確定為全國重大典型,組織中央新聞單位集體採訪。在宣傳胡昭程的活動中,本文作者還四下桂東,全面地反映各界學習胡昭程的活動,光明日報連續10天在第一版開闢學習胡昭程的專欄,展示了胡昭程所蘊含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