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或揭示人類如何馴化動物

2020-12-13 光明網

【原標題】新研究:一種中美洲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記者陳宇)一個由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和迪金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在中美洲貝里斯海域生活的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浮遊糠蝦為其食物海藻施肥。相關發現或為進一步揭示野生動物最初如何被人類馴化提供線索。

馴養其他物種是一種複雜行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行為,自然界中很難觀察到人類以外的物種馴養動物的例子。

格裡菲斯大學近日發表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參與的國際團隊在貝里斯海域中觀察到,一種長鰭雀鯛在珊瑚礁附近會變得十分好鬥,因為那裡通常長著可作為它們食物的海藻。領地意識很強的長鰭雀鯛會將除糠蝦之外的其他外來生物從其海藻「食物農場」趕走。受長鰭雀鯛保護的糠蝦則會在「農場」大量繁殖,其排洩物則能提高海藻生長質量,並最終使「農場主」雀鯛受益。

相關論文已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參與研究的格裡菲斯大學環境未來研究所的威廉·菲尼博士表示,雀鯛和糠蝦的互惠關係具有馴養行為的特徵,跟人類飼養家畜的行為沒有什麼分別。

一般認為,家畜的祖先最早就是被人類提供的庇護所和食物殘渣引來後被馴化的。研究人員認為,雀鯛能保護糠蝦免受掠食動物捕食,而糠蝦能在雀鯛提供的庇護所中大量繁衍,這些都是馴養關係形成的重要因素,也符合共生關係是導致一些動物最終被人類馴化的理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新華社

相關焦點

  • 一種中美洲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新華社/美聯)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記者陳宇)一個由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和迪金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在中美洲貝里斯海域生活的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浮遊糠蝦為其食物海藻施肥。相關發現或為進一步揭示野生動物最初如何被人類馴化提供線索。馴養其他物種是一種複雜行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行為,自然界中很難觀察到人類以外的物種馴養動物的例子。
  • 新研究:一種中美洲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記者陳宇)一個由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和迪金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在中美洲貝里斯海域生活的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浮遊糠蝦為其食物海藻施肥。相關發現或為進一步揭示野生動物最初如何被人類馴化提供線索。
  • 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為其食物施肥
    一個由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和迪金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在中美洲貝里斯海域生活的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浮遊糠蝦為其食物海藻施肥。相關發現或為進一步揭示野生動物最初如何被人類馴化提供線索。馴養其他物種是一種複雜行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行為,自然界中很難觀察到人類以外的物種馴養動物的例子。格裡菲斯大學近日發表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參與的國際團隊在貝里斯海域中觀察到,一種長鰭雀鯛在珊瑚礁附近會變得十分好鬥,因為那裡通常長著可作為它們食物的海藻。領地意識很強的長鰭雀鯛會將除糠蝦之外的其他外來生物從其海藻「食物農場」趕走。
  • 珊瑚礁魚也會「馴養」生物,糠蝦是它的寵物,太神奇了!
    珊瑚礁魚也能「馴養」糠蝦據報導,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在中美洲的貝里斯海域發現了一種有趣的事情:一種珊瑚礁魚竟然懂得馴化生物,就好像是人類馴化家畜一樣,只不過這群珊瑚礁魚馴化的生物是一群浮遊糠蝦,這些糠蝦幫助它們給海藻施肥。什麼是珊瑚礁魚呢?
  • 人類馴養動物幹擾自然選擇?科學發現你的寵物是在自己馴化自己
    在遠古時期,人類和其它的動物並不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就像以前所說的那樣,人類也是動物,只不過是高級動物而已。這就是說人類與其它動物相比,除了智慧較高以外,本質是一致的。現在,這個觀點顯然已經過時了,因為人類與動物的區別不僅僅是聰明與否的問題,而是產生了本質的區別。
  •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研究人員對27隻古代狗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發現所有狗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與當今的狼不同,自馴養以來於狼群的基因流有限,但狗對狼群的基因流卻很大。到11,000年前,至少有五種主要的祖先血統已經多樣化,這表明了舊石器時代狗的悠久遺傳史。與人類基因組的共同分析揭示了反映人類的狗群體歷史的各個方面,包括非洲與黎凡特有關的血統以及早期的農業歐洲。
  • 人類如何馴化自己?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6日消息,1959年,蘇聯動物學家兼遺傳學家德米特裡·別利亞耶夫(Dmitri Belyaev)前往西伯利亞,尋找他能找到的「最有禮貌」的狐狸。  別利亞耶夫對動物的馴化如何發生,以及野生犬科動物演化成性情溫和的狗的過程中,其生物學特徵會發生什麼變化很感興趣。在西伯利亞鄉村,分布著數千個狐皮農場,這是他進行實驗的理想場所。
  • 珊瑚礁下好「色」的魚 一條魚有兩張「身份證」
    許多生活在珊瑚礁的魚可以將身上的某種顏色突然消失幾秒鐘後又重新變回來。雄性的隆頭魚求愛時會將鰭突然豎起,同時身上發出幾條藍色的光;雌性的隆頭魚受到這樣的刺激,就會從珊瑚礁中遊出來選擇「夫婿」,並排出大量卵子,與雄魚的精子在海水中結合。一場戀愛和婚禮就這樣迅速結束了,雄魚迅速恢復成普通的色彩,這對夫妻結伴回到安全的珊瑚礁中。
  •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39:15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 娃娃魚是保護動物能吃嗎?專家:人工馴養的大鯢可以吃
    星辰在線—長沙新聞網1月21日訊(文新)本報96333愛心熱線自開展「情暖湖湘·義賣大鯢公益行動」以來,在廣大讀者中產生了強烈反響,同時也有人提出很多疑惑:大鯢是保護動物怎麼還能吃呢?大鯢的食用價值如何?張家界大鯢有什麼特點?長沙哪兒有大鯢吃?
  • 狗,為什麼是人類首先馴化成功的動物?成為人類的好朋友?
    動物學家告訴我們,馴化實際上是一種共生現象,兩種不同的生物,相互影響,彼此獲益,實在是一件大好事。他們發現,有些螞蟻伺養了一些能吸食植物汁液的其他昆蟲,如蚜蟲。螞蟻從蚜蟲那兒獲得蜜糖和營養液,作為回報,它也幫助蚜蟲驅趕敵害、營造家園。螞蟻的這種行為,如同今天人類飼養了一群奶牛一樣。也許有人會問,人類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生物,可是像螞蟻這樣的飼養行為,為什麼要到人類發展史的很晚期才出現呢?
  • 馴化動物有多難?為何人類祖先不多馴化點動物?要滿足這些條件
    後來隨著人類的進化,人類開始變得智慧,馴化了動物,但是並不是所有動物都能夠被人類所訓化,在這訓化的過程中還是非常艱辛的,因為很多野生動物也是很聰明的,有些生物為了防止受到人類的侵害,它們會避開人類行動,這樣的也就很難接觸到,更別提訓化了。
  • 人類是如何,怎樣開始馴化狗 的呢?
    狗的馴化既影響了這一物種的進化歷程,也改變了人類自身的生產生活方式。大約與此同時,歐洲也有了家狗,在丹麥的中石器時代馬格勒莫斯文化層中,發現有6800年前馴養的狗。在公元前7500年的英國約克郡的斯塔爾加爾中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現了狗。
  • 人類最早馴養的是什麼馬,新研究揭示相關秘密
    回到中國新疆野化的普氏野馬這一發現表明,真正的"野生"馬已經不復存在了,所有的野馬都是曾經被人類馴化的馬的後代因此,看起來人類在當時遇到了另一種新型的馬匹,而這種馬變得非常流行,最後成了現代所有馴養馬的祖先。
  • 至今也無法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你知道幾個呢
    自古以來,人類總是會去馴服一些動物,包括現在的豬,狗,牛,羊,都是以前古人所馴化的動物。直到今天,越來越多的動物被人類馴化,但是你知道嗎,直到今天,也有些動物是很難被人類馴化的。科學家們對馴服動物的定義為,一,不是很挑食。二,相對較短的生長期。三,性格比較溫順。
  • 帶你探尋奇怪而美麗的珊瑚礁動物
    它們因其明亮的顏色而聞名,這種物種在西太平洋珊瑚礁中發現 ,從深紫色到亮白色。獅子魚,有毒的刺延伸,是印度洋 - 太平洋珊瑚礁的原生。某些獅子魚 入侵了佛羅裡達州,加勒比海的珊瑚礁, 並在大西洋沿岸向上移動。原產太平洋魚可能從水族館逃走了。獅子魚是攻擊性食肉動物並威脅當地物種。它們也被稱為火雞,因為根據您對獅子魚的看法,它看起來像火雞的羽毛。
  • 如果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人類可以馴化恐龍嗎?
    所以,我們必須限定一個前提,那就是假設人類處於主導地位,僅從馴化的角度去討論。那麼,什麼樣的動物能被馴化呢。馴養動物的定義為:使動物在圈養中通過有選擇的交配,使其與野生祖先有所不同,以便為人類所用。也就是說,馴化是把野生動物改變成對人類更有用的東西。從這14種已經馴化的動物中,可以總結,能夠被馴化的動物必須在以下6個方面符合條件。1、 日常食物。能量在食物鏈中的傳遞效率為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