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早馴養的是什麼馬,新研究揭示相關秘密

2020-10-06 自然與歷史博物館

桑德拉·奧爾森是美國堪薩斯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考古部門的負責人,她領導了哈薩克的博泰村莊的考古工作。"在我們1993年開始挖掘博泰遺址後不久,我就確信會找到了最早的馴養馬。DNA檢測結果顯示,博泰人馴養的馬並沒有成了今天的現代馴養馬,而是發展成了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學名:Equus ferus ssp. przewalskii),也叫亞洲野馬、蒙古野馬或準噶爾野馬,外形與家馬相似。但普氏野馬的染色體為66個,比家馬多出一對,是地球上最後的野馬物種。1878年,由沙俄軍官普熱瓦爾斯基率領探險隊在中國新疆準葛爾盆地發現,並於1881年由沙俄學者波利亞科夫正式定名為"普氏野馬"。

20世紀70年代以後,野外的普氏野馬基本滅絕,只剩下少數早期捕獲後運抵歐洲,人工飼養的野馬,1986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在普氏野馬的故鄉新疆準噶爾盆地建成野馬飼養繁殖中心。將18匹野馬從歐洲運回故鄉並放歸野外,希望野馬在故鄉恢復種群。

不過《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與以前的認知相反,普氏野馬並非一直野生,大約5500年前,哈薩克北部的博泰(Botai)人就開始馴養它們,它們恐怕要換一個新的身份,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馴養馬。

回到中國新疆野化的普氏野馬

這一發現表明,真正的"野生"馬已經不復存在了,所有的野馬都是曾經被人類馴化的馬的後代,包括普氏野馬和由西班牙人帶到北美後再次野化的野馬(Mustangs)。

北美野馬(Mustangs)

奧爾森說:"這意味著地球上沒有活著的野馬了——這是可悲的。有很多研究馬的生物學家一直在研究普氏野馬,這對他們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們以為在研究最後的野馬,結果卻是一種最早的馴養馬,這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我們以為還有馬還有最後一個野生物種,而我們現在才知道所有的野馬都滅絕了。"

在哈薩克斯坦的兩個名為Botai和Krasnyi Yar的遺址中發掘了大量5500年前的馬骨和牙齒,奧爾森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對來自博泰的20匹馬和來自歐亞大陸的22匹馬進行了基因組測序,他們將這些古馬的基因組與已經發表的18匹古馬和28匹現代馬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

哈薩克斯坦北部草原上的Botai遺址和Krasnyi Yar遺址

奧爾森說:"分子進化重建證實,博泰人最早馴養的馬是野生普氏馬的祖先,而不是現代馴養馬的祖先。這些發現引發了一個新的科學探索,現代馴養馬如果並不是這些博泰馬(Botai horses)的後代,我們需要重新尋找現代馴養馬的真正起源。根據我們目前的基因組數據,無法找到現代馬的來源。對過去4100年來古代歐亞各種馬分析的結果,沒有一種與博泰馬有關。線粒體DNA變異的模式也表明,馬的數量在4100至5000年前急劇擴大。因此,看起來人類在當時遇到了另一種新型的馬匹,而這種馬變得非常流行,最後成了現代所有馴養馬的祖先。

馬的進化樹

人類對馬的馴養可能有兩次,馴養的馬來自稍微不同的物種,或者是不同的亞種(普氏野馬的分類學地位屬於種還是亞種仍有爭議)。人們認為現代馴養的馬來自已經滅絕的歐洲野馬。但直到20世紀初,人們才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兩具古馬的遺骸發現它們的存在。這些古馬可能也是野生的,或者至少可能有一些馴養基因。

科學家在哈薩克斯坦的博泰村,進行挖掘。奧爾森收集的一些馬的殘骸作為新研究的一部分進行了測試,揭示出博泰人是如何開始馴養馬的。

博泰位於哈薩克斯坦北部森林草原交界的地區,最初居民都是遊牧的獵人,在新石器時代以各種動物為獵物,包括紅鹿、駝鹿、野牛、羚羊和野馬。他們居住在臨時的營地,偶爾還有一兩個半地下房屋,直到大約5500年前,博泰人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開始大量定居,並形成了固定的村莊。他們發展出最早的馴馬文化,養馬用來吃肉、擠奶、作為交通工具和協助人們完成體力工作。

開始定居生活後,博泰人馴養了馬,同時還有馴養的狗,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牲畜。形成了一個擁有150間甚至更多房屋的大村莊,他們主要以馬肉為生,博泰遺址95%以上的骨頭來自馬,基於馬骨上的大量切痕和砍痕。馬屍都被分割較小的部分,為了攝入足夠的脂肪,骨髓和骨油也是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量的馬骨說明博泰人已經對馬這一物種開始養殖。如果他們的食物依靠狩獵,他們會很快殺死村莊附近的馬群,並不得不走到更遠的地方去狩獵——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也無法養活這麼多人口。"這位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還提到博泰遺址的骨製品,這些骨製品被用來製作生牛皮的皮帶,這些皮帶可能被用來製作韁繩、套索、鞭子、短馬鞭(riding crops)和牲畜限行器(hobbles),作為馬馴化的進一步證據。此外,博泰村遺址包括馬畜欄。

博泰人養的狗大多數類似於西伯利亞本地犬薩摩耶的品種,狗的遺骸僅次於馬,這可能反映了狗在博泰人生活中的關係。今天,哈薩克人的狗仍在放牧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哈薩克人經常騎馬帶著狗一起狩獵。狗頭骨或整個身體在西邊或西南側的房子外的成對坑中。

來自西比利亞的薩摩耶犬

奧爾森說:"我們發現畜欄中含有高濃度的氮和鈉,這些氮和鈉來自糞便和尿液。""它非常集中在畜欄裡。最後一個確鑿的證據是在陶器中發現了母馬的馬奶殘留物。如今,在蒙古和哈薩克斯坦,給馬擠奶已經很常見了——發酵後的馬營養價值很高,維生素含量也很高。

有趣的是,奧爾森發現,在屠宰馬匹後,博泰人將一些馬頭骨和頸部埋在坑中,鼻子朝向東南方向,朝向秋天早晨太陽升起的地方。蒙古人和哈薩克人每年那一年的時候屠宰大部分馬匹,因為那是它們在身體裡保留最多營養脂肪的時候。

她說:"這很有趣,因為在所有的印歐移民中,人們都認為太陽神和馬有著緊密的聯繫。"博泰人說的可能是早期的原始印歐語,他們還把馬和太陽神聯繫在一起。後來,在印歐移民的歷史記錄中,人們相信太陽神誕生在東方,駕著一輛由白馬拉著的戰車划過天空。按照這種信仰,他會在西方死去,然後每天重生。

研究小組認為,普氏野馬可能是從哈薩克斯坦東部或蒙古西部的博泰馬群中逃出來的。奧爾森說:"他們開始發展一種半野生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們的野馬,但他們仍然有野生的外表。"這就是為什麼生物學家認為它們是真正的野生動物的部分原因。它們有直立的鬃毛,與野生馬科動物有關。它們也有暗褐色的皮毛,就像你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冰河期洞穴壁畫中看到的那樣,那時候馬還是野生的。然而,它們的大小與你在博泰和其他遺址看到的非常相似

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的馬

到1969年,普氏野馬被宣布在野外滅絕,現在所有存活的馬都是1900年前後捕獲的15匹馬的後代。如今,普氏野馬大約有2000匹,都是那些捕獲的馬的後代,它們被重新引入歐亞大草原。

"博泰人似乎已經從他們在哈薩克斯坦北部的家鄉消失了,"奧爾森說。也許他們從青銅時代後期向東遷移到了蒙古,因為那裡的人們分享了一種儀式,在秋天埋葬馬的頭和脖子,指向升起的太陽,一年的這個時候,他們被屠殺。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共同特徵。"

(小編註:博泰人不一定去了東方,蒙古人和哈薩克人都不屬於印歐語系,他們屬於阿爾泰語系,現代馴養的馬並不是這些博泰馬(Botai horses)的後代,哈薩克地區的後來居民也不是博泰人的後代,中亞草原說原始印歐語的遊牧民族可能是塞種人,就是歐洲歷史上的斯基泰人,塞是古漢語對古波斯語中"Saka"(薩迦)的音譯)。

相關焦點

  • 最新考古證據顯示:非洲人可能最早開始馴養驢子 (04/06/18 10:15:16)
    國日報網站消息:驢子的馴養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有了能夠馱物和載人的驢子與馬,大大拓展了人類活動和貿易往來的空間。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小組最新研究認為,非洲人可能最早開始馴養驢子,非洲現存的兩群截然不同的野驢品種,也許是被馴養驢子的「祖宗」。  此前在埃及發現的一些零星考古證據顯示,驢子可能和馬一樣,大約在距今5000年左右開始被人類馴養。
  • 中美洲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或揭示人類如何馴化動物
    【原標題】新研究:一種中美洲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記者陳宇)一個由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和迪金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在中美洲貝里斯海域生活的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浮遊糠蝦為其食物海藻施肥
  • 新研究:一種中美洲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記者陳宇)一個由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和迪金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在中美洲貝里斯海域生活的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浮遊糠蝦為其食物海藻施肥。相關發現或為進一步揭示野生動物最初如何被人類馴化提供線索。
  • 最早馴養的用途是什麼?
    最早馴養的用途是什麼?文/農夫也瘋狂一到年底,農村裡辦喜事的就多了。像結婚、喬遷這樣的紅喜事是很常見的,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兄弟提前一個月回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回家喝喜酒。而喝喜酒講究的是熱鬧、喜慶,自然是人越多越好。
  •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3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對27隻古代狗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發現所有狗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與當今的狼不同,自馴養以來於狼群的基因流有限,但狗對狼群的基因流卻很大。到11,000年前,至少有五種主要的祖先血統已經多樣化,這表明了舊石器時代狗的悠久遺傳史。
  • 一種中美洲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新華社/美聯)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記者陳宇)一個由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和迪金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在中美洲貝里斯海域生活的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浮遊糠蝦為其食物海藻施肥。相關發現或為進一步揭示野生動物最初如何被人類馴化提供線索。馴養其他物種是一種複雜行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行為,自然界中很難觀察到人類以外的物種馴養動物的例子。
  • 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為其食物施肥
    一個由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和迪金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在中美洲貝里斯海域生活的一種珊瑚礁魚能馴養浮遊糠蝦為其食物海藻施肥。相關發現或為進一步揭示野生動物最初如何被人類馴化提供線索。馴養其他物種是一種複雜行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行為,自然界中很難觀察到人類以外的物種馴養動物的例子。格裡菲斯大學近日發表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參與的國際團隊在貝里斯海域中觀察到,一種長鰭雀鯛在珊瑚礁附近會變得十分好鬥,因為那裡通常長著可作為它們食物的海藻。領地意識很強的長鰭雀鯛會將除糠蝦之外的其他外來生物從其海藻「食物農場」趕走。
  • 狗的馴養史!新研究顯示,人類之所以養狗,是因為瘦肉太多吃不下
    現在我們的寵物,都是狼的後代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狗之所以會被馴養,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有更多的肉吃不下。馴養狗的時間和原因都不確定。狗是唯一被狩獵採集者馴養的動物——其他的,都是在農業普及後馴養的。一個觀點是,人們馴養狗來幫助他們打獵;而另一個觀點則認為,狼在人類的垃圾堆裡覓食,並因此開始習慣與人類共同生活。芬蘭赫爾辛基食品管理局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共生的關鍵,可能是過量的肉類。狗是在歐亞大陸北部大部分地區被冰原覆蓋,氣候比今天更冷的時候被馴養的。
  • 新研究有助揭示花兒最早從哪裡來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  花兒最早從哪裡來?進化論奠基人、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為這個問題困擾不已。一項發表在英國《新植物學家》雜誌的新研究或許為揭開這個奧秘提供一些線索。  開花植物又稱被子植物,它們不僅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也讓植物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開花植物並不是一直存在。
  • 猛獁象滅絕新解:與人類馴養狗有關
    最新研究稱,狗祖先或許已經開始幫助人類捕殺猛獁象。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進化人類學研究員,狗類馴養專家Angela Perri稱:「這是第一次有人承擔風險提出與我們之前的想法不同的觀點,但這個觀點目前仍然只是一種推測。」研究作者Pat Shipman最早是在2009年對這種猛獁墓地產生了興趣。大約有30個類似的遺址在歐洲中部和亞洲北部被挖掘出來,成百上千的骨頭緊密的堆積在不到60平米的地方。
  • 人類最早祖先——南方古猿的「育兒經」
    父母對後代的長期照顧被認為是人類進化的標誌之一。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驚人的新研究結果首次揭示了我們最早滅絕的祖先南方古猿的育兒習慣。父母對後代的長期照顧被認為是人類進化的標誌之一。據7月15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驚人的新研究稱,科學家們首次揭示了人類最早的已滅絕祖先——南方古猿的育兒習慣。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研究揭示水螅「長生不老」的秘密
    原標題:研究揭示水螅「長生不老」的秘密  據新華社華盛頓12月25日電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多細胞無脊椎動物水螅具有「長生不老」的本領,因為它們的身體大部分由幹細胞構成,具備持續分裂的能力。   從1998年起,美國波莫納學院的研究人員連續觀察了水螅4年,用觀察樣本死亡率及生育率的變化來衡量水螅的衰老。
  • 歷史:DNA數據揭示了維京人及其馬的年齡和性別!
    導語:新的一天新的起點,大家好!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小編又是和大家一起見面了有人說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著鏡子笑一笑你們都做到了嗎?微笑可以給人帶來好運哦!有這麼可愛的小編每天都為你們帶來不同的文章應該也是非常的開心的。歷史:DNA數據揭示了維京人及其馬的年齡和性別!
  •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Emma Chou • 2020-03-12 14:02:05
  • 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什麼樣子?人類祖先介紹!
    對於最初「真正」的人類,我們其實知之甚少。我們從來沒見過他們。有時,在古時土壤的最深層,我們能找到一些他們的骨頭。這些骨頭和其他那些從地球上消失已久的動物的骨骼埋在一起。人類學家(那些終生把人類當成動物來研究的科學家們)在拿到這些零星的骨頭之後,經過長期研究,就能準確複製出人類最早的祖先的樣貌。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樣貌醜陋、毫無吸引力的哺乳動物。他們身材矮小,比現代人要矮得多。
  • 為什麼不馴養斑馬為我們所用?只因馴養它們太費勁了!
    審核-小文馬是古代常用的代步工具,戰馬的威風凜凜也讓馬成為一種象徵,但從古至今,人們馴養馬也是挑著種類的,並不是所有種類都適合成為代步的馬。就比如說斑馬就是如此,明明有著相似的體型和奔跑能力,卻受到了人類不一樣的待遇,這是為什麼呢?
  • 南海所對野生黃鰭金槍魚幼魚的馴養研究取得新進展
    >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深遠海養殖技術與品種開發創新團隊在陵水試驗基地開展的野生黃鰭金槍魚幼魚採捕、運輸、室內循環水馴化養殖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 回答500年前達文西的疑問,揭示人類心臟未知的秘密
    (MRI)掃描,以及相關的心臟形態和遺傳數據,闡明了李奧納多·達·文西 500 年前提出的問題,即排列在人類心臟內表面肌肉纖維的複雜網狀結構的功能,並揭示了這些肌肉的形狀對成人心臟功能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影響。
  • ATLAS怎麼馴養猴子當寵物?
    ATLAS怎麼馴養猴子當寵物?和方舟一樣,在阿特拉斯的世界裡,也是可以馴養各種動物的,比如猴子,犀牛,蟒蛇等等。其中猴子因為造型比較萌,又能趴在人物肩膀上,因此不少玩家都喜歡養猴子。那麼猴子該如何馴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