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小文
馬是古代常用的代步工具,戰馬的威風凜凜也讓馬成為一種象徵,但從古至今,人們馴養馬也是挑著種類的,並不是所有種類都適合成為代步的馬。就比如說斑馬就是如此,明明有著相似的體型和奔跑能力,卻受到了人類不一樣的待遇,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就來了解一下,古人選擇馴化動物的智慧。
其實人們在挑選馴化生物時是有所選擇的,生物學家也總結了馴化的生物種類通常有哪些特點和優勢,能夠為人類所用。首先,飲食問題,馴化的動物可不能太挑食。如果這種動物僅對某一地區的某一食物感興趣,那養它們所需的條件就太難維持了。
沒有可口食物,動物們也不會接受你的訓練;再加上這人類馴化動物是尋求便利的,如果找那些挑食的動物,那就變成自討苦吃了。比如說,要養長頸鹿就得先有一片森林,這也太為難人了。
人類馴養的動物大多是吃秸稈類食物的,是人們可大量生產的副農產品,廉價又易得。就這要求來看,其實斑馬也是符合要求的。斑馬是不挑食的,草類植物、灌木、樹葉甚至樹皮,它都是能接受的,所以食物條件並不是它的束縛。
食物不是問題,卻被它們天生的機制所限制。人們馴養動物,當然是希望馴養周期越短越好的。馴化動物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動物的生長期太長,那麼投資便會大,這成本也會難以回收。相較而言,斑馬的生長期較長,繁殖能力的成熟也比較晚,馴化它就變得不怎麼划算了。
第三點,便是性格問題了。動物的性情溫順才能被人類所馴服,也才有人敢去馴服它們,也因此體型大的生物往往被排除在外,因為它們容易暴躁傷人。而斑馬,雖然表面看上去十分溫順,但骨子裡卻有著野性,桀驁不馴,如果逼急了和老虎、獅子正面對抗都是不在話下的,人類又怎麼馴服它們呢?
雖說啊,這斑馬骨子裡野性,但確實膽小的厲害。這聽起來似乎很矛盾,斑馬卻就是這麼一個矛盾體。斑馬的膽子很小,很容易受到驚嚇。曾經也有人想要馴服斑馬來代步,但一拉扯或乘騎,斑馬就嚇得四處亂竄,生怕我們把它怎麼樣似的。而且斑馬比較硬的脖子也讓人們難以很好地控制。這也就導致斑馬不會被用於戰場之上。
剩下的兩項就是能不能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繁殖後代和喜不喜歡群居,這兩項考慮的因素也是決定著動物是否容易被馴化,馴化的成本有多高。當然,斑馬沒有被大規模訓練過,這繁殖後代的條件還不知是否能人工飼養。而這喜不喜歡群居,從平時的活動就能看出來,斑馬是喜歡群居的,這條件也是蠻符合的。
斑馬符合很多能被人類馴養的條件,食物、習性等等都還挺好的,只是它的生長期較長,過分敏感,還有它們的身體構造不能被套牢,導致人類沒辦法馴服斑馬,斑馬無法上戰場打戰,它們也就錯失了當戰馬的榮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