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斑馬為什麼不能成為戰馬」這個問題,其實非常有趣,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人是怎樣馴化動物的。
生物學家們總結了能夠被人類馴化的動物特點,一般來說只要滿足以下六點,就可以被人類馴化,我們就從這6點來分析,為什麼斑馬不能成為戰馬。
被馴化生物不能太挑食
如果一種生物對食物比較挑剔,那麼它們很難被人類馴化。比如:長頸鹿喜歡吃樹上的葉子,很少吃地上的草類植物。如果想要馴養長頸鹿,家裡至少需要有一片森林。除此之外駝鹿對食物的要求也比較高,它們一半的食物都是水生植物。
人類能夠馴養的動物大多是能夠食用纖維素豐富的秸稈類植物,這種食物是人類農業的副產品,廉價易得。牛、羊、豬等家畜都能適應這種方式,所以它們在幾千年前就被人類所馴化。
從食物的角度來看,斑馬滿足被馴化的要求,因為斑馬的食物比較複雜,除了草類植物之外,它們也吃灌木、樹葉甚至是樹皮,即使是低營養的環境,它們也能生存。
相對較短的成長期
公司在核算一個項目是否值得投資時,會考慮投入產出比,也就是說我投入這些錢,需要多久才能收回成本。
如果一個項目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而收回成本的速度比較慢,那麼這個項目就不是一個值得投資的項目。因為投入該項目的資金,可以投入到別的項目中賺更多的錢。
馴化動物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動物的成長期比較長,那麼人類在飼養它時需要為它投入大量的食物、精力,而在這個時間裡該生物不會為人類帶來任何收益。
從投入產出比來看,馴化該生物投入的時間、精力過多,而回收成本速度較慢,非常不划算,所以這類生物不會被人類馴化。
比如:大象,大象需要10多年才能成年,相比於1-2年就能成年的生物而言,馴化大象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斑馬雖然不像大象一樣需要10多年才能成年,但是雌性的斑馬需要3歲才能繁殖後代,而雄性直到5-6歲才具有生殖能力,因此馴化斑馬也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
性格溫順
除了動物園或者特定的需要除外,很少見到有人馴化大型食肉動物,這是因為這些生物性格暴躁,對人類有威脅性。
還有一些生物具有明顯的領地意識,比如:河馬。該生物雖然是食草動物,但它們的咬合力非常強,比鱷魚的咬合力更強。再加上它們有領地意識,一旦闖入河馬的領地,暴躁的河馬便會對人類發動攻擊。
在非洲,河馬被評為最危險的野生動物,每年河馬殺死的人類足足有1000多人,比老虎和獅子加起來都多。
從性格來講,斑馬看起來性格溫順,實際上非常桀驁不馴,一旦被逼急了連老虎和獅子都敢直面反抗。
膽子較大,不易恐慌
過於機警的生物不易被馴化,比如:鹿類動物,一旦有響聲便會四處逃竄。斑馬的膽子就比較小,曾經有人想要馴化斑馬代替馬用於騎乘以及拉扯,但斑馬在壓力下容易受到驚嚇而四處逃竄,增加不確定風險。
賀瑞斯.海斯船長曾經試圖馴化斑馬,並在《馬的特點》中總結了各種斑馬的特點,他發現斑馬的脖子很硬,當人類的韁繩套在斑馬脖子上時,很難通過韁繩控制斑馬的行走方向。
如果這種斑馬被應用成戰馬,或可導致在戰場上斑馬容易受到驚嚇而四處逃竄,再加上人類並不能通過韁繩很好地控制斑馬的方向,因此在行軍打仗時必定會潰敗。
能夠在人工飼養環境下繁殖後代
如果某種生物被馴化之後不能在人工環境下繁衍後代,這意味著當該生物死亡後,人類不得不再次從野外捕獲該生物的個體進行馴化。
和較長的成長期一樣,這樣馴化的生物投入產出比不高,人們即使曾經馴化過,也不會持續馴化該生物。
由於斑馬沒有被大規模訓練,所以這一塊的數據缺失。
喜歡群居
無論是狗還是綿羊,它們在野外生活時,就喜歡群居,並且存在等級觀念。原則上它們會有一個首領,而人類馴化該生物時,只需要對頭領針對性訓練,就可以馴化整個種群。
比如:牧人在放羊時,只需要控制頭羊前進的方向,其他羊會自動跟著頭羊移動。這種喜歡群居,並且具有等級觀念的生物無疑會提高人類馴化該生物的速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結
雖然斑馬符合馴化中的:對食物不挑食,性格溫順,喜歡群居的特點,但由於它們的成長期較長,以及過於機警,以至於人類無法馴化它們,更無法將它們作為戰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