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總行已下發通知,要求全國推廣。將為全國24064家分支機構、30089臺櫃員機、10萬個ATM機安裝人臉識別系統!」 你沒有看錯,這不是試點,而是真的普及,從試點到下放到鄉鎮市場的普及僅2月……相比建行、招行等試水市場的試點舉動,農行的新通告顯然帶有強推的味道。
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已經對傳統銀行造成了明顯衝擊,永遠都想更便捷的用戶,開始熱捧注重體驗創新的系統,為了聚錢,傳統銀行開始反擊。前兩個月掃碼取款剛剛被叫停,刷臉卻又齊刷刷冒了出來。但大多銀行僅作為試點,在並不確定用戶體驗是否足夠優秀的情況下,並沒有大規模推廣。
農行相當激進,據說是因為其掌握了蘋果的都沒能辦到的技術優勢——紅外雙目攝像活體檢測技術。不考慮體積、成本等多維度,這套系統的性能看起來是必然超過Face ID的。
通過整合雙目和紅外這兩種以往各自為政的識別系統,農行的人臉識別系統幾乎整合了當前面世所有識別系統的優勢。能夠從平面(照片)、3維建模和視頻欺騙等多個維度去鑑別「活體」與否,能有效防止惡意採用照片、面具甚至視頻偽造真人的騙局。前早已在手機解鎖領域遇到的種種尷尬應該說已經不再是問題。
但很納悶的是,農行將此功能的體現金額限定在每日3000元,從試行到落地一直沒變,不免讓人覺得它們自己都沒撒信心,必須從源頭確保安全,儘可能控制可能導致的損失。
而且我依舊很懷疑遇到相似度極高的同性雙胞胎時,這套系統是否還是有漏洞,畢竟「活體」與否這個概念可以攔住非人偽裝,卻難不住雙胞胎……而雙胞胎成功解鎖已經在多種設備上實現過。
再加上刷臉後複雜的手機、證件認證,你能說這比以往的無卡更便捷?
OK,就算你說雙胞胎太小眾代表不了實際情況,那麼大眾化的問題來了:
無卡取款已經是各大銀行努力已久的方向,手機、密碼取款已經不是新事物,棄卡早已具備技術基礎。但為什麼在我們周圍,依舊有眾多唯卡是從的用戶?仔細想想看,卡已經被認可為財富主權識別的一種標誌,而且最重要的是這種標誌是可以轉移和贈與的,比如夫妻之間(就問你工資卡交沒交?)。
所以一直以來無卡取款很雞肋,並不是功能不夠便利,而恰恰是太便利,以至於大家缺少與錢打交道時的「儀式感」,同時還丟掉了轉移和贈與的那份厚重。你想想,放張卡在你的錢包裡,並告訴密碼;和叫你「走,我人臉識別給你刷錢去」……這兩種方式你更願意接受哪一種?前一種是不是有種體貼的溫度,而後一種有種獲取施捨的難堪?
好吧,你要說這太矯情,不接地氣,那麼我告訴你接地氣的。銀行坐班的櫃員或者天天跑業務的經理人,這些一線銀行人是如何看待這些所謂的創新呢?這裡援引一位在農行工作朋友的說法:
見慣了不相信、不願意使用電子渠道的排隊人;也看多了在櫃檯前面對語音提示請輸入密碼時,茫然反問「還要輸密碼」的用戶。農行的持有者很多都是欠發達地區的民眾,他們的金融素質不敢恭維。面對他們,這項功能體現不出便利的優勢,估計反而還會帶來很多麻煩和糾紛……
科技在進步,變革讓我們的經濟管理和生活支付體驗逐步升級,農行為了提升大家體驗而創新原本無可厚非。但我還是希望它們不是被網際網路金融逼急了,不得已而為之的搶新,博眼球。有些功能設想很美好,實際體驗可能未必。身份信息界定除了臉,又靠什麼來做後援和緊急方案的用戶互動?別到時候又做成了另一番手機實名的美好想像!
(PS:相當一部分用戶雖然持有銀行卡,但是並未在銀行預留手機號,或者手機號已變更卻未到櫃檯備案。況且在手機號實名制下越來越多銀行要求手機號必須本人實名制註冊的才給預留,而現在相當多的人用的手機號還不是本人實名制註冊的,導致諸多不便不說,還沒能完成原本設計好的便捷和輔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