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衛靈公》
君子不憑藉一個人的言論來提拔和推薦他,也不憑藉一個人缺點就否定他的言論。
孔子為啥會有這樣的感慨呢?
有個學生叫宰予,言語科優秀,孔子剛開始覺得這學生不錯啊!天長日久,孔子發現宰予白天居然也呼呼睡大覺。
你想,一個老師看到學生大白天睡覺,除了身體不適,能容忍嗎?
所以,領悟到不能因為一個人善於說話就大力推舉他。
與人交往,我們也往往通過一兩次交談,覺得這傢伙思維敏捷、談吐幽默、見多識廣,就會好感倍增,從而向身邊人推薦。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個言談給人印象非常好的傢伙做起事來可能就不是那麼回事。各種差錯,各種貨不對版。
也有相反的情況。
你覺得某某某在你印象中一直是個不善交往的人,可是某一天對某個問題發表看法,卻一語驚人,特有洞見。
你才發現,腦海裡的刻板印象欺騙了你。
02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道德經》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上天給你關上大門的同時,總會給你開一扇窗。
也許就是自然規律。
高下相形,福禍相依。
有人失業了,本是一件值得同情的事。可是,如果下決心創業,或許他就是下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有人沒考上985、211,覺得挺遺憾的。不過,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積累人生經驗,也許就能成為呼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實幹型人才。
照樣可以財務自由,人生幸福。
人生永遠沒有失敗,最大的失敗就是自己放棄自己。
03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禮記·學記》
開始學習,才知道自己有很多不明白,有很多欠缺;教別人,才懂得自己還有不少困惑。
學和教,是可以互相檢驗,互相促進的。
所以有人說,教是最好的學。
這也許就是費曼技巧如此流行的一個原因。
學時間管理,不妨想想如何教會他人做時間管理;學知識管理,不妨想想如何教會他人做知識管理;學寫作,不妨考慮一下如何教他人學會寫作......
如此一來,我們就從學生的位置轉變到老師的位置,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一定會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也更透徹,同時也能學以致用。
學平面設計,學PPT製作,學演講,學銷售,學製作視頻等等,都可以嘗試類似的方法。
這句名言,不妨再續上:教然後知困,困然後知進。
0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
這句話看起來很長,其實只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發展階段的總結。
你看,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懂得立身處世,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歲知曉人生、世界運行的規律,六十歲萬事都能入耳心平,七十歲能在各種法度的界定內隨心所欲做事。
這樣的標準,實際上很高。
咱們今天若以此衡量,恐怕也很少有人能做到。
不說別的,單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能達標的就屈指可數吧。不怕笑話,反正小編我自己不合格。
人生一階段有一階段的追求目標,努力做到,難能可貴。
學習,做人,做事,成家立業,環環相扣,人生沒有絕對贏家,只有一輩子的學生家。
0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該不會以為這是「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子說的。
人家可是正兒八經的道家創始人老子,又名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陽。
唐朝帝王一看,呦呵!姓李,乾脆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這句話,可不像「老死不相往來」那麼平和溫柔,多少指出了現實的殘酷。
為啥這樣說?
好好想想這句話,估計很多人會汗顏。
信言不美,說的是真實可靠的言論往往不怎麼動聽,不怎麼華麗;美言不信,說的是辭藻華麗、優美動聽的話語,往往不怎麼真實可信。
你想,現在好多人都得演講,用演講。產品營銷,演講;項目推廣,演講;招商引資,還用演講。
那就得聲情並茂、言語生動啊。
其實,咱們只要做到言之有物、符合邏輯、言辭懇切,內容豐富與言語優美可相得益彰。老子所說的美言不信,並非一概而論。
一個踏實能幹,又能言善辯的人,誰會拒之千裡之外呢?
一個埋頭苦幹的人,若能學會恰如其分表達自己,誰又會責怪他能說會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