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我未來 | 《第一財經》雜誌「未來商業秀」登場

2021-01-08 第一財經

2019年10月31日,《第一財經》雜誌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舉辦了第二屆「未來商業秀」,同時發布「2019第一財經年度金字招牌」和「2019年度第一財經新國貨榜樣」。

今年1月,《第一財經》雜誌以全新的形象與大家見面。從CBNweekly到Yi Magazine,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講述商業故事的內核。《第一財經》雜誌的線下大型活動「未來商業秀」也走到了第2年。上百位國內商業領軍人物、獲獎品牌代表以及消費者們來到現場,圍繞前沿商業話題分享見解、碰撞觀點。

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李蓉

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李蓉在開場致辭中提到,《第一財經》雜誌成立11年來,始終對商業世界保持著敏銳的洞察。11年來商業社會的討論主題從消費升級變成了消費者升級,中國的消費者早已成長為主動、強大、有創造性的聰明人群。「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以消費者的真實調研作為依據,堅持發布純民意的榜單,這是一個重新構建消費者和品牌關係的過程。」

2019年金字招牌榜單揭曉

這是「金字招牌」第11次發布讀者票選的品牌榜單。11年對消費者品牌偏好的記錄,見證了社會消費文化的變遷,看過勢不可擋的新銳品牌迅速隕落,也見過老品牌在轉型與創新中保持長青。品牌在11年中引領消費升級,談論生活方式,尋找下沉市場,走到了現在網際網路的流量時代。

《第一財經》雜誌副總編輯陳銳在主題演講《流量時代的品牌價值》中總結了2019年金字招牌榜單帶給我們的啟示:

· 流量是讓消費者認識品牌的捷徑,但流量只是故事的開始,聰明的品牌要學會如何克制追求流量。

· 消費升級之後,消費者也已經升級。信息更民主,消費者會更精明,判斷更理性。

· 複雜環境下,品牌還需更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更敏感地把握社會和政治因素。

今年,我們調查了54個品類下的1164個品牌,覆蓋5大消費場景,共回收了4640份有效問卷。由「喜歡指數」和「失望指數」相減而來的「品牌好感度」,是榜單中排名先後的依據。最終,「2019年金字招牌榜單」共評選出了16個「金字招牌」、12個「明星品牌」和8個「新晉星品牌」。

上榜的16個「金字招牌」(按首字母拼音順序排列)是:嗶哩嗶哩、Keep、科顏氏、可口可樂、麥當勞、南方航空、農夫山泉、全家、順豐控股、網易雲音樂、微信、星巴克、養樂多、宜家、優衣庫、雲南白藥。

流量經濟時代,品牌靠什麼吸睛?

新技術能幫助品牌教育市場,也能讓消費者自學成才。消費者不再是被動而弱小的存在,而是正在成為主動而理智的聰明人。在一秒刷新海量信息的電子世界,品牌們紛紛湧向流量窪地,它們不僅要和競品搶佔注意力,還要和眼亮心明的消費者「鬥智鬥勇」。

在首場論壇「一秒一世界」中,蟬聯金字招牌的優衣庫分享了他們的經驗。迅銷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市場官(CMO)吳品慧做了主題演講《一秒N世界:源自功能的無界生活美學》,「所謂短和長、少和多、一和N的概念,是希望大家從這個角度思考品牌怎麼樣做出自己價值的同時,幫助消費者發現無限可能。」 在優衣庫「服適人生」的理念中,消費者信賴的基礎永遠是產品的品質,還有品牌在每個時間點對顧客的服務;而品牌的終極價值,是通過服裝的力量幫助更多對服裝品質有要求的人,讓更多人理解到商業如何為社會和生活帶來進步。

迅銷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市場官(CMO)吳品慧

優衣庫在未來商業秀現場的展示

埃森哲亞太非消費品和服務主管、董事Salvatore Lo Presti在主題演講《流動的消費者:數位技術重塑商業》中談到,如何鼓勵消費者持續和品牌互動及消費是當前傳統品牌的關鍵問題。「傳統品牌花了五六十年才創造出來的品牌資產,在新興數位化平臺只花10到15年就能創造出同等或者更高的價值。」要和天生的數位化品牌競爭,傳統品牌需要從單向的管道模式,向平臺模式轉型,把注意力從商品放到消費者身上,而數據是未來消費品賴以生存的要點。

埃森哲亞太非消費品和服務主管、董事總經理Salvatore Lo Presti

《第一財經》雜誌總編輯趙嘉主持了第一場圓桌對話,和資生堂中國事業創新投資室首席周濤聲、森田藥妝中國區總經理林盟欽、戴德梁行中國區商業地產部董事總經理甄仕奇、微信開放平臺零售業務負責人於洪瀟一起,討論除了眼花繚亂的新花樣,品牌怎麼爭奪消費者的時間。

圓桌對話:搶時間,不僅是靠新花樣!

資生堂中國事業創新投資室首席周濤聲認為,現在是碎片化的市場,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如何更加貼近消費者,更精準的滿足消費者不同情況下的需求,為消費者提供一個私人定製化的服務和產品是資生堂目前正在做的事,也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方向。森田藥妝中國區總經理林盟欽提到,現在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從生產階段就考慮「帶貨」了,老品牌得小心謹慎地向新晉品牌學習。談及如何在實體店實現線下流量的價值,戴德梁行中國區商業地產部董事總經理甄仕奇表示,每個實體商業的關注點都是把人流變成客流,隨著技術不斷打通數據,增強客流黏性、提高客單價並精準地提供服務,是未來實體店鋪要考慮的趨勢。微信開放平臺零售業務負責人於洪瀟則認為,與其考慮流量不如重視連接,當產品有機會和用戶建立溝通,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才叫有效的流量。

國潮新賽道,誰主沉浮?

當未來的商業研究者回望2018至2019年,大批國貨的重新走紅會是繞不開的裡程碑。它們走出歷史的封塵,拿出一樣的情懷配方,不一樣的新潮形象,加上新銳大膽的營銷方式,殺進消費者的視線。風潮之下,《第一財經》雜誌向讀者發起「2019年度第一財經新國貨榜樣」評選,選取39個細分品類下逾600個品牌,回收了7048份有效問卷,直接通過對消費者的支持比例排序,挑選出每個細分品類支持率最高的33個品牌,評選為「年度國民新國貨」。

《第一財經》雜誌「金字招牌」主編許詩雨分享主題演講「2019,新國貨誕生」

民族自信、製造業基礎、成熟的經營者以及集體回憶四大紅利,共同促成了這次國貨逆襲。《第一財經》雜誌「金字招牌」主編許詩雨在主題演講「2019,新國貨誕生」中指出,應該更客觀地去評價新國貨今天的成績,「當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認可新國貨,我們提出的是『國貨新生』。新既包含了品牌在產品、技術、美感、理念、營銷和商業模式等多方面的更新,也包含了人們觀念的更新,寄託了一種美好的祝願。」

在主題演講《百年品牌的新張力》中,上海家化高級公關傳播總監劉焰認為,面對國際大牌和網紅品牌的挑戰,上海家化的優勢在於文化。上海家化的佰草集、六神、美加淨等品牌中融入了中醫中藥、太極等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在產品、設計、營銷各個方面。當然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離不開創新,傳統的美要用最好的科技展現出來。「沒有很好的傳承就沒有更好的創新,所以先把最經典的東西傳承好。」她說。

上海家化高級公關傳播總監劉焰

光明乳業益民一廠總經理李俊龍分享了主題演講《老字號如何變網紅》。這個誕生於1950年的老字號,近年走上了網紅之路。不僅升級光明冰磚等經典產品,集中上市酸奶冰淇淋等新品,更是借力盒馬等外部機構,共同研發網紅產品。此外,光明也沒有錯過品牌跨界營銷的潮流,還運營起自己的IP熊小白,讓老字號也能在年輕人群體中激起聲浪。

光明乳業益民一廠總經理李俊龍

逸仙電商媒體事務副總監曾韻為大家帶來主題演講《新品牌的突圍之路》。定位精準,設計高顏值,完善的供應鏈,以及對網際網路平臺的充分利用是逸仙的突圍秘籍。逸仙電商踏著網際網路的紅利成長壯大,將完美日記推成彩妝界黑馬,曾韻不認為網際網路紅利已經消失,「品牌應該跟隨消費者腳步,甚至引領他們去一些新的消費平臺和社交平臺,讓他們體會到產品的不同優勢。」她還提到,完美日記希望打造成一個長期良性循環的品牌,從產品、服務和場景上來說,線下門店可以與線上體驗互相補全。新零售將是公司未來著力發展的新方向。

逸仙電商媒體事務副總監曾韻

在第一財經總編輯楊宇東的主持下,李寧公司紐約時裝周2018秋冬、2019秋冬首席設計師陳李傑、天圖投資管理合伙人潘攀、北鼎科技創始人張默晗、Manner Coffee創始人韓玉龍在第二場圓桌對話中,從當前的風潮看向國貨的未來之路。

李寧公司設計師陳李傑認為,新國貨是把對年輕人的理解注入產品,再融入他們的生活。而李寧翻紅的關鍵並不在於設計風格,而是轉換成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天圖投資管理合伙人潘攀分析,消費者為新國貨買單的核心動力是產品和供應鏈上的創新,還有鮮明的人群價值觀標籤。北鼎科技創始人張默晗總結道,新國貨的本質是企業能力的提升,這是站在中國出色的製造業基礎之上的。Manner Coffee創始人韓玉龍覺得新國貨的「新」在於貨要夠硬,再加上合理的定價,新國貨的成長是水到渠成的事。

圓桌對話:談國貨,未來之路在何方?

智能和人工,誰讓生活更美好?

最後一場圓桌對話中,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思劼邀請了哈囉出行聯合創始人韓美、普華永道風險及控制合伙人張俊賢、科大訊飛副總裁趙翔、阿里巴巴AI labs天貓精靈IoT數碼行業負責人沈莉莉一起,探尋人工智慧到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

哈囉出行聯合創始人韓美覺得,雖然現在用戶不太能感知到,但AI在提升哈羅單車運營效益中貢獻頗多。AI在應用上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未來在出行領域的想像空間很大。普華永道風險及控制合伙人張俊賢認為,人工智慧正走在從量變到質變,從服務C端到服務B端,甚至代替人類做重大決定的道路上。未來人工智慧為國家帶來大量GDP增長,但同時管理者們也開始注意潛在風險。科大訊飛副總裁趙翔向大家普及了AI的計算、感知、認知三種能力,AI在重複勞動領域發展迅速,但機器在安全性和創造性上無法取代人類。從消費者角度出發,阿里巴巴AI labs天貓精靈IoT數碼行業負責人沈莉莉覺得AI帶來的體驗更為自然、順滑,她預測教育是下一個被AI激活的產業。

圓桌對話:有智能,生活就能大不同?

商業世界瞬息萬變,每一次變革都會帶來不明確的挑戰,也隱藏著風口的機遇。消費者在成長,品牌也無法墨守成規。正如11年消費者的選擇所證明的,個性鮮明但擁抱變化,產品至上但不失消費體驗的品牌,正在衝頂「金字招牌」,也有機會如國貨回潮。而《第一財經》雜誌·未來商業秀也將以有趣的創意、豐富的想像力,繼續探索這個明亮的商業世界。

「金字招牌」是《第一財經》雜誌旗下獨立運營的項目,通過觀察和記錄全球優質品牌背後的商業創新模式、洞察中國年輕消費者品牌偏好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助力中國市場誕生更多的金字招牌。主要關注大消費行業,包括餐飲、美妝、日用、家居、服裝、時尚、零售。

金字招牌評選是「金字招牌」從2009年發起的年度大型消費者調查活動,通過直觀的調研數據了解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偏好,並於每年下半年發布當年的金字招牌總榜。

《第一財經》雜誌是由每月出版的紙刊、新媒體、垂直項目和落地活動等產品組成的內容品牌,隸屬於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SMG)旗下上海第一財經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以「探索明亮的商業世界」為宗旨,旨在為全中國的公司人提供深度、生動、有趣、前沿的商業報導。

相關焦點

  • ...是那些真正懂得消費者的品牌|「未來商業秀」活動精彩內容集錦
    10月31日,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我要我未來:嘈雜時代的消費主張——2019第一財經未來商業秀」活動順利舉辦,一財君通過兩大榜單、三場論壇,充分討論了在當下的流量時代品牌應該何去何從,而未來,消費者又該如何期待。沒有來參加的小夥伴,就讓我們回顧一下全天的精彩內容吧!
  • 關於我們_第一財經
    自2008年2月創刊以來,雜誌長期致力於關注公司現象和報導商業新聞。自2019年起,《第一財經周刊》改為《第一財經》YiMagazine,以月刊頻次出版。《第一財經》YiMagazine雜誌將主要為關注深度信息、追求沉浸式閱讀體驗的讀者服務。
  • 《我是未來》現「仿生蝴蝶」秀徵服」靳夢佳
    本周日,在湖南衛視《我是未來》的舞臺上,由「仿生領域」的佼佼者、德國工業自動化領軍企業費斯託帶來的「仿生蝴蝶」將「再現」這一經典場景。現場如夢如幻,令無數觀眾驚嘆不已。    湖南衛視《我是未來》是由湖南衛視、唯眾傳媒聯合出品,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特別支持的國內首檔原創頂尖科技秀。
  • 商業航天「探險家」王洋:我就是有夢想,我要上天
    何必出來做商業冒險。現在,是不是一切都要你自己扛了?人生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起初,我向別人提起要造衛星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你咋不上天呢?我的回答是:我就是要上天啊!我是個很有危機感的人,也算是個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人,並且,我覺得年輕人要更敢想,也要更敢做。我就要帶著我們的團隊造自己的衛星,把它們發射上天,改變世界,圓我們的航天夢。
  • SNH48空降「未來號」 亮相《我是未來》
    在湖南衛視《我是未來》第三期節目中,SNH48空降「未來號」,以一曲《Highlight》為本期科技秀帶來不一樣的未來質感。這從天而降的「科技舞姬」,難道是女團走錯片場?殊不知,這可是「科技特派員」的重頭戲!
  • 未來商業6大預測,年輕商業的秘密都在這裡了|吳聲
    在這場長達三小時的演講中,吳聲對未來商業進行了預測,首發「場景算法」解碼數字商業新時代。吳聲認為,「數字商業正年輕」。場景算法是數位化商業的作業系統,系統化探尋年輕商業可能性。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是不是足夠地準確,但它的確在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對於材料的認知,在發生價值觀層面上的變化。我們要重新看待,這個時代商業、材料、生態、世界和社會的新關係,在這些關係裡面,我們的認知能夠到這一步嗎?
  • 薦書丨未來之路:科技、商業和人類的選擇
    人類的選擇又會如何作用於未來的科技與商業發展? 如果答案永遠是變化,那麼問題是什麼? 科技能使每個人都平等受益嗎? 科技的風險和益處分別是什麼? 在商業領域,科技更多地促進了人類的自主權還是依賴性?
  • 未來中國·領軍人物大講堂走進西南財經大學
    未來中國·領軍人物大講堂走進西南財經大學——許戈輝學長精彩講述「改變」「剛才我在側臺聽馬校長對我那麼長篇的介紹「我要感謝未來中國,我想說,為什麼我離開了校園這麼久,還特別願意走回學校?第一,在這裡,我能夠找回自己昔日青春的影子;第二,這裡,是我能看到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的地方。我覺得,我特別願意把自己這些年走過來的路、所遇到的人、所聽到的不同的人生故事跟同學們分享,而未來中國正好搭起了這麼一個平臺。
  • 2020第一財經數據盛典:風口變化中,「重」構新消費想像
    2020年12月16日,由第一財經、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主辦的「重RE·2020第一財經數據盛典」在上海舉行。作為國內消費大數據研究的領軍者,CBNData連續五年舉辦「第一財經數據盛典」,旨在搭建起國內最大的數據價值共享平臺,用數據連接起企業間共贏的商業生態,聚力推動數據價值共享。
  • 西安高新一中實驗中學科技「實驗秀」上演我「行」我「秀」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11月30日,西安高新一中實驗中學(西安高新第一中學新校區)2020年第一屆科技節活動之一——科學實驗秀舉行,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兩位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科學實驗秀,同學們積極參與活動,通過一場場精彩絕倫的實驗,將課本中的知識生動化、具象化,讓同學們跳出課本,更好的了解科學,啟發未來,活動由副校長李曉文老師主持
  • 楊振寧空降《我是未來》 張首晟講解天使粒子
    原標題:楊振寧空降《我是未來》 張首晟講解天使粒子    原創科技秀《我是未來》臨近尾聲,此前擬邀科學嘉賓中,網友呼聲極高的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本周終於將隆重亮相。
  • 「龍」飛船商業第一飛
    這是十多年來美國首次由商業航空公司承擔並運營的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標誌著商業載人航天正式步入常規化。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出席了發射儀式。多數美國媒體測算出選舉人票數領先的總統競選人拜登也發來賀電,稱發射「證明了科學的力量」。
  • 未來已來 「 2018藍鯨財經新科技峰會」勝利召開
    6月20日,由藍鯨財經主辦的「2018藍鯨財經新科技峰會」在北京成功舉行。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變革力量。藍鯨財經高級副總裁劉瑞剛在開場致辭中表示,本次峰會從人工智慧、大數據、網絡安全、新零售、網際網路金融、區塊鏈等多個熱門細分領域,分享了新技術在安全、出行、金融、電商、新零售等領域帶來的創新、變革及發展前景。
  • 華強北博物館 「科技與未來」首秀開啟
    「最大化發揮博物館公共教育價值」科技會將人類的未來引向何方?這是科技誕生之時就隨之產生的問題。作為華強北博物館開館前的首次活動,本次live秀也吸引了眾多嘉賓到場。「科技與未來」系列活動將陸續登場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不僅是華強北博物館「科技與未來」系列活動的首秀,更是華強北博物館正式開館前的首場預熱活動。
  • 盤點世界十大財經雜誌/報刊,掌握全球行業熱點和趨勢
    於1996年創刊《財富》中文版(FORTUNE China),由香港中詢有限公司運營,致力於服務中國管理精英的商業雜誌。,是美國一本半月刊商業雜誌,專注於金融、工業、投資、營銷等領域的原創文章,也涉及技術、通信、科學等其他領域內容。
  • Future Space 第20篇,談談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商業空間」?
    關注我們,發現實體商業的一切大家好,我是銳裘。去年,《第一財經Yi Magazine》的子項目品牌《未來預想圖》推出了一本Mook,名字叫《就是要逛才有趣——新·商業空間大改造》。這是第一次有財經媒體將各類的零售店鋪、購物中心、酒店、商業街區等實體空間形態統稱為:商業空間。《就是要逛才有趣——新·商業空間大改造》封面這本書給了我很大啟迪。在那之後,我萌生了想從純講商業地產和零售品牌,擴展至討論更大的實體商業範疇的想法。
  • 研究員談數位化轉型:超越商業周期的未來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數位化轉型:超越商業周期的未來文章作者 翁一探討數位化轉型比單純討論走出因疫情而起的商業周期波動更具有意義,因為它關乎人類的未來。對於經濟發展而言,未來所有的商業元素必然朝著全面數位化的方向發展。對企業來說,數位化的價值是全領域、全流程、全方位的,是要對企業的人、貨、場的整體重構。就宏觀經濟學理論層面,數位化轉型亦是闡明了一些基本原理。商業周期理論觀察宏觀經濟,尤其是關於經濟周期波動,必然會想到商業周期理論。
  • 中國國際時裝周 | DAY6,一邊看秀一邊買買買,用心擁抱商業落地
    中國國際時裝周 | DAY6,一邊看秀一邊買買買,用心擁抱商業落地 2017-03-31 16:50:48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3月29日的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國際時裝周上
  • 鈦媒體與《商業價值》合併:做中國的BI
    多日之前就開始在江湖流傳的某科技網絡媒體和某財經傳統媒體的合併消息,在近日得到證實。一方為由前財經財新資深記者趙何娟創辦不到兩年的鈦媒體,一方則為《商業價值》這本在科技商業圈內頗受好評的雜誌所屬的傳媒公司。
  • 《人民e財經》: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
    嘉賓:張連起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嘉賓:郭為 神州數碼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主持人:馮華 人民日報主任記者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由人民網強國論壇部、人民日報麻辣財經工作室和全國黨媒公共平臺聯合推出的新媒體訪談節目——《人民e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