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杯盤狼藉後,尚未食用的飯菜被投入垃圾箱,你是否也會感到心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餐飲浪費看起來是人們滿足口腹之慾時出現的小毛病,實際卻是關係到十四億人飯碗的大問題。日前,各航空公司、機場積極響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號召,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參與「光碟行動」,打出了治理餐飲浪費的「組合拳」。
常備不懈 航空餐浪費需警惕
有報告顯示,我國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費約為12%,大型聚會浪費達38%,學生盒飯有1/3被扔掉。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看似微小的行為經過龐大人口基數的積累,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餐飲浪費亦然。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測算,我國一年的餐飲食物浪費量,便相當於3000萬人~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餐飲浪費現象不僅發生在地面,同樣發生在空中。航空公司為旅客配備航空餐已經成為慣例,但航空餐剩餘乃至被整份丟棄的現象也長期存在。航空餐浪費的癥結何在?《中國民航報》之前的評論文章《機上餐食浪費,問題出在哪兒?》分析其原因有三點。其一是眾口難調,難以滿足旅客胃口。人們對於航空餐往往有超乎一般餐食的特別期待,但考慮到成本控制、口味差異等因素,要想抓住大部分旅客的胃並不簡單,旅客容易產生餐食如「雞肋」般的抱怨。其二是部分旅客並無就餐需求。有些旅客在地面已經用過餐或想在機上睡覺休息,有些旅客根本不喜歡機上餐食,所以他們不會有機上用餐的需求,航空公司如果仍按人頭給每個旅客配一份乃至幾份餐食,自然會造成浪費。其三是部分人有著鋪張浪費的慣性。因此,倡導「光碟行動」、呼籲杜絕浪費也就成為題中之義。
早在七年前,一群年輕人發起的「光碟行動」,就曾經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儘量光碟、打包剩菜成為人們就餐時推崇的好習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大力倡導和有力推動下,「光碟行動」的廣泛開展也使得餐飲浪費特別是公款餐飲浪費現象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需要警惕的是,餐飲浪費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並未絕跡,虛榮攀比、盲目追求檔次、鋪張浪費等錯誤的餐飲消費觀念在一些人心中仍然存在,「舌尖上的浪費」仍有反彈的跡象。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據統計,2019年我國共完成航班起降約1166萬架次,巨大的航班量背後,其所產生的飛機餐飲浪費也必然需要加以關注。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民航業責無旁貸。
機上「光碟」 航空業出招見實效
近期,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航班恢復形勢持續向好,多家航企陸續恢復了國內航線的機上熱食供應。同時,為了響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號召,倡導綠色環保出行,各航企、機場等紛紛採取措施,以多種方式減少「舌尖上的浪費」。
一些航企採用兌換積分服務或裡程獎勵的方式,鼓勵旅客按需用餐。據《羊城晚報》報導,南方航空於2019年4月推出「綠色飛行」服務項目,通過向部分旅客發出邀約簡訊,鼓勵旅客在機上按需用餐,成功參與的旅客將不再有機上餐食,僅保留飲品,同時額外獲得一定數額的南航裡程獎勵。目前,這一措施已累計減少39萬份機上餐食浪費。海南航空也於近期在廣州—濰坊、瀋陽—廈門等6條航線上試行推出「餐食兌換積分」服務,旅客可通過APP申請「餐食兌換積分」放棄機上用餐服務,從而獲得相應的消費積分。據央廣網報導,春秋航空作為低成本航空的代表,長期以來一直推崇旅客按需點單,旅客可以乘機前通過其App、網站或在乘機時根據需要購買餐食,此舉既能降低旅客出行費用,也能從源頭控制餐食備貨數量,避免浪費。
在大數據分析等手段的支持下,精細化配餐成為避免機上餐食浪費的重要手段。《北京日報》對東航的精細化配餐進行了介紹,區別於幾年前的人工計算,現在東航每日「飛機餐」生產所需的菜品、原材料數量都會由系統依託大數據分析工具做出精準預估,從原先「要多少有多少」的粗放供應轉向了「用多少供多少」的精細管理。據統計,相比系統啟用前,僅東航上海地區的航食加工車間,每天就能節約100公斤~150公斤食品原料。
為避免「不可口」造成的餐食浪費,各航企優化航空餐菜品,推出多樣化餐食供應。機場也第一時間行動起來,積極倡導旅客理性消費、按需用餐。據大洋網報導,廣州白雲機場T2航站樓出發廳四層「雲上天街」內,不少連鎖品牌的服務員主動提醒旅客可以少點先吃、不夠再加;有的餐飲店還推出兒童套餐、小份菜,旅客可以根據需求適中安排餐食。而在北京首都機場、大興機場,上海浦東機場、虹橋機場,西安鹹陽機場,南京祿口機場等地的東航貴賓室,都能看到印有「按需取餐,拒絕浪費」「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醒目提示標牌。在旅客取餐時,貴賓室服務人員也會予以提示,鼓勵、倡導旅客節約取餐。這一舉措將於近期同步推廣至國內各地機場的東航貴賓室,以及東航機組餐廳等員工用餐區域。
久久為功 長效治理餐飲浪費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餐飲浪費行為看似是小事,卻關係著十四億人的飯碗,與國家的糧食安全密不可分。《湖北日報》評論文章《從糧食安全高度治理餐飲浪費》指出,糧食關乎國運民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我國已經連續十幾年糧食豐收,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即使春節後疊加物流、零售等行業人手緊張,中國的糧食價格依然保持總體平穩,市場運行快速恢復。但也要看到,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生活造成的影響還在持續,風險挑戰在前,尤須警醒: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
餐飲浪費不僅對食物本身造成浪費,還會帶來沉重的環境壓力。世界自然基金會首席代表盧思騁在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說:「為了滿足人們對食物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們曾一度只注重生產要素的投入,包括農藥、化肥、化石能源、淡水和土地等。全球現有的農業生產使用了70%的淡水資源、33%的土地和30%的能源,產生了20%的溫室氣體排放。這帶來了一系列全球環境問題,而即使這樣,生產出來的食物依然在餐桌上被大量浪費。」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永遠不會過時,而是值得全體民航人反覆倡議、時時號召的。治理餐飲浪費需要各部門將其作為重點工作,建立長效機制,加強監管、有效引導,「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用完善的體制機制為治理餐飲浪費保駕護航。《光明日報》評論文章《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指出,隨著網際網路外賣的興起,民眾的就餐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導致浪費的形式花樣日益增多。如何在解決舊問題的基礎上,處理好新問題,適應時代的變化發展,顯然是相關機制設計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宣傳教育也是針對餐飲浪費行為的一劑良藥。在《人民日報》刊發的文章《「光碟行動」貴在持續行動》提到,主流媒體要馳而不息地做好宣傳,大聲講、經常講,營造「光碟光榮」的良好輿論氛圍,同時對「舌尖上的浪費」開展輿論監督,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隨著我國國力的日益強大,人們的生活已經實現了從吃飽飯到吃好飯的跨越。但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居安思危、敬天惜物、儉以養德,都應是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優良品質。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不僅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現實需要,也是走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由之路。(《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實習記者潘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