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紅原雞就像是自然界裡的薯頭先生。它們的晝夜節律、飲食、適應性、定棲性與社會性都與人類的需求絕配。2004年,一個名為國際家雞多態性圖譜聯盟( International ChickenPolymorphism Map Consortium)的大型國際性科學團隊破譯並發布了雞的基因組,這是屬於家畜的第一張基因圖譜,也是雞重要經濟價值的有力證明。
研究者發現,在2800萬單核苷酸多態性中一一均為基因組中所挑選的片段,每一個都代表個體DNA(脫氧核糖核酸)構建單元中的獨有特徵一一絕大多數的起源均早於被人類馴養之前。也就是說,現代家雞基本上仍屬於紅原雞。不過該結論所基於的前提是所研究的紅原雞均為純正的野生原雞。
研究結果為養殖企業通過特定基因特徵的交配種培有個頭更大、肉更多的品種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但是研究結果對於原雞轉變為後院肉食的一系列變化卻未能提供過多的見解。之後的研究中有線索顯示,紅原雞在幾千年前曾發生了一次能促使其更快生長的變異,繼而將它們送入了通往馴養的軌道。
但很少有證據顯示人類曾養殖過紅原雞,至少一開始的養殖目的並不是為了吃肉。科學家們所需要的,是一隻能完全確保其血統純正的紅原雞,從而篩選出紅原雞與家雞之間存在的所有差異。話雖簡單,操作起來卻很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女帽上別珍奇鳥類羽毛的風氣已不再流行,一時繁榮的橡膠產業也日薄西山。
這給了南亞的野雞,包括原雞喘息恢復的時機。然而,在畢比的探索途中,他留意到部分雄性紅原雞缺少非婚羽。所謂非婚羽指的是到了夏末,雄性原雞褪去頸部原本的紅黃色羽毛與尾巴中間的羽毛,換上的略帶紫色的羽毛。到了秋季,紅原雞便會徹底地褪一次羽毛,然後長出一身全新的羽毛出來。而家雞卻跳過了非婚羽這個階段,因此畢比認為這個觀察結果是「本地村落家雞基因侵入野雞基因組」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