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NSA/CLEP/Our Space
中國的「玉兔2號」月球車在最近的月球遠端探測活動中發現了一些相對年輕的巖石。
據報導稱,在2019年12月的第13個月球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拍攝到了月球表面散落的淺色巖石。
這些標本與探測車已經研究過的標本有很大不同,它們可以進一步豐富研究小組對被稱為「馮·卡門隕石坑」地區的地質歷史和進化的認識。
探測車小組對巖石的仔細檢查發現,月球上的侵蝕很少,這是由微小隕石和月球上漫長的晝夜巨大的溫度變化造成的。這種異常表明些碎片相對較年輕。隨著時間的推移,巖石會逐漸侵蝕土壤。
這些巖石的相對亮度也表明,它們可能起源於一個與「玉兔2號」探測的區域非常不同的地方。
2019年1月,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實現了歷史性的首次軟著陸。馮·卡門隕石坑直徑約110英裡(180公裡),距今約36億年。自從它形成以來,熔巖已經多次淹沒了它,使得它相對光滑和黑暗。隕石坑本身位於南極-艾特肯盆地,這是一個更大、更古老的隕石坑。
馬裡蘭州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美國宇航局博士後研究員丹·莫裡亞蒂說,這些巖石的大小、形狀和顏色為它們的起源提供了線索。
「因為(這些巖石)在大小和形狀上都非常相似,所以有理由猜測它們可能都是相關的。」莫裡亞蒂表示,「嫦娥四號是在的火山母馬上著陸的,這是一片玄武巖帶,這些火山物質比普通的月球高地地殼顏色要深得多。如果這些巖石確實比土壤更亮,這可能意味著它們是由比周圍富含火山土壤更亮成分的高地地殼物質構成的。」
莫裡亞蒂指出,高解析度的巖石圖像將提供更多的信息。他說:「如果這塊巖石有許多異質碎片『焊接』在一起的樣子,這就表明它是風化角礫巖,它是由隕石撞擊產生的巨大熱量形成的。如果這塊巖石看起來更連貫,那麼它可能是被撞擊帶出的原始地殼巖石。」
近日,中國公布了「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探」測器的大量數據和驚人圖片。然而,公布的數據不包括第13天的數據,這意味著這些有趣的標本的高解析度圖像尚未公開。
關於巖石的年齡,莫裡亞蒂說,「新」是一個相對的術語:在這種情況下,它的意思是在馮·卡門隕石坑表面重新構建事件之後形成的巖石。他說:「那可能是1000萬年到1億年前,也可能是10億到20億年前。真的很難下定論。」
為了了解更多信息,「玉兔2號」團隊駕駛月球車,用它的可見光和近紅外成像光譜儀(VNIS)來分析其中的一個樣本,VNIS能夠探測到被材料散射或反射的光,從而揭示它們的組成。
由於碎片很小,月球地形非常具有挑戰性,為了讓巖石進入VNIS視野,團隊進行了仔細的計算和微調。總的來說,玉兔2號」到達馮·卡門隕石坑後,已經行駛了1170英尺(357米)。
在2019年早些時候,「玉兔2號」多次接近一個未知的巖石樣本,曾將其描述為「凝膠狀」。
1月3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完成了他們的第14個月球科學和探索之旅,日落之前,著陸器降落在馮卡門隕石坑。第15天開始於2月17日,「玉兔2號」將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然後向西南方向移動,到達指定的目標點。
中國計劃在今年下半年發射「嫦娥五號」,這是一個採樣返回任務。它將收集大約4磅 (2公斤)從月球近側的風暴洋上採集的樣本,然後返回地球。如果成功的,「嫦娥六號」的後續任務可以嘗試在2023年左右從南極艾特肯盆地(月球南極)取回樣本。
原文來源:https://www.space.com/china-chang-e-4-moon-rover-finds-young-rocks.html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