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美食當道,很多人都會自稱是個「吃貨」。但是你知道嗎?在中國古代的神獸中也有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它用生命詮釋了「吃」這一詞。它就是饕餮。「吃就是活著的證明」,這句話一直都是饕餮的座右銘。
饕餮出身於名門,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還在襁褓中時,饕餮就顯示出了自己在吃著一方面與眾不同的本領。在小時候,孩子能吃是件好事情,龍王看著饕餮大口吞食的樣子,心裡很是舒坦,心想:「這孩子這麼能吃,長大後說不定是個大力土呢,可能會像它的哥哥鱟員一樣身強力壯,力大無窮,拿起重達萬斤的物體也是輕而易舉。」隨著年級逐年增長, 饕餮的胃口變得越來越大,已經遠遠超出一個幼兒應有的食量,甚至連成年的壯龍都不及它。而饕餮的聲音卻仍如一個嬰兒,不時發出「嚶嚶」之聲。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的外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容變得極為猙獰,長出了長長的尖牙,這樣在啃食東西時就會顯得格外有力。除了睡覺,饕餮唯一的活動便是吃。

龍王覺得事情好像不是它所能控制得了。它看見饕餮吃完飯仍意猶未盡的樣子,心裡竟有些隱隱發毛。「這小子,好像並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啊!」每當有新的東西出現時,饕餮的雙眼就會開始發光,這不是一種新奇感,而是一種對食物的貪婪,整個身體都仿佛在說:「啊!又有新東西可以吃了。」饕餮對於事物的認識是依靠吃來分辨的:這樣是我吃過的,那樣我還沒來得及品嘗等等。食物帶給它的並不是美味——一般情況,饕餮根本想不起來在上一秒自己吃了什麼,那東西是什麼味道,當然它也不會去想。它只是一刻不停地只顧著吃。隨著饕餮胃口的不斷大增,龍宮裡的食物越來越少,眼看著已經不能滿足饕餮的正常需要了。大家開始議論紛紛,一種惶恐不安的情緒在龍宮裡漸漸地蔓延開來。面對眾人的質疑,龍王沒有辦法,決定讓饕餮離開海底,到陸地上去生活。
饕餮來到了人間,仿佛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一一新的生物,新的食物,陸地上所有的一切在饕餮看來都是那麼的新奇。它來不及好好甄別這一切,滿腦子想的都是吃。陸地上有許多的花草樹木,各類穀物,還有眾多的動物,瓜果等等……,這一切的一切在饕餮眼裡都是難得的美食,以前從來都沒吃到過,饕餮一樣都不想放過,一樣樣的橫掃過去。饕餮所到之處所有的吃食都被橫掃一空,導致後面人類一看到饕餮就惶恐不已,紛紛四處逃散,只想遠離這隻貪食的巨獸。而這一邊呢,饕餮渾然未覺,反而愈吃愈勇,樂顛顛地一路向前,孜孜不倦地去尋找任何可以果腹的美食,來填補它那巨大的胃。
又一次,饕吞下了嘴裡的東西,它抬起頭,打算繼續橫掃面前的一切。可是,它突然發現面前已經空了,四周只有暮靄沉沉的天空和蒼茫無邊的大地。饕餮開始惶恐起來,面前沒有食物了,它一時都不知道自己現在該做什麼,具體地說,是該吃什麼。它第一次陷入了沉思,四周靜得出奇,只有風呼呼吹著。
對了,天和地,不也可以吃嗎?這世上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入腹的。饕餮又一次堅信了自己的這個道理,於是它重振旗鼓,張開了嘴巴,對著地面,使勁地吞咽起來,想努力的把黃褐色的土地都塞到自己的肚子裡。可是地是無邊的,這黃土怎麼也吃不完, 吃著吃著,饕餮的下巴開始隱隱作痛,肚子漸漸開始有了飽腹的感覺。饕餮覺得整個身體都很不舒服,但是它現在好不容易體會到了飽腹感,便再也無法自拔。它無視下巴的酸楚感,開始更加頻繁地用力吞咽。不知過了多久, 黃土還是沒有吃完,但是有一種新的感覺從它的腹部油然而生,鑽到饕餮的腦子裡。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撐嗎? 饕餮從小到大,一直都聽人說起「撐」這個字,但是它卻從來沒有體會過。小時候,在它喝奶時,父親就會在旁邊擔憂地說:「這孩子不撐嗎?」一直到後面,只要它一吃東西,旁邊的人都會露出一種 它不會吃撐的驚奇神情。現在,它總算體會到這種感受了,這是它從出生到現在從未有過的感覺。饕餮心滿意足地閉上了嘴巴,回味著肚子裡呼之欲出的飽脹感。這是一種難以描述的滿足。它靜靜地躺在那兒,再也沒有動過,安靜和身邊的土塊一樣。就這樣饕餮死了,撐死了。
饕餮的一生其實很筒單,用「吃」一字就可以概括。其實,吃本身沒什麼不好,不管是任何人都離不開吃。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對於食物有種強烈的渴望;而在物資充沛的年代,人們對食物又有挑剔的要求。饕簀無窮無盡的食慾更像是一種貪念,一旦沉溺於這種欲望裡,便無法自拔。欲望就像一把雙刃劍,在無法避免時,應該學會正視它,並且徵服它。
對於這隻貪食的神獸,後人的評價並不一致。周朝時饕餮被封為神獸,它的 形象常被鐫刻在鼎上。是周朝時最為貴重的器皿,只有皇族才可享用。《呂氏春秋·先識》中有描寫:「周鼎著饕,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饕餮的位置一般在鼎的最上方,象徵無上的權力和榮耀。後來,人們漸漸誇大了饕餮貪吃的本性,把饕餮歸於「上古四大兇獸」之一,認為它是兇殘貪婪的化身。時至今日,人們對饕餮又有了新的認識。中國的飲食文化更關注的是食物的繁多和豐盛,從而引申出了「饕餮大餐」「饕族」等新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