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喝紅酒時,最尷尬的不是你品不出酒好不好喝,而是拿出一瓶紅酒,卻發現沒有開瓶器......沒錯,所長就經歷過這種尷尬。為什麼紅酒要選擇如此難以打開的軟木塞密封呢?沒有工具的時候有沒有其他方法開紅酒?
01那麼多可以密封的材料 / 為何最終選擇了軟木塞?/ 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上的葡萄酒都是用按桶賣的,軟木塞?不存在的。公元前5世紀,當時最常見的用來作為葡萄酒壺和陶瓷罐子塞子的,是火漆或者石膏,到了中世紀,則使用油布或者浸泡過的植物纖維和皮革來臨時掩蓋住不規則的瓶子,有時還會加上蠟來確保嚴實,而蠟封葡萄酒這樣傳統的封瓶方式至今任沿用在陳年潛力很強的酒上。
軟木塞的使用是伴隨著制瓶技術的發展而流行開的。直到有了規則瓶口的玻璃酒瓶出現,同時一個把手帶一個螺旋錐的最簡易的開瓶器誕生,以軟木塞封瓶為主流的葡萄酒產品外觀才統一下來。可以說軟木塞和酒瓶酒刀是同時被發明的。
但天然軟木塞確實有「葡萄酒守護神」的美譽,因為它優秀的彈性(密封性)和微透氧能力,有利於瓶中的葡萄酒慢慢發育和成熟,使得葡萄酒口感更加醇香圓潤,尤其適用於密封陳釀葡萄酒。
02軟 木 塞 / 是用什麼做的?/傳統的天然軟木塞是由栓皮櫟的樹皮做成的。栓皮櫟這種樹很神奇。俗話說「人活臉樹活皮」,把栓皮櫟的樹皮剝下來後,它不僅不死,還能再長出新的樹皮,9年後又是一張好樹皮,又可以進行採剝了。原來,被剝下來用來做軟木塞的樹皮部分,只是整個樹皮組織裡發達的栓木層,並不承擔運輸營養的作用。栓皮櫟的栓木層又叫軟木,具有不滲透水和空氣、富有彈性和隔熱的性能,簡直是量身為密封葡萄酒打造的。
雖然栓木層被剝了之後,還會再生新皮,但理論上一棵栓皮櫟的樹皮採剝極限為16次,所以頂級天然軟木塞產量稀少,價格昂貴。迫於經濟上的壓力,一些小酒廠開始考慮軟木塞的其他製作途徑。比如製作天然瓶塞剩餘的樹皮邊角料。一批新的軟木塞也應運而生。
聚合塞和貼片塞 聚合塞是把製作軟木塞剩下的廢料打碎,用聚氨酯膠水和乳膠混合再壓製做成的。它的密封和透氧性能較差,而且也不好看。於是,人們在聚合塞的兩端各貼上一片完整的軟木貼片,貼片塞就誕生了,它能恢復一些天然軟木塞的性能,也能提升美觀度,起碼你在沒開瓶之前,看到的是完整而美觀的軟木塞。
微顆粒塞 生活中,還有一種由很多小顆粒製成的瓶塞也很常見,它們是微顆粒塞,是將軟木顆粒進一步粉碎,以極細微的顆粒狀態進行粘合而成的。
DIAM 塞
雖然天然軟木塞是優秀的葡萄酒守衛,但如果在製作過程中處理不當或酒保存不當,軟木塞很容易發黴,形成軟木塞汙染(TCA),並產生「木塞味」,味道就像潮溼腐爛的報紙、發黴的皮毛或抹布。這個味道也會汙染葡萄酒,影響酒的品質。因此,人們在微顆粒塞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DIAM 塞。它是將軟木顆粒製成粉末狀,然後萃取出其中含有TCA和其他引起缺陷性氣味的成分物質,再將粉末重新塑型成酒塞。DIAM 塞的優勢在於杜絕了木塞味,並在透氧率一致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進。
03除 了 軟 木 塞 / 還有其他選擇嗎?/
由於軟木塞很容易產生軟木塞汙染(TCA),新世界國家率先將螺旋塞逐漸引入到葡萄酒裡。這種看起來十分廉價的瓶塞於1964年問世,主要的優勢就是針對軟木類瓶塞的缺陷,避免了木塞味,不會斷裂,容易開啟,並很快佔領了市場。但螺旋塞的密封性強,算是其優勢也是其劣勢,因為它不能像軟木塞一樣控制氧氣進入,氧無法參與酒的瓶儲陳化,導致葡萄酒發展不充分,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還原味,也就是硫基化合物的味道。但是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使用螺旋蓋則是與當地葡萄酒的特性有關,是為了保護對氧敏感的某些感官特徵。
04沒 有 啟 瓶 器 / 該如何打開一瓶葡萄酒?/
如何在沒有開瓶器的情況下打開一瓶葡萄酒呢?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用其他尖銳的硬物把塞子懟進瓶子裡。但不想汙染酒液,還有一種皮鞋開瓶法。首先準備一個帶平跟的皮鞋,然後去掉酒塞上的錫帽,把酒瓶放在皮鞋裡,保持著一隻手握住瓶身,一隻手抓著皮鞋(就是下圖的姿勢),對著牆面撞擊,在3~5次強烈撞擊後瓶塞會部分鬆動並出來一點,這時候需要減輕力量再撞擊幾次,讓塞子慢慢出來,直到出來一大半的時候,輕輕把塞子拔出來。值得注意的是,特別好的酒,寧願這次不喝都不要用如此粗暴的方式把它打開,如果是200以下的穩定的餐酒,就無所謂啦。
05用 過 的 軟 木 塞 / 還可以幹什麼?/
用過的軟木塞,不要急著扔掉,還可以作為綠植栽培容器。
或者做成鑰匙鏈。
如果平時喝葡萄酒比較多,也可以把軟木塞收集起來,做成各種工藝品。
瓶塞做成的小房子
由10000個瓶塞做成的羅馬鬥獸場 什麼?你說自己是手殘黨?下面這種簡單的平鋪擺好總該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