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泡沫,如何放平心態看直播帶貨?

2021-01-09 鈦媒體APP

文 | 浪潮新消費

2020年雙十一,近3億用戶湧入淘寶直播間,截止雙十一當天,天貓雙十一有33個淘寶直播間成交額過億,近500個直播間成交過千萬。

飛速增長的直播GMV背後,相關企業和基礎產業也在迅猛成長。「某企業信息查詢平臺」數據顯示,2019年直播電商新增註冊681家,而2020年(截至10月)直播電商新增註冊已經達到2364家。

此外,更多重磅玩家競相入局,政府、城市參與其中。比如上海就高調宣布將大力發展直播產業,引入李佳琦人才落戶,發布建設「品質直播第一城」政策,杭州、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城市也都推出面向直播產業的優惠政策。

對品牌來說,擁抱直播是大勢所趨,也是在成長過程中無法迴避的問題。

但在直播的空前繁榮背後,天價坑位費,明星直播泡沫和一批一批關閉的直播基地,讓越來越多商家開始警醒和思考,直播對於品牌和銷售的真實價值。

電影《大空頭》裡曾經這樣評價金融泡沫,「整個世界都在虛假狂歡,少數的局外人和怪才卻獨具慧眼。」

直播就像一陣疾風,乘風者順勢而上,一有疏忽卻可能粉身碎骨,因此,把握風向,放平心態看帶貨非常重要。

01 直播帶貨,到底誰才是贏家?

從直接獲利角度講,主播是直播帶貨中最大贏家。

直播電商的本質其實是線下導購的線上化。在線下導購的消費模式中,品牌和商家是承受風險的終端。一線BA拿底薪+提成,商場固定收租,一旦人流減少影響最大的就是商家。

換到線上直播的場景中也是如此,主播和內容是絕對主角,薇婭、李佳琦等頭部主播是拿大頭的最大贏家,平臺是收取穩定過路費的流量與場地的提供方,只有供貨的商家不僅付出的成本高昂,還承擔著巨大的風險。

商家進入直播電商賽道,虧本、被造假、高退貨率、低復購率是常見的四個大坑。

(1)毛利不超過50%的商品做直播往往虧本

商家和達人、大主播的合作往往需要同時支付坑位費、佣金、平臺技術費用。以最頭部主播薇婭為例,坑位費往往在五萬到十萬之間。大部分主播的佣金則在20%-30%上下浮動,低於20%幾乎沒有大主播願意接活。

此外,平臺還會收取流量費和技術服務費,比如阿里會收取6%的技術服務費、佣金的10%作為內容服務費等。

直播間的用戶最在意的就是性價比,所以品牌給直播間開出的基本是全網最低價,每天都是「雙十一」、「618」。加上運費險等各種其他開支,這麼算下來,賣100塊的商品,直播成本至少50塊。

因此,除了客單價很高的珠寶、毛利率很高的美妝等品類,低單價低毛利率品類一直直播賣貨必然虧本。

(2)數據造假,直播刷量,GMV虛高

直播行業數據造假、刷量已經是常態。之前新聞有報導,一個脫口秀演員在雙十一直播,311萬觀眾中只有11萬真人,連評論區的評論都是「刷」出來的。

還有很多刷單店鋪,打著「電商業務諮詢服務」的旗號,賣著50元100人點讚+互動的刷單生意。

不僅互動能刷,下單量也能刷,這些水軍帳號可以點擊購物不下單,專門用來衝GMV衝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主播宣傳的GMV跟實際成交額都有差距,真實成交量不足宣稱GMV的十分之一。

明星帶貨更是泡沫重災區。即使有明星作為嘉賓加持,粉絲也並不一定為不感興趣或者折扣不夠的商品買單,更何況直播帶的貨並不是明星代言的產品,算不得自家偶像的「實績」,所以明星帶貨常常銷量慘澹。

大部分平臺請明星來直播間,也不是為了給商家做帶貨效果的保證,而是只是利用明星來為平臺吸引用戶,本質是為了給平臺拉新、帶來新用戶和流量。

(3)直播帶貨退貨率居高不下,商家和供應鏈承擔風險

抖音、快手都尚未形成完整的客戶服務閉環。抖音作為直播電商平臺,在前端很難做好品控,後端無法監測售後。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主播和背後的MCN不為退貨和售後負責。

從一些業內數據來看,快手退貨率相對較低,在不刷單的情況下可能不超過10%,但淘寶的退貨率則相對較高,甚至可能超過30%。

(4)復購率低:直播一錘子買賣,對品牌本身無加持

直播的核心就是性價比,復購的核心則是品牌價值。線上的獲客成本比較低,但它流量來源不精準,用戶轉化、復購能力很弱。

而且直播間裡的用戶習慣了用最低價購買商品,除非他們感知到商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或者獨特的價值,未來他們很難心甘情願用正常價格再買這個產品。

如果說商品本身價值由產品價值和品牌價值決定,直播則讓品牌價值部分不斷縮水。大部分爆品出圈背後都打上了主播推薦的標籤,很多品牌甚至在官網、淘寶封面上打出了「薇婭推薦」、「李佳琦推薦」的標誌。

商家每次在直播間投放,都是在這些大主播反覆塑造選品靠譜、優惠力度大的外部形象,變成了主播給粉絲的一次次福利,卻沒有直接增加品牌本身的商業價值。

02 兩個關鍵問題:聲量vs效果,短期vs長期

想要在魚龍混雜的直播電商領域獲利,商家必須想清楚兩個關鍵問題,做直播,到底是追求聲量還是追求銷量,究竟是追求短期利益,還是想做長期品牌。

1. 單純做聲量只是取悅品牌

很多新品牌會覺得,短期銷量不是主要目標,直播帶貨也是建立品牌心智,提升品牌曝光量的重要手段。有這樣的想法證明品牌並未意識到直播的本質並不是傳播和宣傳的渠道,而是銷售的渠道。傳播的KPI是曝光量,銷售渠道的KPI是GMV。

淘寶今年上線的啟明星計劃就落入了明星聲量的陷阱。「啟明星計劃」啟動了一種全新的「播代言」的方式,邀請了超過100位明星入駐淘寶直播,包括已經在直播領域深耕很久的主播李湘。

「啟明星計劃」希望將品牌代言和直播帶貨結合起來,讓明星在直播間裡全方位展示和介紹產品甚至使用,這樣對新品牌來說直播帶貨既是給品牌做廣告也是賣貨。

事實證明啟明星計劃的推動並未達到預期,李湘的直播也多次疑似「翻車」。

明星直播大部分時候只能取悅品牌,讓品牌覺得花的錢值得,至多取悅明星的粉絲,但絕對不是在取悅消費者。直播用戶具有高度價格敏感性,追求性價比。

對於他們來說,要看明星可以看綜藝,也可以看電視劇,想看帥哥美女可以看抖音看短視頻,不一定要來看賣貨的直播。同等條件下消費者會用腳投票,選擇商品更便宜、折扣力度更大的直播間。

2. 衡量直播效果不能忽略時間複利

衡量銷量和ROI不應該只看單次直播成績,甚至不應該看到第一個月的投放效果不明顯就放棄。

最近一位品牌操盤手朋友,就跟我提到了自己的直播投放心得,在他們最開始投放的第一個月,不管是品牌曝光的增長還是轉化率都不高。

在確認投放渠道和品類仍然在紅利上升期的情況下堅持到了第三個月商品銷量,才有了明顯的增量,復購率也提高不少。

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利用時間複利和培養用戶心智的過程。大部分人在第一次接觸新產品的時候還處在探索期,很少人會立刻購買一個自己沒聽過的品牌,可能要至少3-5次用戶觸達才能有明顯的轉化效果。

單次投放或者短期投放沒有達到預期不應該完全放棄,而是應該從曝光、流量入口、轉化、下單、退貨率等維度細緻研究,將直播渠道流量挖掘到極致。

3. 直播帶貨長期還看產品力、品牌力

從直播間走出來的品牌能否有持續的復購和進一步發展,首先是看直播間和社交媒體上的品牌概念傳達,其次是看品牌自身的產品力。

品牌在上直播間之前就需要明確自己的傳達要素和品牌核心概念,並根據直播間的互動反饋迅速升級迭代產品。

比如花西子的品牌內核是「東方美學」,在產品力上體現為不斷升級現有產品包裝與品質細節。

在品牌力的建設上,花西子則持續加強消費者對「東方元素」的印象。今年十月花西子的新品也持續推出小眾中國文化,以苗銀為概念推出限量版包裝,主打挽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佳琦也曾根據用戶在直播間的反饋,對花西子的產品提出建議,「花霧迷蝶口紅升級,可以持續添加更多中國元素,比如花的味道,檀香的元素,外形也應該更加中國風而不是學習國外大牌加腰封。」

花西子後來找了李佳琦做首席推薦官,七個月李佳琦就推薦了45次。在李佳琦的魔鬼推薦下,花西子的口紅和散粉直接成為爆款。

根據品觀App的統計,目前花西子的天貓旗艦店app粉絲數達到763萬,月銷量過萬的產品數量有18件,最高月銷量達52萬筆。

03 直播的長期價值思考

如果品牌必須入局直播,那麼直播對品牌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1. 直播的本質不是品牌流量入口,而是銷售渠道

直播將線下擺攤場景複製到了線上,從傳統的「人找貨」變成了一種「人找貨」與「貨找人」的新形式。直播變現存在的目的是激發消費者的購物慾望,將以前有目的性的購物變成偶發性購物。

對於品牌來說,選擇直播只是選擇一個匹配自身產品原有銷售渠道和分銷方式的線上新渠道。

合鯨資本創始合伙人霍中彥曾經對未來可能的直播業態做出過預判,在他看來以薇婭、李佳琦、辛巴和羅永浩為代表的四個頭部主播分別代表未來直播電商可能的四種形態。

直播版會員折扣店、直播版美妝集合店、直播版名創優品以及直播版垂直買手店。

薇婭的模式代表著在線會員折扣店,是直播版的Costco。薇婭的選品集中在女性生活用品,包括家居生活類和美妝類,主打優勢是全場最低價,折扣最多。

李佳琦則對標美妝集團或是絲芙蘭、屈臣氏一類的美妝集合店,店內有包括全渠道產品和自有品牌的孵化。辛巴嚴選則是一種F2C廠家直達模式,做直播界的名創優品。

羅永浩則代表一批垂直買手店,他們雖然不一定有好價,但一定是專業的人挑好品,走生活美學和個人IP模式。品牌選主播的本質,就是在選擇合適的分銷渠道。

而對於新品牌來說,如果大部分流量和銷量都來自直播是不健康的,健康品牌的線上銷量和轉化根據商品的特性應該至少分別來自然種草、直接搜索以及直播三個部分。來自自然種草的流量越高,越說明品牌本身的品牌力強。

2. 新品牌入局,既需要把握趨勢,更需要掌控平衡

首先,投放直播需要匹配外部品牌和品類紅利期。

秋天賣大閘蟹,冬天賣皮草,服裝、生鮮這類季節性產品需要匹配外部品類紅利期,其他品類則需要精準識別一些小趨勢。

最近我也聽過軟糖OLLY的負責人分享直播帶貨試水心得。OLLY是北美品牌,主打維生素軟糖與膳食補充劑概念,因為兼具功能性和顏值在北美很受歡迎。

在分享中OLLY的負責人提到,OLLY今年3月份上線,就很遺憾地錯過了寒假、春節以及疫情帶來的保健品銷量紅利期。如果能趕上某個主題或者題材產品的上升期順勢而為,品牌很可能通過直播迅速起量。

其次,新品牌要依據平臺政策變化和消費場景變化靈活選擇渠道。

大部分品牌在剛開始做直播的時候分給每個平臺的預算應該是每月有浮動和變化的。

因為每一個時間段、每個平臺的政策是不同的,這意味著背後的算法和流量分發機制也是會有調整。可能本月投放效果不錯,但下個月同樣的投放策略就不好用了。

同時,每個直播渠道也代表不同的賣貨場景,當前常見的賣貨場景主要包括新品上架、會員團購和尾貨出清。

比如抖音就很適合低客單價(比如9塊9包郵)商品做尾貨出清。在清貨的場景下,賣家的訴求是低價大量賣掉,而用戶端則是不斷受到場景刺激,很容易衝動消費。

但涉及到沉澱品牌心智,抖音顯然就不如天貓直播。超過一定客單價或是需要用戶深度了解產品都涉及到消費者的深度決策,這和抖音的短期高強度刺激用戶的分發機制顯然是矛盾的。

因此品牌選擇直播渠道不是一錘定音的,而是靈活變化的。

3. 如何制定直播博主投放策略

首先,其他同類競品的投放策略能不能抄?

我們傾向於認為投放邏輯可以學習,但投放博主和渠道不能直接照搬。投放邏輯是根據品類和產品特色找到自己篩選KOL和直播平臺的邏輯。

在這個邏輯的框架下,品牌可以通過分析每個KOL的粉絲關注數量、轉贊評數據等,羅列一個潛在的合作list。

另外一方面,品牌也可以找到第三方數據監測機構,比如胖球數據、飛瓜數據這些平臺,查看博主過往直播帶貨銷量、銷售額,甚至監測部分主播一定時間內的直播表現,利用這些數據機構來輔助直播帶貨的決策。

但落到具體投放內容,直播時間,品牌信息傳達方式等定製化的帶貨策略,就很難照搬了,這就是產品差異化投放策略的體現。

其次,找頭部博主不如找合適的博主。

選擇頭部網紅的優勢在於能夠迅速出圈、更快地打開局面,風險則是很可能品牌後經不足,做成了一次性買賣,選擇中腰部網紅性價比更高,但在銷量數據上也許並不樂觀。

在這種情況下,品牌需要基於用戶畫像和消費場景做精準投放。

一位美食品牌創始人朋友跟我提到,過去覺得食品推廣應該找頭部主播或者吃播、美食博主等垂直主播,但後來發現用攝影與萌寵博主做推廣竟然效果不錯。

這個美食品牌首先從用戶畫像出發,發現自身商品的消費者大多是熱愛生活的年輕人,因此倒推回去尋找這些年輕人會關注的且適合食品出鏡展示的其他類別KOL,框定了攝影和萌寵兩個類別。

比如攝影博主的受眾不僅與自身商品高度重合,博主們的設備和技術也提升產品入鏡時的美觀度,能更好地呈現了商品。

而萌寵博主日常會分享很多以「家」為場景載體的可愛小動物的日常,他們作為「成分」黨、對飲食精挑細選也很正常。挑選這兩個不相關的賽道反而為品牌帶來了精準的流量增量。

最後,品牌要學會放權給創作者。

品牌其實離用戶很遠,內容創作者離用戶很近。

很多在微博、小紅書種草走得很順的品牌,習慣了提前寫好文案和思路給到直播達人,最後發現在抖音直播的效果並不好。

圖文和視頻還有直播是三種完全不同的模式,每個博主的粉絲也有他們自己習慣的交流方式。品牌要學會給創作者自由度,將權利交回給市場。

結語:

對於很多品牌來說,直播就像是做增量的最後一根火苗。但越是直播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時,越需要冷靜思考直播對品牌本身的意義。

當前直播電商生態依然以達人為中心,但我們相信,未來直播作為線上銷售渠道,一定會變成商家的標配。

直播成敗的關鍵不在主播是誰,而在於商家端,在於產品力和品牌力,以及穩固的供應鏈渠道做護城河。

相關焦點

  • 野蠻瘋長一年後,直播帶貨留下了什麼?
    直播帶貨從年初的爆發,到幾乎全網參與,再到泡沫湧現、問題頻出、飽受爭議,最後以辛巴停播、認罰90萬元作為重要節點告別了2020。站在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長廊中,回看這一年直播電商所演奏的冰與火之歌,無疑將影響之後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格局和脈絡。直播帶貨,未來將走向何方?野蠻瘋長這一年,視頻號也入局?
  • 直播帶貨泡沫越吹越大 1塊錢能買上萬播放量數據
    一塊錢能買到上萬播放量數據  有些直播間貌似繁榮 奔湧的卻是虛假流量  當前,直播帶貨風頭正勁,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成交額讓人瞠目。驚訝的同時,有民眾也懷疑,這些數據是真的嗎?
  • 直播帶貨平臺開發,直播帶貨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直播+」的形式越來越豐富的出現在大眾視野,直播+帶貨、直播+電商的形式更是逐漸發展為「直播+」潮流中的砥柱,直播帶貨平臺開發也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需求。本文來看看關於直播帶貨平臺開發都要做些什麼。支持平臺運營者或者商家在帶貨平臺添加產品到商品池,如果商家要開啟直播進行帶貨時,去商品池中找到需要帶貨的產品連結,輕鬆實現用戶邊看直播邊購物的體驗。5. 分銷系統直播帶貨平臺開發支持人人分銷功能,可以增強商品曝光率,同時也可以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到商品的推廣,助力平臺和商品的推廣,提高商品轉化率。
  • 直播帶貨的C位遷移|李檬相對論
    此前的廣州地方政府出臺的《廣州市直播電商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近期的杭州餘杭發布的「直播電商12條」,都顯示地方政府在下大力氣發展本地的紅人經濟生態,尤其將優質的紅人主播視作這個商業創新的絕對C位,廣州決心培訓10000名帶貨達人,杭州餘杭甚至支持一流的直播電商人才可以按照最高B類人才享受相關政策。
  • 直播帶貨概述
    其最重要的目的是,沉澱自己的直播帶貨的經驗和技能,形成可以複製的知識體系。在全國,這麼多年下來,我們有龐大的公會聯盟圈子,大家都在各自的基礎和資源上,紛紛試水直播帶貨,一些有實力的公會,甚至徹底轉型直播電商,建立直播電商基地。也有不少公會兼做帶貨培訓。
  • 想做好直播帶貨,必看的100條直播帶貨建議!!!
    疫情之下,直播帶貨幾乎成了所有公司賣貨的唯一選擇:人人重進直播間,從員工到CEO,從餐廳等傳統公司到理髮器等消費公司,直播帶貨已經滲入到公司經營的各個環節,無孔不入。直播帶貨面前,絕大多數公司都在起跑線上,知道它,理解它,接受它,實踐它。它所涉及的環節遠不止100個。直播前需要考慮平臺選取、直播形式、主播風格、分傭方式、選品維度……直播時要增加直播間活躍度、粉絲粘性……直播後還要復盤+二次轉化……為此,鉛筆道整理了一份直播帶貨的100個建議,送給創業新起步的羅老師,也送給所有疫情下正堅持的創業者。
  • 李小璐抖音直播帶貨達四千七百多萬,直播帶貨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4月20日晚上,曾經的演員李小璐,現在的網紅主播,在抖音開始了自己的直播生涯。直播當晚引來了近1600W網友關注,榮登抖音熱度榜一。而帶貨數據更是讓人驚訝,當晚她們直播間的銷售額是四千七百多萬,最高同時93W網友在線圍觀,這個數據可以說是抖音帶貨一姐也不過分。現在的直播帶貨市場這麼好麼?
  • 實操教程:如何利用Instagram進行直播帶貨?
    日活量極高的社媒平臺Instagram在8月也宣布「下場」直播帶貨。但作為跨境賣家,怎麼樣才能利用好這一平臺呢?本文就以此作為切入點,「手把手」教賣家如何利用Instagram這個頭部平臺來為店鋪帶貨。 什麼是 Instagram直播帶貨?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利用Instagram進行帶貨前,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Instagram直播帶貨。
  • 直播帶貨刷量售假被中消協點名 這風口還能吹多久
    這其中,「直播帶貨」扮演了重要角色。星圖數據資料顯示,僅預售期間,全網直播帶貨銷售額就達到243億元,佔全網銷售額的12%。  不過,喧囂過後,直播帶貨近日卻接連被曝出刷量、售假、售後服務差等問題,一些直播網紅還因此被中消協點名批評。直播帶貨到底是應運而生,還是資金助推?是消費噱頭,還是有價值的消費場景? 行業問題頻出背後,又有哪些深層次原因?
  • 直播帶貨就是打價格戰?談談直播帶貨的主要特徵
    今年以來直播帶貨好像很火,但是有的人可能認為直播帶貨,現在最主要的特點可能只是東西賣的比較便宜,或者主要就是打價格戰,但是直播帶貨雖然許多的東西可能賣得比較便宜,但是個人認為直播帶貨確實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銷售的方式。
  • 官員直播帶貨熱能延續多久?
    為幫助村民和企業儘快走出困境,全國多地官員開展直播帶貨活動。 近日,陝西省城固縣開展「縣長直播帶貨」活動,並要求幫扶幹部每人最低消費50元,引發關注。針對此事,城固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指揮部)辦公室回應,相關文件中的這一要求是錯誤的。南都記者注意到,現階段在復工復產背景下,官員直播帶貨的頻度和廣度較之前有大幅提高。
  • 直播帶貨的風,又吹向了誰
    然而由於技術問題,直播過程卡頓嚴重,降低了觀眾的體驗感,影響了後面的帶貨銷量,網友調侃其為「唱起了rap」。羅永浩的直播E.素人自髮帶貨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快速普及和發展,直播帶貨不再是「專業主播+專業團隊和營銷手段」的專屬。只需一部手機,越來越多人便可以藉助自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加入直播帶貨行列。
  • 「直播帶貨」「秒殺」用英語怎麼說?
    在直播經濟主宰的今天,「直播一哥」李佳琦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奇蹟,而「直播女王」薇婭竟然在直播間裡賣起了火箭。那麼,小夥伴們,你們知道「直播帶貨」「秒殺」如何用英語表達嗎?首先,「直播帶貨」這個詞是近幾年興起的,意思是在直播間裡開直播賣東西。「直播」是live,帶貨說直白點就是「賣東西」,正式說法就是「貿易」。所以帶貨可以說是commerce,那麼連起來,「直播帶貨」也就是live commerce。
  • 李誕們降維打擊直播帶貨?
    「我偶然劃到了李誕直播帶貨,他真的靈魂都在搞笑,好像不是在直播,是在做節目,真的快要無腦下單了。」有網友激動分享觀看李誕直播的感受。邊講段子邊賣貨、在歡聲笑語中主動剁手,「誕式直播間」結合脫口秀的形式打造了有別於傳統的內容消費場景,模糊了綜藝和直播的界限,與羅永浩帶貨異曲同工,為「脫口秀演員直播帶貨」提供了一個榜樣示範。
  • 流量焦慮、數據造假……直播帶貨,一場亂鬨鬨的盛宴
    2020年,疫情突至,電商直播似乎成為可拯救各行各業的「靈丹妙藥」。商務部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預計全年有望突破萬億級市場規模。「萬物可播、全民可播」成為一個響亮的口號。在共享單車之後,電商直播成為又一個現象級的商業模式,兩者相同之處是:都是一個肉眼可見的巨大泡沫。  「在2020年,不看直播,不做直播,那就是白過了。」
  • 曝光:直播帶貨假貨TOP100
    文丨鉛筆道記者 希言3000拿貨,3萬賣出,有網紅直播賣假貨年入千萬;直播間售賣的「超低價奢侈品」,是進價15元的假貨。近日南京警方端掉一個直播帶貨造假團隊,假冒某國際潮牌服飾,現場警方查獲30萬件假貨,成本20元的套頭衫售價500元,成本50多元的衛衣賣800元。
  • 為什麼你的直播帶貨賠錢了 | 李檬相對論
    一邊是主播頻發戰報、品牌方狂秀戰績,另一邊是直播帶貨造假、刷量、欺詐新聞不斷,從年初持續到年尾,也讓越來越多的商家陷入不安。特別是在雙11之後,這種兩面性愈發凸顯,這可愁壞了眾多老闆們,直播帶貨難道最後只是帶了個寂寞?主播們也不講武德了?最後,有朋友實在忍不住了,就跑來問我,「李檬,都說你們是紅人新經濟第一股,那你告訴我,直播帶貨到底有沒有用?」
  • 直播帶貨下半場,牛鬼蛇神大混戰!
    直播,始於娛樂業,卻在 2020 疫情的催化下,火爆於帶貨。2019 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達 4338 億元。有機構預測, 2020 年直播電商規模或將超過 9000 億元。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直播正處於風口,但是「天」卻不是人人都能觸及的。隨著直播帶貨不斷成熟,問題就開始出來了。
  • 送給羅老師的100條直播帶貨建議
    疫情之下,直播帶貨幾乎成了所有公司賣貨的唯一選擇:人人重進直播間,從員工到CEO,從餐廳等傳統公司到理髮器等消費公司,直播帶貨已經滲入到公司經營的各個環節,無孔不入。  術業有專攻。直播帶貨面前,絕大多數公司都在起跑線上,知道它,理解它,接受它,實踐它。  它所涉及的環節遠不止100個。
  • 明星直播帶貨:是一時風口,還是大勢所趨?
    明星帶貨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有的明星帶貨創造了銷量奇蹟,有的卻頻頻翻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明星直播帶貨能走多遠?本文作者將從三個方面展開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