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饅頭商學院」(ID:mantousxy),作者劉晴,36氪經授權發布。原文標題:《閱讀量低,用戶增長慢,產品沒人買,H5沒人看,全都因為……》
網際網路從業者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寫了一篇力拔山兮氣蓋兮的文章,本以為一定好評如潮,閱讀量穩穩10W+,可是文章一發出來,閱讀量不過百,大失所望;
做用戶增長,忙前忙後,寫文案,改海報,研究裂變工具,學習裂變課程,梳理好前後活動流程,最後信心滿滿地投放出去後,發現自己的裂變活動激不起半層波浪;
做產品營銷,寫營銷文案,產品包裝做了N+1個版本,結果用戶依舊不買帳,內心鬱悶得想死;
想做出爆款H5,於是每天抓住設計姐姐改圖,拉著技術大大測試,哄著財務姐姐再多給點預算,一路求爺爺告奶奶,本以為自己的誠心會感動上蒼,沒想到數據還是低得令人髮指;······
以上這些場景,你是否很熟悉呢?
網際網路人之所以會遇到這樣的困境,其實根本原因是:你,不了解用戶,也不了解用戶需求。
研究當下最熱門的那些產品,你會發現,那些走在上升曲線的產品或公司正是因為滿足了用戶需求,才獲得了成功;而有的公司,因為不了解用戶而成長不起來。
只有當你足夠了解用戶,知道用戶是誰,清楚用戶的需求,才有可能寫出爆款文章、做出刷屏活動、創作出戳中用戶的營銷文案、開發出真正滿足用戶需要的產品。
可見,了解用戶真的非常重要。
那麼,到底如何了解用戶和用戶需求呢?
其實,製作一個「有效的用戶調查問卷」就是很好的方式。
為何強調「有效的」這三個字?
因為現實中,很多人僅僅是會做調查問卷,但是做出來的調查結果是無效的。
這篇文章就來告訴你,如何製作一個有效的調查問卷。
本文節選自饅頭商學院導師劉晴的《用戶調研與需求分析實戰》課程。
想要做一個有效的調查問卷,首先要明確調查的目的,目的不一樣,我們做的事情肯定也是不一樣的。
清楚調研的目的之後,我們要明白,做好一個調查問卷,需要三個組成部分,分別是:問卷的開場、排假題目、問卷的主體。
問卷的開場往往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這份問卷到底是要做什麼? 以及你是誰?這一點需要明確告訴接受調研的用戶。
在網上有很多問卷都沒有這一部分,那是非常不利於傳播的。因為用戶拿到問卷的時候,根本不清楚這份問卷到底是要做什麼。所以問卷一定要有開場,要和用戶非常明確地說我為什麼要做這樣一份問卷。
第二部分就是信息收集的部分。既然我們要做問卷,我們就要知道哪個用戶給我們做了這份問卷。所以,問卷裡就一定要存在一些填寫問卷人的信息。
比如說他的性別、年齡、職業等,根據我們的需求去收集這些信息。
建議大家把信息收集的部分放在問卷的開頭,而不是放到問卷的主體內容中——因為在開場中,用戶也比較好接受和理解。
如果不是專業做過問卷,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排假題目」,排假題目主要是針對薅羊毛的用戶。
大家都知道現在找用戶做調研越來越困難,所以在問卷調研的時候往往會給用戶發一些福利,比如送一些優惠券和小禮品。但是,會有一些不是我們想調研的用戶「混在」其中,他們參與調研的目的就是「薅羊毛」。
我們為什麼要做排假題?
其實是為了在我們沒有辦法阻止用戶薅羊毛的情況下,通過排假題來大幅度提高我們問卷的有效性。
比如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我們要調研奶粉需求,想要讓媽媽群體來填寫問卷,那就可以在問卷裡去設計一個排假題。
比如第一道題是:「請問您的孩子幾歲了?」
然後在第六題問:「請問您是哪一年生了小孩?」
注意,排假題一定要在第一道題的五道題之後,這樣用戶就不容易發現這是一道排假題。
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現有的人可能在第一道題上填寫了「我的孩子三歲」,但她在填寫第六道題的時候卻填寫了「在四年前生的孩子」,這樣就是前後矛盾的,所以這份問卷就是無效的,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排假來排掉薅羊毛的用戶。
設計了排假題之後,會發現做完用戶調研,甚至能排掉大概50%以上的無效問卷。這樣其實是在非常高效的情況下,提高了我們問卷的準確性。
問卷的主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在下面詳細展開。
在問卷的調研中,也就是主體部分,要遵循著6個原則。
很多專業的小夥伴在做調研的時候,往往會把一些專業詞彙放在調研問卷裡。
例如我們去調研用戶上網時間的時候問到:您的瀏覽時間大概有多久?
其實用戶根本就不會記住上網時間,而且他也不清楚「瀏覽」這個詞,因為這個詞是需要用戶反應的。
你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如把「瀏覽」這個詞換成「看」這類非常接地氣的語言。因為只有這類語言用戶才能第一時間反應出你想表達的意思。
說人話,這件事其實是可以讓用戶的耐性增加更多的,讓用戶不用浪費更多的時間去解析專用的詞彙。
所謂順序,就是問題要有優先級,在一份問卷裡,題目肯定是有限的。
並且,我建議所有的問卷,都不要超過十道題,一旦超過十道題,用戶就會失去耐性。
在這十道題中,要把最重要的題目往前排,第一道題是最重要的,次一級是第二道題。
這是為什麼?因為用戶在填寫問卷的過程中,一定是耐性逐步失去的過程,所以在第一道題的時候,他可能還會非常認真;做第二道題,就差一些;在填到第十道題的時候,用戶可能已經是非常不認真地去完成任務了,所以我們要把最重要的內容優先展示在前面。
設計問卷的時候,問題一定是容易被用戶接受的。
比如問卷裡有這樣一道題:請說說您有多少錢?
一般看到這種題的時候,用戶會有牴觸心理,用戶會想:你為什麼要問我這樣的題,你是不是要搶劫我?
用戶的安全意識都非常強,所以儘量不要問這樣的問題,你可以用側面的語言去了解用戶的收入狀況,比如這樣問:您每月可放在興趣點上的可支配金額是多少?
這樣問用戶就不會太反感,而且他不會直接聯繫到自己的財產問題。
所以問卷中關於用戶的隱私和錢的部分,提問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要問得太直接。
MECE原則,全稱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對於一個重要的議題,需要做到不重疊、不遺漏地分類,而且能夠藉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並成為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如果讓用戶在「已婚的男人」和「已婚的女人」的選項中選擇,那麼沒有結婚的用戶就不知道該選哪個,我們設計的問卷就是有問題的。
在這個題目中,遺漏的選項是「未婚的男人」和「未婚的女人」。
如果讓用戶在「男人」和「已婚男人」這兩個選項中選擇,用戶也會糾結,因為「男人」和「已婚男人」是有重疊部分的。
所以,問卷遵循MECE原則,能夠幫助我們收集用戶信息更加準確。
5、單一測試
問卷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有一個單一的測試點。
例如我們想了解用戶的使用頻率,一般不要去問用戶「請問您早上會打開APP幾次?」
因為這樣問用戶的時候,其實用戶會迷惑,用戶可能不是在早上使用的。
我們單一想了解用戶的點,就是用戶怎樣去打開APP,或者什麼時間來打開APP。不要把這個問題混為一談,當我們混為一談的時候,這道題往往用戶給不出答案。
避免誘導是設計問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實際上,有很多大企業在這一點上都有過失敗的案例,在此我舉一個可口可樂的案例。
在1985年,可口可樂曾經做過一場非常盛大的新品發布會,發布幾個新款的口味。為什麼可口可樂這麼有自信做這件事?就是因為可口可樂之前做了一個非常大樣本的調研。
在大樣本調研裡,出現了幾個問題:
「請問您喜歡我們的新口味嗎?」
「請問您覺得我們的新口味變柔和了,這樣好還是不好?
問卷的選項只有「好」或者「不好」,「喜歡」或者「不喜歡」。很多用戶都選了「喜歡」或者「好」。
可口可樂非常開心,然後大規模地改變了供應鏈,這對於一個生產型企業是需要投入非常大的成本的,可見可口可樂的決心。但實際上,可口可樂在這次新品發布中一敗塗地,就是因為他們當時對這份問卷的結果非常有信心。
其實誘導性題目大家可以看出來的,問卷中不要給用戶非常絕對的選項,因為用戶有時候感覺是一般的,或者說不好的,但是最終很多用戶會選擇」好「,因為用戶面對調研人員,不願意說太多不好。
所以我們現在常用的避免誘導性問卷中,可以用階梯式的選項讓用戶選擇:很喜歡、一般、還好、不喜歡。
關於這種避免誘導性的問題,其實還經常出現在做價格調研的時候。
我們不能在問卷中問用戶:「五塊錢貴還是不貴」,這樣其實也是一個誘導性的提問。
那麼,如何做價格調研呢?這是很多電商小夥伴的關注點,因為需要知道產品多少錢用戶是可以接受的。
PSM模型(Price Sensitivity Measurement)也叫價格敏感度測量模型,通過PSM模型,不僅可以得出最優價格,而且得出合理的價格區間。
做價格調研的時候,我們就會用到PSM模型,PSM模型的出現,也是基於避免誘導性提問。
簡單舉個例子。
比如現在需要給一個產品定價,區間有0到49元,50到99元,100到199元,200到299元,還有300塊錢以上。
用戶可以選擇的選項有:很合適、太便宜、有點小貴、太貴了。
然後讓用戶在每個價格段都投票。
例如0到49元您覺得是很合適、太便宜、有點小貴、還是太貴了?
100到199元是覺得很合適、太便宜、有點小貴、還是太貴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得到調查問卷的結果。
例如,0到49元有4個用戶選擇「很合適」,7個用戶選擇「太便宜」,0個用戶覺得「貴」,0個用戶覺得「太貴」。
這個時候就要統計每一個價格段的佔比,通過下方圖表可以看到,有一個「從下向上累積求和」,為什麼呢?
比如說有3個人覺得價格在300塊錢以上是很合適的。有6個人覺得價格在200到299很合適,這個時候有多少人覺得200-299是合適的呢?答案是3+6=9,9個人會覺得很合適。
因為用戶都覺得300塊錢以上很合適了,他一定也會覺得200到299也挺合適的。
這是PSM模型非常重要的一點,在這個部分是從下向上累計求和。
接下來再看「太貴了」這一選項。首先0到49沒有人覺得太貴了,50到99也沒有人覺得太貴了,100到199,有3個人覺得太貴了,200到299的時候,有6個人覺得太貴了,300以上有9個人覺得太貴了。
這個時候一共有多少人會覺得300以上太貴了?是3+6+9=18,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是覺得貴的部分,要從上到下累計求和,這是PSM模型的裡邊的一個難點,有很多人想不明白這一點。
因為在我們覺得貴的東西便宜的時候,我們自然也覺得便宜的東西便宜。
我們覺得便宜的東西貴的時候,那貴的東西,我們自然也會覺得貴。
通過PSM模型累積求和的方法,我們就可以知道不同價格段對應的用戶接受價格總數。
接下來,將得到的數據換算成比例,可以更直觀一些。
在0-49價格區間,覺得很合適的用戶有30人,而這一維度下,一共有30人,所以,得到30/30=100%
在200-299價格區間,覺得很合適的用戶有9人,這一維度下一共有30人,所以得到9/30=30%
再例如,在300以上的價格區間,覺得太貴了的用戶有9人,在這一維度下,一共有9人,所以得到9/9=100%
於是,得到了下表。
根據這個表格,可以畫出這樣一張二象限圖。
藍色代表「很合適」,紅色代表「太便宜」,綠色代表「有點小貴」,黃色代表「太貴了」。
那麼,在這個圖表中,「太便宜」和「有點小貴」的交叉點,與「很合適」和「太貴」的交叉點,是合理價格區間範圍。
「很合適」和「有點小貴」的交叉點P1是最優價格。
在設置產品價格的時候,需要調研用戶。如果產品價格太便宜了,雖然用戶可以消費,但是並不是企業最合理的價位。如果價格太貴,那麼用戶購買的人數也會減少,影響企業的發展。
PSM模型是在做用戶調研的時候很常用的模型,希望PSM模型能幫大家調研清楚用戶需求。
讀完全文,相信你對「用戶調研」的重要方式——「問卷調查」,有了一個比較整體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