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故事】雙盲實驗,小提琴家真的需要一把古董小提琴嗎?

2021-01-08 果殼網

古董小提琴真的比當代小提琴更好嗎?兩年前,克勞迪亞·弗裡茨(Claudia Fritz)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指出在雙盲條件下,實驗者並不能區分新舊小提琴的差別。而在今年4月7日,這位來自法國皮埃爾和瑪麗·居裡大學(Université Pierre-et-Marie-Curie,又名巴黎第六大學)的小提琴專家又在這本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結果與先前一致的論文,只是這次的實驗設計更加嚴謹。

為了完成新的實驗,克勞迪亞·弗裡茨(左)不僅設法找到了合適的音樂廳,還專門找來了鋼琴伴奏。
攝影: Hubert Raguet/LightMediation

好馬配好鞍,十七世紀、十八世紀間義大利制琴師手工製作的名琴幾乎成為了成功小提琴家的標配:著名小提琴家雅沙•海飛茲生前最常使用的是一把薩拉薩蒂曾用過的1742年制「瓜耐利」;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至少用過三把「斯特拉迪瓦裡」;耶胡迪•梅紐因演奏過兩把「斯特拉迪瓦裡」、三把「瓜耐利」、一把「格蘭奇諾」和一把「布塞託」;而弗裡茲•克萊斯勒至少演奏過五把不同年代的「斯特拉迪瓦裡」,其中包括一把胡貝爾曼曾經使用過的。而與小提琴「宗師」尼科羅•帕格尼尼一同令眾生敬仰的,除了他鬼魅一般的琴技,還有那把「史詩級」的,綽號「大炮」的「瓜耐利」。

之後的制琴匠似乎再做努力,也無法到達昔日的高度——人們總是覺得出自名家之手的小提琴聽上去更動聽一些。這樣的「差異」也反映在了價格上:一把手工製作的小提琴,哪怕設計再合理、工藝再精良,只要它還是一把「新琴」,售價就總也趕不上「老琴」的零頭。

"Il Cannone" Guarneri del Gesù, (1743):這門帕格尼尼用過的「大炮」自1851年起就成為了義大利熱那亞市的財產。
圖片:Il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Italia

可以想像,兩年前克勞迪亞發表的「挑戰常識」的實驗結果招致了多大的反彈。在這位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聲學研究員的個人頁面上,除了大量羅列的相關新聞報導,就是他們對各種批評的回應——從實驗方法到樣本數量,不一而足。小提琴家艾爾•卡利斯(Earl Carlyss)也明確表示這次研究中在酒店房間試琴的方法很不合適,小提琴應該在音樂廳裡演奏,這種比較就像是在停車場中比較福特和法拉利一樣。

「我們花了一年時間來準備實驗,另外一年時間來處理分析數據、寫文章。」 克勞迪亞接受果殼網採訪時候表示,「因為兩年前那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決定設計一個新的實驗來解決這些問題,並且向前再進一步。實驗其實比剛剛發表的這篇文章更大,接下來可能還有兩篇論文的內容:一篇是聽眾對小提琴的評價,另一篇則集中在感性評價和聲學測量結果之間的相關性上。」

研究團隊正在通過儀器分析古董小提琴的聲學特徵。
攝影:Hubert Raguet/LightMediation

在新發表的研究中,弗裡茨和她的團隊請來了頂級的獨奏小提琴家,他們給了小提琴家們更多的時間,將古董小提琴的樣本量從3把增加到了6把,此外他們還找到了一個可以容納300人的音樂廳,用來給小提琴家們試琴。

這些改進幾乎涵蓋了兩年前批評家提出的一切意見,但是實驗結果確是和兩年前的研究維持一致:在雙盲條件下,頂級的小提琴家們也無法區分新舊小提琴的差別;而且在10位知名獨奏小提琴家中,最受歡迎的是一把新制的小提琴,而最不受歡迎的則是一把斯特拉迪瓦裡。

現年51歲,世界上唯一贏得了柴可夫斯基大賽、西貝柳斯大賽和帕格尼尼大賽三項頂級小提琴賽事金牌的俄羅斯小提琴演奏家伊利亞·凱勒(Ilya Kaler)是這次邀請到的知名獨奏小提琴家之一。
攝影:Stefan Avalos

當然,克勞迪亞認為她所做的實驗還是可以繼續改進的。如果有無限的時間和經費的話,她希望能夠請這些小提琴家花更多時間來適應這些小提琴,「如果能夠花錢請幾位小提琴家演奏幾個月一把他不知道新舊的小提琴,那就更完美了。」

新文章發表之後,弗裡茨研究團隊感覺收到的批評意見比兩年前少了很多,一方面是因為這次的實驗設計更加嚴謹,一方面是因為大家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我們適應了;-)」,克勞迪亞表示。

現年37歲,出生於上海的華裔加拿大炫技獨奏小提琴家侯以嘉也被邀請參與這個項目。
攝影:Stefan Avalos

對於那些頑固的批評者,克勞迪亞表示「我們不希望那些懷疑論者都能相信我們的實驗結果,實際上他們只相信他們選擇相信的東西。實際上,我們並不在乎他們是不是相信我們的研究結果。」

克勞迪亞在果殼網的採訪中表示:「我們的研究無意改變人們的審美,也沒有想過我們的研究會對藝術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研究團隊投入時間、精力做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其實只是想改變人們對小提琴的一些想法:一方面,我們希望年輕小提琴師能將注意力從他們『演奏的是什麼樣一把小提琴』回到『如何演奏一把小提琴』上來,希望他們即使沒有經濟實力擁有一把昂貴的古董提琴,也可以在音樂道路上走得更遠;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人們能夠認可當代小提琴製造師們在制琴方面做出的努力。」

推薦閱讀相關的果殼網小組

相關焦點

  • 小提琴故事——愛因斯坦和小提琴
    有一次,比利時皇家汽車司機奉王后之命去火車站迎接愛因斯坦教授。司機在頭等車廂門口等愛因斯坦下車,可所有的旅客走光了也沒有見到愛因斯坦的影子。司機只好空車回宮,向王后報告說教授並沒有來。然而,半個小時後,愛因斯坦手拎心愛的小提琴,來到王宮。原來愛因斯坦坐的不是一等車,而是三等車。他深知,這樣可以混在三等車的乘客中,避免被人認出來造成麻煩。
  • 1732年的古董小提琴在音樂會上 拉響經典「天空之城」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林曉雲 圖/嘉庚劇院提供)一首首宮崎駿動畫電影裡久石讓作曲的音樂,一群求學或供職於世界各地的年輕音樂家,一把1732年製作的古董小提琴……這些「元素」組成了昨晚在嘉庚劇院舉行的「天空之城」經典動漫作品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由辛視界室內樂團帶來。
  • 小提琴追求什麼樣的音色?小提琴家張樂:有一點苦,帶一點甜
    「小提琴演奏追求這種音色:有一點苦,帶一點甜。你聽《辛德勒的名單》,不是那麼悲,實際上有點甜,充滿希望。甜與苦交錯,用味覺來比喻,就像黑巧克力。」對小提琴家張樂來說,小提琴不僅是他的靈魂伴侶,也是助他悟道的工具,讓人不斷地思索、不斷地進步、不倦地提升,雖然只用到4根手指,裡面卻藏著古典音樂所有的高貴。
  • ACL 禁止投稿論文提交 arXiv,雙盲評審真的有效嗎?
    近日,ACL(計算語言學協會)更新了其會議論文的投稿、評審和引用政策。其中最受爭議的一項要求是,為了雙盲評審的有效性,禁止投稿論文在截止日期前的1個月時間裡在 arXiv 等平臺公開預印本,直到論文評審結果公布。這些新要求引起一些質疑雙盲評審有效性的聲音,不過,多數研究人員表示支持新政。
  • 第五人格 小提琴家實戰技能測評 真相你猜對了嗎
    本周莊園裡來了一位新監管者小提琴家,很多人都說他的技能很強,但是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安東尼奧到底是一個什麼類型的監管者呢?實戰能給我們最好的答案!經過多次的實戰體驗,清水覺得實戰起來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首先是他的基礎特質,走路不算慢,翻窗偏快,但踩板的速度有點慢,攻擊後的擦刀是拉小提琴,不過蓄力刀非常慢,而且距離也不長。
  • 愛因斯坦和小提琴的故事
    今年,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擁有的小提琴在Bonhams紐約拍賣會上拍出了516500美元。像愛因斯坦近期拍賣的其他許多重要物品一樣,投標人熱情抬高了價格。這把小提琴是由哈裡斯堡交響樂團的琴師奧斯卡·H·斯蒂格製作的,他在1933年將小提琴提交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將這個樂器贈予小提琴家勞倫斯·希伯斯,此後這把琴便一直為希伯斯家族所有。
  • ACL新政禁止投稿論文在arXiv公開,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雙盲評審?
    雙盲評審的原因總的來說,在一場控制性實驗中,ACM 網絡搜索和數據挖掘國際會議(WSDM)委員會發現當評審者知道論文作者信息時,評審者更傾向於推薦名作者或者頂尖機構的論文。而雙盲評審則可以弱化這種影響,減少歧視。這也使得雙盲評審成為評價系統的非常具有建設性的一部分,使得論文評審結果更加的忠於論文質量。但即便是雙盲評審中,審稿人猜測論文作者的嘗試仍然會影響評審結果。
  • 「從巴赫到梁祝」小提琴家張精冶音樂分享會10日成功舉辦
    張精冶是當今最優秀的華人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同時他還是中央音樂學院教師(北京)、皇后大學客座教師(紐約)、基因三重奏聯合創始人、北京交響樂團樂隊首席、北京現代音樂節演出總監。他是很多國內、國際小提琴演奏比賽的獲獎者。在他所獲得的眾多獎項中,包括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授予的最高音樂獎項"金鐘獎"小提琴比賽及義大利"波斯塔基尼"國際小提琴比賽等。
  • 用小提琴"演繹"物理 "超弦之音"首次亮相上海[圖]
    「如果沒有小提琴,愛因斯坦便不再是愛因斯坦。」對於昨晚首次在申城奏響的「超弦之音———『琴迷愛因斯坦』科學講座和演奏會」而言,這句話無疑是最好的注釋。當物理遇上音樂,撞出的「科普火花」,不是物理系科班出身的你也可以領會;但若你毫無藝術細胞或想像力,恐怕就只有乾瞪眼的份了。
  • 曹氏提琴 | 生活中需要有把小提琴
    一、袁隆平的故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平日工作時,無時無刻需要把小提琴陪伴。而這把小提琴在人生中起著相當的作用。他喜歡古典的小提琴曲,他能把你帶到一個很舒服、很美好的境界。二、愛因斯坦的故事>愛因斯坦演奏莫扎特降B大調奏鳴曲,KV378(珍貴的歷史錄音)從他的音樂中,你完全可以感受到愛因斯坦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
  • 日本用數千束蜘蛛絲製成小提琴琴弦 音色柔和
    核心提示:一位日本的科研人員用數千束蜘蛛絲製成了一組小提琴琴弦
  • 來聽聽斯特拉迪瓦裡本人宣稱他一生中做得最好的小提琴「達文西」
    1714年他製作了一把自己非常鍾愛的小提琴,並自己給它取了名子,叫「達文西」。斯特拉迪瓦裡臨終前說「達文西」是他一生中製作的小提琴中他本人最喜歡和最滿意的一把,也是最好的一把。後人(小提琴製作名家、演奏家、鑑定家)中,很多人也認為「達文西」是斯特拉迪瓦裡製作的小提琴中最好的一把。這把琴很幸運的是,直到今天,一直被很好地保存,是一把305歲的新琴,琴沒有絲毫損傷,油漆也是原始油漆,聲音舉世無雙。
  • 呂思清再造激情品牌:小提琴個人演奏會曲目曝光
    搜狐娛樂訊:小提琴演奏大師呂思清不僅是一位世界級的音樂家,同時還是一位熱心文化交流,積極開拓文化市場的文化人,前年開始,由他一手張羅的「名琴名家系列音樂會」讓國人有機會現場聆聽古董名琴的精彩表現,可以說已經成了中國古典音樂市場的經典品牌。  今年,呂思清籤約保利經紀以後的最新舉動是即將推出自己的又一新品牌,「火紅的年代」獨奏音樂會。
  • 神奇有趣的思想實驗
    就是說,愛因斯坦是通過思想實驗來了解整個宇宙。愛因斯坦認為,思想實驗就是保持絕對理智,又可以發揮想像的思維模式。愛因斯坦在16歲時就完成了一個思想實驗——假如我追逐一束光。他設想自己以速度C(真空中光的速度,30萬公裡/秒)追趕一束光,「我應該會觀察到,這樣一束光……將保持靜止」。
  • 愛因斯坦——伴隨科學家一生的小提琴
    而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居然還同時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家,對音樂有著很深的造詣!k.378(素材來源於網絡,侵刪)愛因斯坦拉的一手好琴,其本人也曾經說過,他的智慧有一部分是來自於音樂的薰陶,他熱愛巴赫和小提琴。他的朋友威斯羅也曾說過,他的這位天才友人偶爾在計算數學或者解方程式時,會通過演奏小提琴來思考。
  • 寧峰聯袂黃秋寧,上演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貝多芬的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與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被公認為「小提琴文獻中的三套經典作品」這一次,小提琴家寧峰聯袂鋼琴家黃秋寧在星海音樂廳精彩演繹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貝多芬250
  • 隨機雙盲對照實驗
    隨機雙盲對照實驗被公認為是評估藥物療效的黃金標準。為了更好理解其基本原理,我們在此設想一個具體的案例。假設為評估某種藥物的療效,研究者安排一組患者(亦稱處理組)服藥,然後再考察他們在服藥後的病情變化。現在的問題是,若處理組在服藥後從整體上看病情有所好轉,則是否一定歸因於藥物的療效呢?
  • 隨機雙盲實驗:讓騙子現形
    中美學者智庫 昨天科學的實驗方法是得出準確數據和正確結論的前提。我們不斷驗證、小心翼翼,認真審視這個世界, 然後我們做出選擇、不斷進步......現代文明就是建立在這種縝密、嚴格、細緻的科學體系之上。 世界上最著名的無神論者、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道金斯認為,最能提高每個人認知能力的科學概念就是「雙盲對照試驗」。
  • 科學家愛因斯坦 · 小提琴
    大科學家和大偵探都和音樂有著不解之緣,比如愛拉小提琴但技術實在欠佳的福爾摩斯,還有我們下面將要講到的能擔任第一小提琴手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 青年小提琴家谷麗莎演奏《流浪者的夢》追逐放浪不羈的自由與夢想
    前些天給大家分享過一個青年小提琴家谷麗莎演奏的《心酸浪漫》,受到大家的留言表示非常好聽,問我還有沒有谷麗莎老師其他的作品,希望能多分享一些。我們也在第一時間聯繫到谷麗莎老師,經過谷麗莎老師本人同意,我們將老師其他作品也分享在平臺上,希望讓更多喜歡小提琴曲的朋友來欣賞。今天,先分享一曲《流浪者的夢》,此曲是谷麗莎推出的個人第一張小提琴純音樂專輯《風與海》中的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