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樓和代表詩文賞析
枯木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馳名世界,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傳統,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如今依然有不少遺存,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受世界遺產公約保護。
比如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萬裡的長城,堪稱人類奇蹟;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趙州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成為世界橋梁的典範;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
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建築,更是星羅棋布,具有傳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之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也是人類物質文化的驕傲。這些技術精湛、藝術精美、風格獨特的建築,自成體系,獨樹一幟,成為傳統文化的燦爛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讓我們心情激蕩,自豪之心和愛國情懷油然而生。
古代建築的一大特點,就是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完美結合和和諧共處,這種人文精神,在亭臺樓閣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古人們喜歡興建大型建築,上至天子,下到州府,或者鎮妖伏魔、或者敬神禮佛,或者宣揚德行,或者弘揚功績,經常在臨水之濱,風水寶地,興建亭臺樓閣,取憑高遠眺,極目無窮之妙。
有了亭臺樓閣,就有了文人薈萃,八方來賓,異鄉羈旅,文人騷客,達官貴人,或者應酬宴席,或者臨別踐行,或者遊覽憑弔,把酒言歡,借酒澆愁,可以豪情滿懷,可以寄託哀思,可以壯懷激烈,可以低吟淺唱,皆可乘興而來,盡興而去。名山大川,樓臺殿宇,常常留下著名詩篇,各以文顯,樓憑詩名,構成了獨特的樓閣文化。
古往今來,詠嘆亭臺樓閣的詩詞俯拾皆是,不勝枚舉,在其中因詩聞名於世的當屬中國四大名樓,分別為山西永濟鸛雀樓、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嶽陽樓。
一、山西永濟鸛雀樓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山西永濟鸛雀樓,四大名樓之首,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約在557—580年間),始建於北周時期,歷經隋、唐、五代、宋、金700餘年後,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鐵馬進攻中原,毀於兵,僅存故址。明初時故址尚存,後因黃河水泛濫,河道擺動頻繁,其故址隨之難以尋覓。2002年經5年復建後新鸛雀樓對外開放,新建的鸛雀樓為仿唐形制,四簷三層,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周圍風景秀麗。
鸛雀樓因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而名聞天下。全詩平鋪直敘,簡潔明了,畫面遼闊,氣勢磅礴,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昂揚。《登鸛雀樓》是婦孺皆知的唐詩不朽之作,也因此詩使得鸛雀樓成為四大名樓之首,而且是其中唯一一個北方的樓閣。
二、江西南昌滕王閣
《滕王閣序》(節選)
【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裡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江西南昌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首,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的贛江之濱,因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
滕王閣建立1300多年來,歷經兵線火焚,重修多達29次。如今的滕王閣於1989年重建,高57.5米,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兩層底座一共九層,琉璃綠瓦,鎏金重簷,雕花屏閣,朱漆廊柱,古樸高雅,蔚為壯觀。
滕王閣因初唐四傑王勃的駢文名篇《滕王閣序》(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而聞名於世,尤其是其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傳頌千古,以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個景象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歷來被奉為寫景的精妙之句。因此滕王閣得以聞名,成為江南名樓之首。
三、湖北武漢黃鶴樓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送孟浩然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湖北武漢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裡長江,因崔顥和李白的《黃鶴樓》而聞名於世。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國時期該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黃鶴樓歷經兵火頻繁,重建和維修了10次。如今的黃鶴樓建成於1985年,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
四、湖南岳陽樓
《嶽陽樓記》(範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嶽陽樓因北宋名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而聞名於世,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頌千古,成為後代文人志士的座右銘。嶽陽樓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
嶽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也是歷經多次重建和整修。現存為1934年重建,歷經三次大修。嶽陽樓高21.5米,三層、飛簷、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是江南三大名樓中現存的唯一一棟木結構建築。
在八十年代末,曾經出過一套四大名樓的郵票,當時因為鸛雀樓並未重建,因而把山東的蓬萊閣勉強列入,湊成四大名樓,其實,從蓬萊閣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來講,實在難和江南三大名樓比肩,更別說四大名樓之首的鸛雀樓了。蓬萊閣始建於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進行擴建,後又多次修繕,閣高15米,雙層木結構,重簷八角。雖然也有不少文人墨客詠嘆詩詞,然而並未有知名篇章傳世,文化底蘊明顯略遜一籌。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歷經歷史滄桑,戰火兵燹,多次被毀,多次重建,原因主要在於人文精神而不是建築實體。畢竟這四座名樓,除了嶽陽樓稍微久遠一點,為土木結構,然而也不過是近百年的建築,其他三座樓閣都為近些年重新修建的鋼結構建築,雖然外觀宏偉,然而結構已變。這就是如今關於四大名樓略有些爭議的原因所在,只不過是地方為了旅遊資源進行的無稽之談,其實,四大名樓的得以聞名於世的主要是膾炙人口、盪氣迴腸的詩詞歌賦,以及詩賦背後弘揚的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畢竟,在這四大名樓背後的文化意義遠遠大於建築本身,本來就是不言而喻,無需庸人自擾。
2018/12/18榆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