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樓和代表詩文賞析

2020-12-06 榆木齋

中國四大名樓和代表詩文賞析

枯木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馳名世界,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傳統,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如今依然有不少遺存,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受世界遺產公約保護。

比如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萬裡的長城,堪稱人類奇蹟;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趙州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成為世界橋梁的典範;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

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建築,更是星羅棋布,具有傳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之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也是人類物質文化的驕傲。這些技術精湛、藝術精美、風格獨特的建築,自成體系,獨樹一幟,成為傳統文化的燦爛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讓我們心情激蕩,自豪之心和愛國情懷油然而生。

古代建築的一大特點,就是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完美結合和和諧共處,這種人文精神,在亭臺樓閣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古人們喜歡興建大型建築,上至天子,下到州府,或者鎮妖伏魔、或者敬神禮佛,或者宣揚德行,或者弘揚功績,經常在臨水之濱,風水寶地,興建亭臺樓閣,取憑高遠眺,極目無窮之妙。

有了亭臺樓閣,就有了文人薈萃,八方來賓,異鄉羈旅,文人騷客,達官貴人,或者應酬宴席,或者臨別踐行,或者遊覽憑弔,把酒言歡,借酒澆愁,可以豪情滿懷,可以寄託哀思,可以壯懷激烈,可以低吟淺唱,皆可乘興而來,盡興而去。名山大川,樓臺殿宇,常常留下著名詩篇,各以文顯,樓憑詩名,構成了獨特的樓閣文化。

古往今來,詠嘆亭臺樓閣的詩詞俯拾皆是,不勝枚舉,在其中因詩聞名於世的當屬中國四大名樓,分別為山西永濟鸛雀樓、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嶽陽樓

一、山西永濟鸛雀樓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山西永濟鸛雀樓四大名樓之首,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約在557—580年間),始建於北周時期,歷經隋、唐、五代、宋、金700餘年後,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鐵馬進攻中原,毀於兵,僅存故址。明初時故址尚存,後因黃河水泛濫,河道擺動頻繁,其故址隨之難以尋覓。2002年經5年復建後新鸛雀樓對外開放,新建的鸛雀樓為仿唐形制,四簷三層,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周圍風景秀麗。

鸛雀樓因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而名聞天下。全詩平鋪直敘,簡潔明了,畫面遼闊,氣勢磅礴,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昂揚。《登鸛雀樓》是婦孺皆知的唐詩不朽之作,也因此詩使得鸛雀樓成為四大名樓之首,而且是其中唯一一個北方的樓閣。

二、江西南昌滕王閣

《滕王閣序》(節選)

【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裡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江西南昌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首,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的贛江之濱,因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

滕王閣建立1300多年來,歷經兵線火焚,重修多達29次。如今的滕王閣於1989年重建,高57.5米,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兩層底座一共九層,琉璃綠瓦,鎏金重簷,雕花屏閣,朱漆廊柱,古樸高雅,蔚為壯觀。

滕王閣因初唐四傑王勃的駢文名篇《滕王閣序》(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而聞名於世,尤其是其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傳頌千古,以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個景象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歷來被奉為寫景的精妙之句。因此滕王閣得以聞名,成為江南名樓之首。

三、湖北武漢黃鶴樓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送孟浩然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湖北武漢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裡長江,因崔顥和李白的《黃鶴樓》而聞名於世。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國時期該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黃鶴樓歷經兵火頻繁,重建和維修了10次。如今的黃鶴樓建成於1985年,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

四、湖南岳陽樓

《嶽陽樓記》(範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嶽陽樓因北宋名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而聞名於世,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頌千古,成為後代文人志士的座右銘。嶽陽樓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

嶽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也是歷經多次重建和整修。現存為1934年重建,歷經三次大修。嶽陽樓高21.5米,三層、飛簷、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是江南三大名樓中現存的唯一一棟木結構建築。

在八十年代末,曾經出過一套四大名樓的郵票,當時因為鸛雀樓並未重建,因而把山東的蓬萊閣勉強列入,湊成四大名樓,其實,從蓬萊閣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來講,實在難和江南三大名樓比肩,更別說四大名樓之首的鸛雀樓了。蓬萊閣始建於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進行擴建,後又多次修繕,閣高15米,雙層木結構,重簷八角。雖然也有不少文人墨客詠嘆詩詞,然而並未有知名篇章傳世,文化底蘊明顯略遜一籌。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歷經歷史滄桑,戰火兵燹,多次被毀,多次重建,原因主要在於人文精神而不是建築實體。畢竟這四座名樓,除了嶽陽樓稍微久遠一點,為土木結構,然而也不過是近百年的建築,其他三座樓閣都為近些年重新修建的鋼結構建築,雖然外觀宏偉,然而結構已變。這就是如今關於四大名樓略有些爭議的原因所在,只不過是地方為了旅遊資源進行的無稽之談,其實,四大名樓的得以聞名於世的主要是膾炙人口、盪氣迴腸的詩詞歌賦,以及詩賦背後弘揚的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畢竟,在這四大名樓背後的文化意義遠遠大於建築本身,本來就是不言而喻,無需庸人自擾。

2018/12/18榆木齋

相關焦點

  • 創意,通過衛星地圖看中國九大名樓
    導讀:換一個視角來看衛星地圖上的中國九大名樓,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黃鶴樓衛星地圖上的中國九大名樓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裡長江。黃鶴樓中國九大名樓黃鶴樓實景之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裡長江。嶽陽樓衛星地圖上的中國九大名樓嶽陽樓,嶽陽樓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嶽陽樓中國九大名樓嶽陽樓實景之一,嶽陽樓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
  • 蓬萊閣講解員斬獲名樓講解一等獎 喜獲「四連冠」
    水母網11月15日訊 第五屆「中國歷史文化名樓杯」講解員大賽在浙江溫州圓滿落下帷幕,來自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等全國十六個歷史名樓的三十多名優秀講解員展開激烈角逐。    最終,蓬萊閣景區選送的宮玉皎、黃悅兩名選手在自我介紹、本樓講解、才藝展示、知識回答、它樓講解五個環節比賽中,憑藉新穎的講解內容、別具一格的表現方式和高超的即興應對能力
  • 詩意中國:經典詩文名篇中的家國情懷
    值此新中國65周年華誕之際,我們特地從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愛國名篇中挑選了十篇詩文,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作者的一腔愛國情懷。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賞析】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現代著名詩人。詩作多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難和命運,反映現實的生活和鬥爭,表現對光明的嚮往和謳歌。
  • 相隔三百餘年的思想與精神共鳴,詩文的碰撞與藝術表達
    詩文作為文化藝術中,一位傑出的"代表",其對人間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是人類文化藝術中永遠無法抹去的藝術光輝。而不同時代的詩文,不同種類的題材,不同風格的作者,由於文字組成的不同,但是其感情的表達,卻是相通的。
  • 中國四大神獸的各自代表的意義,其中第一類大家最喜歡!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我們中國的四大神獸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四大神獸是古代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 平時大家也會接觸到一些相對搞笑的電影臺詞,什麼左青龍,右白虎之類的滑稽臺詞。 但是歸根結底,四大神獸跟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白虎。
  • 2021安徽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千古文章四大家
    2021安徽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千古文章四大家 清代張鵬翮撰蘇姓宗祠用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上聯一門父子三詞客指蘇軾一家眉山三蘇祠,三蘇即蘇洵、蘇軾、蘇轍。下聯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北宋歐陽修、蘇軾。
  • 顧城經典詩文賞析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人如何暫且不討,後人自有後人看法,就事論事,其在詩歌藝術方面的造詣是不可替代的特殊。
  • 陽光鳥類學堂(3):中國伯勞的賞析
    本期內容:中國伯勞的賞析主講:博鳥由於視頻超過30分鐘,故分成兩集。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中國伯勞的賞析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中國伯勞的賞析20:00--20:40分享20:40--21:00互動答疑直播平臺:釘釘平臺「陽光鳥會」群主講人:朱小明 (網名老丟)武漢道大自然觀察工作室 總幹事公益雜誌《中國鳥類觀察
  • 大師風範、國學經典——中國航天藝術家王天晞作品賞析
    為生動展現「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和取得的成就,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北鬥導航精神,激發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探索浩瀚宇宙、學習太空科學知識、增加對航天事業的熱情,激勵航天人為建設航天強國而加倍努力。
  • 詩歌賞析:詩佛王維的灑脫人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一、豁達、灑脫的人生境界王維前半生努力在官場,中年以後參禪好道,晚年隱居終南山,性格閒逸灑脫,他所寫的詩很多,其中能代表他中晚年生活狀態的就是這首《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 寧縣博物館精品文物|明褐彩詩文四系罐
    寧縣博物館精品文物|明褐彩詩文四系罐 2021-01-04 2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江七中:以詩文為伴,與經典同行
    12月18日,平江七中第六屆「我愛讀經典」詩文誦讀比賽活動如期舉行,高二年級14支班級代表隊,盡情地展現了朗誦經典詩文的風採。舞臺上,各個班級通過跳舞、唱歌、演武術、寫書法、擊鼓、彈琴、舞劍等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表達了對經典詩文誦讀的獨到理解和感悟。「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圓滿的生活。
  • 行攝中國:風光作品《罘罳峰》賞析第04期
    本期賞析作品是:罘罳峰翻開地圖,位於湖南省寧鄉西部邊陲的罘罳峰,也許是彈丸之地,不過,從寧鄉市城裡沿209省道驅車往婁底,只要過了爛山峽,方圓數十公裡之地,映入眼帘的就是突兀的罘罳峰。作者介紹白居不易,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長沙市攝影家協會理事,寧鄉市攝影家協會理事。
  • 那些優秀詩文為什麼讓人永志難忘
    教師節前夕,習近平在北師大表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在一些語文老師心中,有很多不錯的作品揮之不去。網友們也在網絡上曬出了自己記憶深處的詩文片段,這些都出自小時候學過的課本。(相關報導見A07版)    這些詩文為什麼能夠讓人永志難忘?籠統地說,當然是因為它們足夠優秀,但是一個「優秀」的評語仍然不足以概括全部緣由。
  • 湖南不服:我也有四大「陽」
    大家好,這裡是小嶸觀世界,帶你了解文化中國。大家都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四大洋,但湖南一聽表示不服:我大湖南也有名不虛傳的四大「陽」,這是怎麼回事呢?翻開湖南省地圖,最扎眼的莫過於省會長沙。
  • 如何賞析
    如何賞析?我是大夫覺成,喜歡中華傳統文化,歡迎關注,閱讀更多精彩內容。正趕上張先因為心情大好,意氣風發,顯擺之意甚濃,並且寫了一首詩請蘇軾品評,詩文如下: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 和楝花有關的詩詞擷拾賞析
    和楝花有關的古詩詞擷拾賞析枯木楝(liàn)花,是「二十四番花信風」的最後一番花信風楝花,屬於芸香目楝科楝屬落葉喬木,楝屬植物大約有20種,其中我國主要是苦楝和川楝兩種,苦楝野生分布於山東、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陝西、甘肅、臺灣、四川、雲南、海南等省;川楝野生分布於中國甘肅、湖北、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
  • 「想見嶔崎歷落人」——吳昌碩的詩文成就
    浙江省博物館藏其詩文手稿有二千餘首,晚年他把詩刊成《缶廬詩》十一卷,加《別存》一卷,後又增刪為《缶廬集》。這些詩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吳昌碩的詩文成就和詩風變化。總體上講,吳昌碩的詩文與其書、畫、印學是一體的,絕大多數詩篇也具有蒼勁高古、曠逸縱橫的風格。吳昌碩的好友沈石友稱吳昌碩詩的特色是言之由衷有物,一無做作浮泛之語,堪稱的評。